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省一号文件的指引下,做好“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不仅是推动城乡共同富裕的关键举措,也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以下从“强城”“兴村”“融合”三个方面,详细阐述具体的实践路径与方法。
一、强城:提升城镇承载能力,打造城乡融合的枢纽
(一)提升县城承载能力
县城作为城乡融合的重要枢纽,其承载能力的提升对于城乡一体化发展至关重要。一方面,要加快提升县城的产业平台承载能力,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积极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例如,一些县城可以依托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发展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同时壮大生产性服务业,为县城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具体而言,可以引入先进的技术设备和专业人才,建设产业园区,吸引相关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集群效应。通过发展新兴产业,不仅可以提升县城的经济活力,还能为周边乡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城乡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另一方面,要按照服务人口和覆盖半径精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推进医疗、教育、养老、托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具体措施包括:加大对县城医院的投入,引进先进的医疗设备和专业医护人员,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和养老院,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养老服务;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建设图书馆、文化馆、体育馆等,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通过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县城对周边乡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使其更好地服务乡村发展。
(二)做大做强中心镇
中心镇是连接县城与乡村的重要节点,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城乡融合的进程。因此,要实施“一镇一方案”,根据各中心镇的产业特色和发展基础,培育农业大镇、工业重镇、商贸强镇、文旅名镇等不同类型的重点镇。例如,一些中心镇可以依托当地的农业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打造农业大镇;另一些中心镇则可以凭借其工业基础,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成为工业重镇。具体措施包括:对农业大镇,加强农业科技投入,推广现代化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对工业重镇,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提升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对商贸强镇,完善商业设施,建设农贸市场、购物中心等,促进商品流通;对文旅名镇,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特色旅游项目,吸引游客。
(本文作者:中乡联在地文化IP创研院院长王朝杰舟山调研赋能非遗产业发展)
同时,中心镇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探索强镇带弱镇(乡)、多镇(乡)联合等组团发展模式,通过资源共享、产业协同等方式,带动周边乡村共同发展,形成区域联动、先富带后富、抱团发展的共富新路子。例如,可以建立区域产业联盟,整合区域内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开展技术培训和经验交流活动,提升周边乡村的产业发展水平;推动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改善区域交通、供水、供电等条件,提升区域整体发展水平。
二、兴村:优化乡村规划体系,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一)优化乡村规划体系
乡村规划是乡村建设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优化乡村规划体系对于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在规划过程中,要坚持硬件与软件、塑形与铸魂、风景与风尚“共提并进”,全域打造诗画浙江和美乡村。具体而言,要实施农房改造、管线序化、村道提升“三大行动”,通过改善农村住房条件、规范农村管线布局、提升农村道路质量等方式,全域提升乡村风貌品质。例如,对农房进行统一规划和改造,采用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风格,提升村庄整体形象;对农村管线进行整理和序化,消除“空中蜘蛛网”现象,改善村庄环境;对农村道路进行拓宽和硬化,提升道路通行能力,方便村民出行。
同时,要打造美丽田园、幸福河湖,持续推进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抓实美丽庭院、杆线序化等工作,让乡村环境更加整洁优美,为乡村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具体措施包括:开展田园清洁行动,清理田园垃圾,规范田园设施布局,打造整洁有序的田园景观;加强河湖治理,清理河湖淤泥,整治河湖周边环境,建设生态河岸,提升河湖生态功能;推进美丽庭院建设,鼓励村民对庭院进行绿化、美化,营造整洁、美观的庭院环境。
(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乡村全面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环节,需要从产业、文化、生态等多个方面入手。在产业发展方面,要大力推进“土特产富”全链发展,实施“土特产”优质优价工程,从生产到销售到品牌“全链打造”,让“浙字号”“土特产”出村进城越洋。具体措施包括: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建设农产品加工基地,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利用电商平台和线下市场,将农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在文化振兴方面,要加大对“村晚”“村歌”“村跑”“村BA”等“村字号”群众文体活动的支持力度,让乡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具体措施包括:加大对乡村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建设文化广场、文化礼堂等,为村民提供文化活动场所;组织专业文艺团队到乡村开展文化辅导和培训,提升村民文化素养;举办各类文体活动,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乡村文化软实力。
此外,还要注重生态保护,推动乡村绿色发展,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具体措施包括: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垃圾处理等工作,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推广绿色种植、养殖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开展生态旅游,利用乡村的自然生态资源,开发生态旅游项目,促进农民增收。
三、融合: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三大差距”
(一)推进城乡规划和基础设施一体化
城乡规划和基础设施一体化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保障。首先,要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完善和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制度,持续优化城镇和乡村空间规模、布局和结构。具体措施包括:编制科学合理的城乡发展规划,明确城乡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加强城乡规划的衔接和协调,确保城乡规划的统一性和连贯性;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合理配置城乡资源,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其次,要加快建设“四好农村路”2.0版,完善和优化路网结构,提高城乡公交一体化率。具体措施包括:加大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投入,拓宽和硬化农村公路,提升农村公路通行能力;优化城乡公交线路,增加公交班次,提高城乡公交覆盖率;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运营,统一城乡公交票价、运营标准和服务质量。
此外,还要推进城镇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深化单村水站改造提升,完善农村供水县级统管机制。加快燃气管网向农村延伸,建设一批“微管网”供气项目,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差距。具体措施包括:加大对农村供水设施的投入,建设城镇供水管网延伸工程,提升农村供水保障能力;对单村水站进行改造升级,提高供水质量和安全性;完善农村供水县级统管机制,加强供水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加快燃气管网向农村延伸,建设一批“微管网”供气项目,提高农村燃气普及率。
(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
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是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要深化人力资源大市场建设,探索打造技能型小镇、技能型社区、技能型乡村,加快布局建设覆盖城乡的“30分钟职业技能培训圈”。具体措施包括:建设一批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提供多样化的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进乡村、进社区活动,方便农民和居民参加培训;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与就业创业的衔接,为培训人员提供就业创业指导和服务。
推进省域技能型社会建设,深化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推广“培训+产业+品牌”发展模式,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具体措施包括:实施农民素质提升计划,开展农业技术、经营管理、电子商务等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支持乡村产业发展,培育一批乡村产业带头人和新型职业农民;推广“培训+产业+品牌”发展模式,通过培训提升农民技能,推动产业发展,打造特色品牌。
同时,要针对老人“吃饭难”问题,建好家门口的共享食堂,新增老年助餐点1000个,让老人就近吃上“暖心饭”。具体措施包括:加大对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的投入,建设一批共享食堂和老年助餐点;完善老年助餐服务机制,提供多样化的助餐服务;加强对老年助餐点的管理和监督,确保食品安全和服务质量。
在浙江省一号文件的指引下,做好“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需要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积极探索创新,因地制宜、精准施策。通过提升县城和中心镇的承载能力,优化乡村规划体系,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共同富裕先行示范,为全国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浙江经验、浙江模式。
Copyright © 2018 景观网 .All Rights Reserved
www.中国景观网.net 备案号:浙ICP备2021007798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 网站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