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加入
免费发布
景观档案,记录中国景观历史。
  • 暂无相关记录!
新闻news
以“千万工程”为牵引,推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先行示范
来源: | 作者:编辑部 | 发布时间: 2025-04-15 | 281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而“千万工程”作为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举措,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重要的牵引力。通过深入实施“千万工程”,我们可以在多个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收入差距,推动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发展。

 一、城乡融合: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坚实步伐

城乡融合的核心在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城乡之间的差距一直是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然而,随着“千万工程”的推进,这一局面正在逐步改变。

(一)基础设施一体化:从“有”到“优”的转变

一方面,城镇的供水、燃气管网开始向农村延伸,农村居民也能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质量的供水和燃气服务。在浙江的许多农村地区,通过铺设新的供水管道,农村居民不仅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还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供水。这种基础设施的改善,不仅提升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还为农村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例如,一些农村地区通过改善供水条件,吸引了更多的农业加工企业和乡村旅游项目落地,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高质量的“四好农村路”2.0版正在加快建设。这些道路不仅连接了城乡,还促进了农村与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在一些山区农村,过去由于交通不便,农产品运不出去,游客进不来。如今,随着“四好农村路”的建设,这些地区的交通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新建的道路不仅宽敞平坦,还配备了完善的交通标识和安全设施。这不仅方便了农村居民的出行,还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例如,一些农村地区通过改善交通条件,发展起了乡村旅游,吸引了大量城市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二)公共服务均等化:从“不平衡”到“全覆盖”的跨越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城乡融合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教育是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城乡教育差距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通过推进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的流动更加顺畅。在一些地区,通过建立城乡教育联盟,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结成对子,共享教学资源、师资力量和教学经验。例如,杭州市的一些城区学校与周边农村学校开展合作,通过定期互派教师、共享在线课程等方式,提升了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深化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改革,使得教师资源能够更加合理地分配,农村学校也能拥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不仅提升了农村教育质量,还为农村孩子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在医疗卫生领域,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建设正在稳步推进。通过提升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农村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例如,宁波市的一些乡镇卫生院通过与县级医院建立医共体,实现了医疗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县级医院的专家定期到乡镇卫生院坐诊,开展远程会诊和培训指导,提升了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服务水平。这不仅减少了农村居民的就医成本,还提高了他们的健康水平。此外,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健全县乡村衔接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也为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提供了更好的保障。在一些农村地区,通过建设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老年活动室等设施,为老年人提供了生活照料、康复护理、文化娱乐等服务,提升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二、产业协同:城乡经济共同发展的强大动力

城乡融合的实现离不开产业的协同发展。只有通过产业的融合与升级,才能为城乡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在产业协同方面,“千万工程”强调因地制宜,发展劳动密集型富民产业。

(一)壮大特色产业:从“小而散”到“大而强”的升级以绍兴为例,当地构建了“3+7+X”的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体系,通过提升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绍兴的诸暨市,通过发展珍珠养殖、茶叶种植等特色产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当地不仅有珍珠养殖场和茶叶种植基地,还发展了珍珠加工、茶叶加工、珍珠饰品销售、茶叶贸易等相关产业。通过产业链的延伸,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了农民收入。这种产业模式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还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推动产业融合:从“单一产业”到“多元业态”的转型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产业协同的另一个重要方向。支持县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建设,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能够有效提升农村产业的竞争力。以宁波为例,当地推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实施乡村产业“新六产”培育行动,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业态,实现了农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在宁波的余姚市,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了“四明山旅游”品牌。当地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开发了农家乐、民宿、采摘园等多种旅游项目。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同时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产业协同还体现在城乡之间的产业对接上。通过加强城乡产业的互动与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够促进城乡经济的共同发展。例如,一些城市企业通过与农村合作社合作,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引入农村,提升了农村产业的现代化水平。同时,农村的特色农产品也通过城市市场走向更广阔的消费群体,实现了城乡产业的互利共赢。在一些地区,通过建立城乡产业对接平台,促进了城乡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例如,杭州市的一些农业企业与城市超市、电商平台合作,将农村的特色农产品直接销售到城市市场,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三、要素流动:激发城乡发展活力的关键所在

城乡融合的推进需要要素的自由流动。只有打破城乡之间的要素壁垒,才能激发城乡发展的活力。畅通城乡人口流动渠道是要素流动的重要内容。

(一)畅通城乡人口流动渠道:从“单向流动”到“双向互动”的转变

通过深入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农村居民能够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完善城市落户政策,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这些措施为农村人口的城市化提供了便利条件,促进了城乡人口的合理流动。例如,杭州市通过放宽落户政策,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了更多的落户机会。同时,通过建立随迁子女入学保障机制,确保随迁子女能够平等享有城市教育资源。这不仅促进了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还提升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从“单向输入”到“双向循环”的突破

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也是要素流动的关键环节。建立健全资源要素下乡激励机制,吸引人才、资金等要素向乡村汇聚,能够为农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例如,一些地方政府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城市人才到农村创业,为农村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促进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也为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了制度保障。在一些农村地区,通过土地流转,实现了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这不仅提升了农村产业的竞争力,还为农村居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四、体制机制创新:完善政策支持体系的有力保障

城乡融合与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体制机制的创新与完善。城乡融合体制机制改革是关键所在。

(一)城乡融合体制机制改革:从“分散管理”到“协同治理”的优化

通过完善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体制机制,健全城乡一体的产权制度、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公共资源均衡化配置机制,能够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例如,一些地区通过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实现了农村土地的市场化流转,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通过完善农村产权制度,明确了农村土地、房屋等资产的产权归属,为农村资产的盘活利用提供了法律依据。这不仅促进了农村资源的优化配置,还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从“单一模式”到“多元渠道”的拓展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也是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内容。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种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能够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例如,一些地方政府通过实施农民增收计划,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增加了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同时,通过发展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新业态,为农民创造了更多的创业就业机会。这不仅提升了农民的收入水平,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五、区域协调:缩小地区差距的拓展路径

城乡融合与共同富裕的实现不仅需要关注城乡之间的差距,还需要关注地区之间的差距。加强区域协作是缩小地区差距的重要途径。

(一)加强区域协作:从“单打独斗”到“合作共赢”的跨越

深化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能够为贫困地区的发展提供外部支持。例如,浙江通过山海协作工程,推动山区海岛县加快发展,实现了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在山海协作工程中,发达地区通过产业转移、技术帮扶、人才支持等方式,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提升经济发展能力。同时,通过“万企兴万村”行动,

引导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为农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例如,一些民营企业通过在农村投资建设农业产业项目,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二)提升区域发展能力:从“外部输血”到“自身造血”的转变

提升区域发展能力是缩小地区差距的另一个重要方面。集中支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实施兴边富民行动,能够有效提升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例如,一些贫困地区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缩小了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在一些山区县,通过发展高山蔬菜、中药材种植等特色产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同时,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了“生态旅游”品牌,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这不仅提升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能力,还促进了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六、共同富裕:提升农民增收能力的终极目标

城乡融合与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农民的增收能力,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一)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从“传统农业”到“多元产业”的拓展

通过产业富民、就业增收、改革赋能、社保兜底等措施,增加农民收入。例如,允许农户合法拥有的住房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增加了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同时,通过发展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新业态,为农民创造了更多的创业就业机会。在一些农村地区,通过发展农村电商,将当地的特色农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同时,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了“农家乐”“民宿”等旅游项目,为农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提升脱贫地区发展动力:从“短期帮扶”到“长期发展”的转变

提升脱贫地区发展动力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构建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帮扶产业体系,加快补齐脱贫地区农村基础设施短板,能够有效提升脱贫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例如,一些脱贫地区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和农村电商,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巩固了脱贫成果。在一些山区县,通过发展高山蔬菜、中药材种植等特色产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同时,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了“生态旅游”品牌,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这不仅提升了脱贫地区的经济发展能力,还促进了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千万工程”为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先行示范提供了重要的牵引力。通过城乡融合、产业协同、要素流动、体制机制创新、区域协调和共同富裕等多方面的努力,我们能够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收入差距,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这不仅是一项重大的社会工程,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让我们携手共进,以“千万工程”为牵引,为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先行示范贡献自己的力量。


专访记录
最新加入
景观文化
  • 浙景杭协

    浙景杭协

    协会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