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浙江省台州市以其独特的片区组团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从“一村富”迈向“一片富”的共富之路。这一模式不仅为台州乡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一、党建引领:筑牢乡村振兴的“红色基石”
党建是乡村振兴的“红色引擎”。在台州,党建联建成为推动乡村组团发展的关键力量。天台县后岸片区通过党建联建,联合周边6个行政村形成片区组团,共同推动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这种模式打破了村庄之间的行政壁垒,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后岸村通过“党建+旅游”的模式,将周边村庄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打造了一条集观光、休闲、体验为一体的旅游线路,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打卡。
台州市还推行片区化“党建联盟”,通过支部联建、事务联议、工作联比等形式,推动“大带小”“强扶弱”,实现党组织逐个建强、基层党建全域提升。例如,仙居县白塔镇以上叶村为核心,辐射周边各村,通过党建联盟带动节俭办事树新风,推动乡村治理和产业发展。
此外,台州市还通过完善工作机制,为乡村组团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例如,“134”运行机制(1个联盟核心、3条组织规则、4项活动制度),明确了各方职责,确保片区组团发展有序推进。同时,《台州市促进乡村片区组团发展规定》的出台,为乡村组团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这一法规从组织架构、运行机制、发展路径、扶持保障等方面作出全面规定,为乡村组团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和政策支持。
二、规划先行:绘就乡村振兴的“蓝图”
规划是乡村振兴的“指南针”。台州坚持规划引领,根据各村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推动片区组团发展。例如,台州市出台《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促进闲置农房盘活利用指导意见》,构建“1+5”政策体系,盘活闲置农房,推动乡村产业发展。这一政策不仅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空间支持,也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
在规划过程中,台州注重因地制宜,探索多种组团发展模式。例如,强村带动模式、产业联动模式、景区辐射模式等。天台县“大塔后多产业联动发展的片区组团”模式被写入省委1号文件。这种模式通过强村带动弱村,实现了区域联动发展,推动了乡村产业的集群化发展。
此外,台州市还注重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例如,台州市出台的《台州市新时代美丽乡村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乡村组团发展的目标和任务,为乡村建设提供了清晰的方向。通过科学规划,台州的乡村不仅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效,还在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方面实现了全面提升。
三、环境整治:擦亮乡村振兴的“底色”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底色”。台州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注重生态保护,推动乡村环境整治,提升乡村颜值。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台州市通过实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垃圾、污水、厕所、庭院“四大革命”,每年建成市级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三化”处理示范村50个。例如,椒江下陈横河陈村通过环境整治,从一个“脏乱差”的村庄变成了一个美丽的田园风光村。
在生态保护方面,台州将生态保护与村庄整治相结合,推动绿色发展。例如,“潘家小镇”片区将不挖山、不毁林、不填河、不改渠、不偷排等“五不”要求写入村规民约,并建立“门前五包”制度,保护村庄生态环境。这种模式不仅保护了乡村的自然环境,也为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台州还注重生态修复和环境提升。例如,黄岩区宁溪镇乌岩头古村落通过整体保护与修复,实现了从“脏乱差”到美丽田园的转变。通过生态修复,乌岩头古村落不仅保留了古建筑和传统文化,还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成为乡村旅游的热门目的地。
四、文化赋能:激活乡村振兴的“灵魂”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台州注重对乡村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将其融入到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中。例如,椒江下陈横河陈村、黄岩宁溪乌岩头村等古村通过保护古建筑,发展乡村旅游,成为知名的旅游打卡点。乌岩头古村落保留了石头墙、石板路、古民居等特色建筑,吸引游客前来体验。
同时,台州通过村规民约、积分制等措施,培育文明乡风,推动移风易俗。例如,仙居县白塔镇上叶村通过“积分制”汇聚乡村治理“大能量”,促进乡风文明。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乡村治理水平,也为乡村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此外,台州还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例如,玉环市干江镇上栈头村通过开发滨海旅游项目,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旅游文化。通过文化赋能,台州的乡村不仅保留了传统文化的根脉,还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五、创新模式:激发乡村振兴的“活力”
创新是乡村振兴的“动力源”。台州通过探索多种组团发展模式,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例如,玉环市干江镇上栈头村通过“村集体51%+村民49%”的股份合作制,实现了乡村旅游集群化发展。这种模式不仅带动了村民增收,也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此外,台州通过地方立法为片区组团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机制保障。例如,《台州市促进乡村片区组团发展规定》的出台,为乡村组团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这一法规从财政资金、金融扶持、土地支持、人才支持等方面为片区发展提供了保障,推动了乡村组团的可持续发展。
台州还注重模式创新和机制创新。例如,台州市通过“乡村产业人才专项计划”等行动,引进各类产业人才,助力破解产业技术难题。同时,鼓励有条件的片区开展农村职业经理人试点探索,用市场化的方式招聘人才、团队参与片区组团项目的运营和管理。这种模式不仅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也为乡村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六、要素保障:夯实乡村振兴的“基础”
要素保障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台州通过强化政策支持和人才支撑,为乡村组团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例如,《台州市促进乡村片区组团发展规定》中近三成条款从财政资金、金融扶持、土地支持、人才支持等方面规定了扶持保障措施。这些政策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人才支撑方面,台州通过“乡村产业人才专项计划”等行动,引进各类产业人才,助力破解产业技术难题。同时,鼓励有条件的片区开展农村职业经理人试点探索,用市场化的方式招聘人才、团队参与片区组团项目的运营和管理。这种模式不仅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也为乡村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此外,台州还注重政策的落实和执行。例如,台州市通过建立专项扶持资金,为乡村组团发展提供财政支持。同时,通过金融扶持政策,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这些措施为乡村组团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要素保障。
七、利益联结:实现乡村振兴的“共富梦”
利益联结是乡村振兴的“纽带”。台州通过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实现村民与村集体的收益共享。例如,玉环市干江镇上栈头村通过“村集体51%+村民49%”的股份合作制,实现了乡村旅游集群化发展,带动村民增收。这种模式不仅实现了村民与村集体的利益共享,也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此外,台州通过片区组团带动周边村庄共同发展,实现从“一村富”到“一片富”的转变。例如,仙居县白塔镇以上叶村为核心,辐射周边各村,带动节俭办事树新风。这种模式不仅推动了区域联动发展,也为乡村共同富裕提供了新的路径。
台州还注重利益联结机制的创新和优化。例如,台州市通过建立利益分配机制,确保村民和村集体在产业发展中获得合理的收益。同时,通过发展集体经济,增强村集体的经济实力,为乡村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结语与展望
从“一村富”到“一片富”,台州片区组团建设美丽乡村的经验启示表明,通过党建引领、规划先行、产业协同、环境整治、文化赋能、创新模式、要素保障和利益联结等多方面的综合施策,可以有效推动乡村从“一村富”迈向“一片富
”,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共同富裕。台州的实践证明,乡村振兴不仅需要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更需要创新的思路和方法。只有通过多方协同、多措并举,才能真正实现乡村的美丽与富饶。
Copyright © 2018 景观网 .All Rights Reserved
www.中国景观网.net 备案号:浙ICP备2021007798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 网站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