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加入
免费发布
景观档案,记录中国景观历史。
  • 暂无相关记录!
新闻news
俞孔坚:以“四个容量”为核心,构建美丽中国的水生态基础设施
来源: | 作者:编辑部 | 发布时间: 2025-05-22 | 69 次浏览 | 分享到:

01

引言


水是生命之源,是生态系统的血脉,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核心支撑。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涉水灾害风险日益严峻、生态环境承载力逐渐逼近极限的背景下,亟需重新审视水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支撑能力,反思过去单一、刚性的治水模式,回归自然、顺应生态,建立具有韧性的水生态基础设施。


当前中国的水生态治理既要立足现实的减灾治污问题,又要着眼美丽中国建设的未来目标。我们面临的核心挑战可归结为水生态基础设施“四个容量”的严重不足——安全容量的缺失让我们在旱涝之间疲于应对,环境容量的不足加剧了污染困境,生态容量的丧失让水系失去了活力,而社会容量的短板则让水生态与人的需求脱节,难以真正惠及民生。



02

基于“四个容量”

认识当前水生态治理困境


安全容量困境

水生态基础设施的安全容量指其调节旱涝灾害的能力和韧性。中国的季风气候决定了水旱灾害的周期性交替。健康的水生态系统必须具备充足的调蓄空间,以应对极端降水和长期干旱的双重挑战。然而,以往的治水实践长期依赖堤坝、硬质护岸和水库等工程措施,大量侵占河湖的自然调蓄空间,使得河流变得狭窄、刚硬,失去了顺应自然、调节洪水的能力。


过去百余年,我们为追求耕地和建设用地,将河漫滩填筑、湖泊围垦,使得湿地消失、洪水调蓄空间大幅缩减。如今,即使降水强度未变,洪水灾害的风险也显著增加。城市中,传统的“快速排水”模式加剧了雨洪问题,导致“逢雨必涝、久旱成灾”。如何让河流再野化,使水有足够的空间流动、渗透、积蓄,以及如何通过自然的韧性应对极端气候,成为当前治水变革的关键。


环境容量不足

水生态基础设施的环境容量指其承受水污染的能力和韧性。水资源短缺早已成为中国发展的瓶颈,而水量减少则直接加剧了水污染问题。许多河流因为断流导致污染物浓度升高,水体成为黑臭“死水”,并进一步恶化地下水水质。


目前,许多地区仍依赖大规模的水库调蓄和跨流域调水来缓解水资源短缺,并试图通过这些工程措施稀释污染。然而,这种方式成本高昂,且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例如,南水北调工程虽然部分缓解了北方城市的供水危机,但并不能改变水资源本身的稀缺性,甚至可能对原生态系统的安全和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与此同时,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水位持续下降,河湖湿地逐步干涸,甚至引发地面沉降等次生灾害。这种“拼水量、调水源”的模式已难以为继。我们必须摒弃传统的单一供水方式,转向水资源循环管理模式,提升雨水收集与利用能力,充分开发城镇的再生水资源,增加水环境容量,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生态容量堪忧

水生态基础设施的生态容量指其承载生命和生态功能的能力和韧性。河流不是简单的排水沟渠,而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生态系统。然而,传统的治水方式往往以控制洪水、管理水量为目标,采用硬质河岸、混凝土渠道,将蜿蜒的河流截弯取直,迫使水体以单一模式流动。


一系列的工程化改造极大破坏了河流的生态功能。原本多样化的水生生境被抹平甚至完全消失,湿地和滩涂面积显著缩减;水流过快,河流连续性受阻,鱼类无法洄游,水生植物无法扎根,生物多样性骤降,水系的自净能力几近丧失。最终,河流不再是充满生机的生态纽带,而成为毫无生机的排水管道。


要恢复水生态基础设施的生态容量,必须让河流回归自然——恢复其自由流淌的权利,并再野化。例如,减少水泥护岸,恢复蜿蜒河道、洪泛区、滩涂与植被缓冲带,增加水体与土壤、空气的自然交互,提升河流的自我修复能力。唯有如此,水才能焕发生命,城市和乡村才能真正拥有灵动的“生态血脉”。这也正是河流伦理的基础。


社会容量缺乏

水生态基础设施的社会容量指其承载社会和文化服务的能力和韧性。水不仅是生命之源、生产资料,更是文化的载体和象征,是人与自然共生的纽带。然而,传统的水治理模式更关注于防洪、供水和水质达标,而忽视了水的社会价值,即水对人类生活、景观美学及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


当水体被围困、污染,水岸被硬化改造,城市中的水系就变成了单调、不可亲近的存在,甚至成为“死亡陷阱”。过去,人们在河边劳作、休憩、聚会,如今却被大堤隔离。即使一些地区新建了滨水公园,也因设计僵化、亲水性不足,难以真正吸引人们驻足。


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人与水的关系,让水系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滨水空间应成为城市与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生态、游憩、文化和审美启智等多重功能,使居民可以亲水、近水、享水,让水真正成为人类的朋友,而非被束缚、被隔离的“野兽”。



03

目标愿景:

打造美丽中国的水生态基础设施


美丽中国的愿景不仅是环境保护的目标,更是一项关乎国家发展方式转型的系统工程。水生态作为国土生态系统的核心要素,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系统退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等挑战,我们必须以水生态为核心驱动力,以“四个容量”为统领,推动水生态基础设施的系统性提升,实现人与水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愿景。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统筹城乡水系统建设,恢复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构建蓝道与绿道网络,让水成为生态之脉、城市之魂、乡村振兴之基。通过科学优化流域空间格局、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升水环境承载能力,我们能够激活城乡滨水空间,使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迫切需求。

专访记录
最新加入
景观文化
  • 浙景杭协

    浙景杭协

    协会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