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加入
免费发布
景观档案,记录中国景观历史。
  • 暂无相关记录!
新闻news
农文旅+非遗: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的创新实践
来源: | 作者:编辑部 | 发布时间: 2025-04-30 | 113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当今时代,乡村的振兴与发展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农业经济模式,而是逐渐走向多元化、融合化的发展道路。其中,“农文旅+非遗”模式作为一种创新的产业融合模式,正在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它将农业、文化、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不仅为乡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开辟了新的路径。

图片

 一、非遗文化:乡村的灵魂与根基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一个地区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记忆。从古老的民间技艺到独特的民俗文化,从传统的音乐舞蹈到精美的手工艺品,非遗文化以其独特的方式记录着乡村的生活、信仰和智慧。这些文化瑰宝不仅是乡村的灵魂与根基,更是乡村文化自信的源泉。

非遗文化的形式丰富多样。例如,剪纸艺术以其独特的图案和精湛的技艺,展现了民间艺人的智慧和创造力;皮影戏通过光影的变幻,讲述着古老的故事,传承着民间的智慧;传统中医药则以其博大精深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守护着人们的健康。这些非遗项目不仅是文化的载体,更是乡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许多非遗文化面临着传承困境。一方面,传统的非遗技艺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掌握,年轻人往往难以静下心来学习;另一方面,非遗文化的市场需求有限,传承人难以通过传承活动获得稳定的收入,这使得许多非遗项目逐渐走向衰落。例如,一些传统的手工艺技艺,如木雕、竹编等,由于市场需求的减少,传承人越来越少,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农文旅+非遗”模式的出现,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带来了新的希望。通过将非遗文化融入乡村旅游和农业项目中,非遗文化不仅能够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还能为乡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这种模式不仅为非遗传承人提供了经济支持,还为非遗文化的传播和推广提供了新的平台。

图片

二、德昌县傈僳人家:非遗与旅游的完美融合

德昌县傈僳族的“非遗+美食+旅游”模式,是“农文旅+非遗”模式的一个成功典范。傈僳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民族,其独特的火草织布技艺、刺绣技艺等非遗项目,一直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这些技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面临着传承困境,年轻人对传统技艺的兴趣逐渐减少,传承人也面临着经济压力。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德昌县傈僳族的村民们开始探索“非遗+美食+旅游”的新模式。他们将传统的火草织布技艺和刺绣技艺与现代旅游相结合,开发了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创产品,如火草服饰、刺绣手包等。这些产品不仅保留了传统技艺的精髓,还融入了现代设计元素,深受游客喜爱。

同时,傈僳族的村民们还结合当地的土猪肉、蜂蜜等特色农产品,开发了“非遗美食”体验项目。游客可以在参观非遗工坊的过程中,品尝到用传统技艺制作的傈僳族特色美食,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例如,游客可以在工坊中亲手制作火草织布的小饰品,或者在美食体验区品尝用传统方法腌制的土猪肉和蜂蜜制作的甜品。

这种“非遗+美食+旅游”的模式,不仅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载体,还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通过非遗文创产品和特色美食的销售,以及旅游项目的收费,村民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更重要的是,非遗工坊的设立为非遗传承人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激励更多年轻人学习和传承非遗技艺,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图片

三、徐州铜山区紫山艺术村:非遗活化与空间再造

徐州铜山区紫山艺术村的“非遗活化+空间再造+社群运营”模式,是“农文旅+非遗”模式的又一创新实践。紫山艺术村位于徐州铜山区,这里曾经是一个普通的乡村,闲置的房屋和土地较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然而,通过“非遗活化+空间再造+社群运营”的模式,紫山艺术村成功地将自身打造成一个集非遗展示、艺术创作、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文旅项目。

在空间改造方面,紫山艺术村将闲置的院落改造成非遗工坊、艺术工作室、特色民宿等空间。这些空间不仅为非遗传承人和艺术家提供了创作场所,还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体验项目。例如,游客可以在非遗工坊中参观剪纸、陶艺等非遗项目的制作过程,甚至亲手制作一件非遗文创产品;在艺术工作室中欣赏艺术家的作品,感受艺术的魅力;在特色民宿中体验乡村的宁静与美好。

在非遗活化方面,紫山艺术村邀请多位非遗传承人入驻工坊,开展非遗项目的活化工作。例如,将传统的剪纸技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开发出具有现代感的剪纸文创产品;将传统的陶艺技艺与现代家居用品相结合,开发出陶艺灯具、陶艺装饰品等。这些文创产品不仅保留了传统技艺的精髓,还符合现代市场的需求,深受游客喜爱。

在社群运营方面,紫山艺术村通过举办非遗市集、艺术展览、文化讲座等活动,吸引游客和当地居民参与,形成了一个活跃的文化社群。例如,每月举办的非遗市集吸引了众多非遗传承人和手工艺人参与,展示和销售他们的作品;定期举办的艺术展览则吸引了大量艺术爱好者前来参观。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文化体验,还提升了紫山艺术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社群运营,紫山艺术村成功地将自身打造成一个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氛围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紫山艺术村的“非遗活化+空间再造+社群运营”模式,不仅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平台,还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非遗文创产品和特色民宿的收入,以及活动门票的收入,紫山艺术村实现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非遗传承人在工坊中开展教学活动,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学习非遗技艺,为非遗的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专访记录
最新加入
景观文化
  • 浙景杭协

    浙景杭协

    协会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