“俞教授!”三月的北京,春寒料峭,记者与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相遇在北大科技园门口。相隔十余米,一声呼喊,一个回眸,瞬间拉近老乡间的距离。
几天前,金华市公布《金华市中心城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22—2035年)》,分阶段高质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俞孔坚正是“海绵城市”这一理念的倡导者。俞孔坚为人熟知,是因其在景观设计和气候应对领域的学术思想和创新实践。在北大开放包容的学术氛围中,他的学术理念愈发成熟并获得越来越多人的认可。
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荣获美国国家设计奖,斩获世界风景园林联盟(IFLA)终身成就奖,获颁奥伯兰德奖(世界景观设计界最高奖)……
他说,这一切源于他17年的金华乡村生活。
1963年,俞孔坚出生于婺城区白龙桥镇东俞村一户农民家庭。村边的白沙溪、村西的大樟树、村中的七口水塘,一幕幕和谐的自然景观陪伴他成长,也在他内心深处播下生态美学的种子。
“我从小就知道如何种稻、施肥、灌溉,如何抗旱、抗洪,如何养羊、养牛。这些独特的沉浸式经验,使得我的学术观点、研究角度也与众不同。”俞孔坚说。
俞孔坚回忆,年少时自己曾坠入白沙溪中,幸未被洪水冲走,他抓着河岸的柳树枝救了自己一命。“如果是水泥河道,我就上不来了。所以我现在的设计风格都是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我理念下的那条河是安全的、生机勃勃的”。
1980年,俞孔坚离开家乡赴北京求学。这段少时的经历珍藏在他的脑海深处,并在多年后催发孕育了“海绵城市”这一理念。
今年2月,美国景观建筑师协会发布专题报道《俞孔坚:水是气候行动的关键》,分享俞孔坚的观点——“水是气候行动的关键”。“当前,全球面对气候问题的策略都是以碳为中心的,但碳不是唯一影响气候的因素,水可能更重要。”在“海绵城市”理念基础上,俞孔坚提出要进一步构建“海绵地球”,“让全世界认识到,通过改善地球水循环系统,可以有效应对全球气候问题”。
理论研究之外,俞孔坚创办了一家设计机构来进行实践创新。“目前,我们在全球200多个城市完成了1000多个项目,涉及100多条河流。获得100多个国际奖项”。
其中,金华人民熟悉的金华燕尾洲公园、兰溪扬子江生态公园等背后都有俞孔坚的身影。“我这一生与金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俞孔坚说,他家中箱子里还存放着一包采自家乡村口林子中的黄土,“我叫自己土人,我的团队也叫土人。我这个土,是家乡的土。”
Copyright © 2018 景观网 .All Rights Reserved
www.中国景观网.net 备案号:浙ICP备2021007798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 网站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