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百千万工程”为牵引,广东迈向共同富裕的实践与探索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近年来,广东坚持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为牵引,积极探索缩小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的有效路径,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缩小区域差距:优化布局,协同共进
广东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珠三角地区经济发达,而粤东西北地区相对滞后。近年来,广东通过实施“一核一带一区”战略,优化区域发展布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努力缩小区域差距。
(一)“一核一带一区”战略的实施
“一核一带一区”是广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珠三角核心区作为广东发展的核心引擎,继续发挥产业、科技和人才优势,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科技创新产业。例如,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广州的汽车产业,通过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不断提升区域竞争力。深圳的南山区,作为全国知名的科技创新高地,聚集了华为、腾讯等众多高科技企业,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60%。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南山区不仅提升了自身的经济实力,还通过技术溢出和产业辐射,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沿海经济带包括粤东、粤西沿海地区,重点发展海洋经济、临港产业和外向型经济。以湛江为例,依托深水良港,大力发展钢铁、石化等临港产业,同时推动海洋渔业、滨海旅游等特色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湛江的宝钢湛江钢铁基地是国家“十一五”期间重点布局的钢铁项目,其建成投产不仅提升了湛江的工业实力,还带动了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此外,湛江的滨海旅游资源丰富,通过打造“硇洲岛”“金沙湾”等旅游品牌,吸引了大量游客,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北部生态发展区则以生态保护为主,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韶关市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打造“丹霞山”等旅游品牌,同时推进生态农业,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丹霞山作为世界地质公园,以其独特的地貌和自然景观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韶关市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不仅保护了自然生态环境,还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同时,韶关市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广有机蔬菜、特色水果等绿色农产品种植,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了农民收入。
(二)产业转移与承接
产业转移是优化区域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举措。广东积极推动珠三角地区产业向粤东西北地区有序转移,促进区域产业协同发展。例如,佛山与云浮共建产业转移园,将佛山的部分制造业转移到云浮,不仅为云浮带来了产业项目,还引入了珠三角地区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了云浮的产业水平。佛山的陶瓷产业是全国知名的产业集群,通过在云浮建设陶瓷产业园区,将部分产能向云浮转移,不仅缓解了佛山土地资源紧张的问题,还帮助云浮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云浮通过承接佛山的陶瓷产业转移,引进了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提升了当地的陶瓷制造水平,同时吸引了大量劳动力就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通过产业转移,粤东西北地区不仅获得了产业项目,还引入了珠三角地区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例如,惠州的仲恺高新区通过承接深圳的电子信息产业转移,引进了一批深圳的高科技企业,如TCL、德赛等,形成了完整的电子信息产业链。这些企业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还带动了当地上下游产业的发展,提升了仲恺高新区的产业竞争力。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缩小区域差距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广东大力加强交通、能源和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区域互联互通。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广东实现了“市市通高铁”,大大缩短了区域之间的时空距离。例如,梅汕高铁的开通,使梅州等粤东地区融入了珠三角2小时经济圈,促进了区域间的人员流动和经济合作。梅汕高铁的建成不仅改善了梅州的交通条件,还带动了沿线城市的经济发展。梅州的丰顺县通过高铁的便利,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同时,广东加快高速公路建设,形成了密集的高速公路网络,特别是加强了粤东西北地区与珠三角地区的连接。例如,汕昆高速的建成,改善了粤北地区的交通条件,促进了区域间的经济交流。汕昆高速贯穿粤北山区,连接了韶关、清远等多个地市,其建成通车后,大大缩短了粤北地区与珠三角地区的时空距离,促进了区域间的人员和物资流动。
在能源与通信基础设施方面,广东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粤东西北地区的能源供应,同时加快5G网络建设,实现全省5G网络全覆盖,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例如,粤北地区的韶关市通过建设大型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提高了能源自给率,同时通过5G网络的覆盖,推动了当地数字经济的发展。韶关市的“东数西算”项目,利用当地丰富的能源资源和良好的网络条件,吸引了大量数据中心项目落地,成为全国重要的数字经济产业基地之一。
(四)财政支持与政策倾斜
财政支持和政策倾斜是缩小区域差距的重要保障。广东省财政加大对粤东西北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支持这些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例如,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粤东西北地区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以粤西地区的阳江市为例,省财政通过专项转移支付,支持阳江发展特色农业,推广阳江荔枝、阳江刀具等特色产品,提升了当地的产业竞争力。
同时,广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到粤东西北地区投资兴业。例如,对在粤东西北地区投资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粤东西北地区的信贷投放,支持当地企业发展。阳江市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吸引了多家刀具制造企业入驻,形成了完整的刀具产业链。这些企业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还带动了当地上下游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
二、缩小城乡差距:融合发展,共促繁荣
城乡差距是广东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瓶颈之一。近年来,广东通过“百千万工程”,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缩小城乡差距。
(一)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是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举措。广东通过“百千万工程”,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方面,广东加快城乡交通一体化建设,实现城乡公交全覆盖。例如,惠州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城乡公交一体化,方便了农村居民的出行。惠州的惠阳区通过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实现了城乡公交无缝对接,农村居民可以像城市居民一样享受便捷的公共交通服务。
同时,广东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实现城乡同网同质同价。例如,江门市通过建设大型供水工程,将城市供水管网延伸到农村地区,改善了农村居民的饮水条件。江门的鹤山市通过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解决了农村地区长期存在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到了安全、优质的供水服务。
在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广东加大对农村教育和医疗的投入,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推进城乡医疗卫生一体化。例如,清远市通过实施“薄弱学校改造工程”,改善了农村学校的教学设施;韶关市通过建设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提高了农村医疗服务水平。清远的连南瑶族自治县通过“薄弱学校改造工程”,为农村学校配备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改善了学校的教学环境,提升了教学质量。韶关的乳源瑶族自治县通过建设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配备了先进的医疗设备,提高了农村医疗服务水平,让农村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二)发展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广东聚焦做强县域经济,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促进农民增收。例如,揭阳市揭西县通过发展茶叶种植、加工和销售,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揭西县的凤凰镇以茶叶种植为主导产业,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发展茶叶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年产茶叶超过5000吨,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同时,揭西县通过发展茶叶加工和销售,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茶叶的附加值,提升了当地茶叶产业的竞争力。
广东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打造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例如,梅州的柚子、阳江的荔枝等特色农产品,通过品牌化经营,提高了市场竞争力。梅州的梅县区是全国知名的柚子产区,通过品牌化经营,打造了“梅县金柚”这一知名品牌。通过品牌化推广,梅县金柚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重要份额,还出口到东南亚、欧美等国际市场,提升了当地柚农的收入水平。
此外,广东通过“百千万工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例如,惠州的南昆山生态旅游区,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南昆山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生态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当地农民通过发展农家乐、民宿等乡村旅游项目,实现了增收致富。南昆山的龙门县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了“南昆山云顶温泉”“南昆山十字水生态度假村”等一批知名旅游品牌,带动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强化乡镇联城带村功能
乡镇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节点。广东通过“乡财县管”改革,增强乡镇财政保障能力,提升乡镇公共服务能力。例如,肇庆市通过“乡财县管”改革,提高了乡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增强了乡镇在城乡融合中的节点作用。肇庆的封开县通过“乡财县管”改革,优化了乡镇财政资金的分配和使用,提升了乡镇公共服务能力,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
同时,广东加强乡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乡镇公共服务能力。例如,云浮市通过建设乡镇文化站、体育中心等设施,丰富了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云浮的新兴县通过建设乡镇文化站,配备了图书室、文化活动室等设施,为农村居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活动场所。同时,新兴县通过建设乡镇体育中心,配备了篮球场、健身器材等设施,满足了农村居民的体育健身需求,提升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缩小收入差距:多措并举,共奔富裕
收入差距是广东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挑战之一。近年来,广东通过“百千万工程”,促进农民增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努力缩小收入差距。
(一)促进农民增收
农民增收是缩小收入差距的重要举措。广东通过发展乡村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例如,汕尾市通过发展海产品养殖和加工产业,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汕尾的陆丰市通过发展海产品养殖,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陆丰市的南塘镇以海产品养殖为主导产业,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发展海产品养殖面积超过5万亩,年产海产品超过10万吨,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同时,广东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等培训工程,提升农民就业技能。例如,茂名市通过实施“粤菜师傅”培训工程,培养了一批农村厨师,提高了他们的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茂名的高州市通过“粤菜师傅”培训工程,培养了大批农村厨师,这些厨师通过在城市餐饮企业就业或自主创业,实现了增收致富。高州市的“粤菜师傅”培训工程不仅提升了农民的就业技能,还推动了当地餐饮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培训+就业+产业”的良性循环。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是缩小收入差距的重要保障。广东建立城乡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农村居民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例如,佛山通过实施城乡统一的社保制度,提高了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佛山的南海区通过城乡统一的社保制度,实现了城乡居民在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方面的同等待遇,提升了农村居民的生活保障水平。
同时,广东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例如,广州通过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广州市的白云区通过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了动态监测机制,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保障范围,确保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白云区还通过社会救助与慈善帮扶相结合的方式,为困难群众提供多元化的救助服务,提升了社会救助的精准度和有效性。
(三)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农村集体经济是缩小收入差距的重要支撑。广东加快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拓展农民财产性收入渠道。例如,珠海市通过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将集体资产量化到户,增加了农民的财产性收入。珠海的斗门区通过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将集体土地、房屋等资产量化到户,农民通过股份分红获得了稳定的财产性收入。斗门区的莲洲镇通过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发展乡村旅游和生态农业,实现了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增加了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同时,广东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探索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例如,江门市通过农村土地流转,发展规模化农业,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和农民收入。江门的台山市通过农村土地流转,发展规模化水稻种植,引进了大型农业企业,实现了水稻种植的机械化、规模化。通过土地流转,农民不仅获得了土地租金收入,还可以通过在农业企业就业获得工资性收入,实现了增收致富。
四、结语:迈向共同富裕的广东实践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期盼,也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广东坚持以“百千万工程”为牵引,积极探索缩小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的有效路径,取得了显著成效。未来,广东将继续深化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这一过程中,广东将不断总结经验,创新举措,为全国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有益借鉴和实践经验。通过“百千万工程”的持续推动,广东正在逐步缩小区域、城乡和收入差距,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而不懈努力。
Copyright © 2018 景观网 .All Rights Reserved
www.中国景观网.net 备案号:浙ICP备2021007798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 网站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