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中,农文旅深度融合成为实现乡村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的重要路径。这种融合模式不仅能够有效整合乡村的农业资源、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还能通过产业协同、文化创新和生态建设,为乡村注入新的活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深入探讨农文旅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详细分析。
一、产业融合:构建多元共生的乡村产业生态
(一)“农业 + 旅游 + 文化”模式的深度实践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农业、旅游和文化的融合成为一种重要的发展模式。以延边州和龙市光东村为例,该村以水稻种植为基础,结合朝鲜族民俗文化,开发了一系列融合农业、旅游和文化的项目。光东村的稻田不仅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场所,也成为了旅游观光的核心景点。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稻田插秧、稻田收割等活动,感受传统农业的魅力。同时,村里还开发了朝鲜族民俗表演、传统手工艺制作等文化体验项目,让游客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深入了解朝鲜族的文化特色。
为了提升游客的体验感和舒适度,光东村还建设了稻田观光栈道、稻田民宿、稻田餐厅等配套设施。每年举办的稻田文化节和民俗文化节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与,进一步提升了乡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种“农业 + 旅游 + 文化”的融合模式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还通过农产品销售、旅游服务收入和文化产品销售等多元化收入来源,实现了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光东村的实践中,农业与旅游的结合并非简单的观光农业,而是通过文化赋能,将农业生产过程转化为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体验。例如,稻田插秧活动不仅是农业生产的一部分,还被赋予了朝鲜族农耕文化的仪式感。游客在参与插秧活动时,不仅能体验到劳动的乐趣,还能通过朝鲜族农民的讲解,了解朝鲜族的农耕习俗和文化传统。这种深度的文化融入,使得简单的农业活动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体验,极大地提升了游客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同时,光东村还注重将传统手工艺与旅游相结合。村里的朝鲜族妇女们在传统手工艺制作工坊中,向游客展示朝鲜族刺绣、打糕制作等技艺。游客不仅可以观看制作过程,还可以亲自参与体验,制作属于自己的手工艺品。这种互动式的文化体验,不仅让游客深入了解朝鲜族的文化特色,还为村民带来了额外的收入来源。通过这种方式,光东村成功地将农业、旅游和文化深度融合,形成了一个多元共生的乡村产业生态。
(二)“生态农业 + 文旅”模式的创新实践
桂林市龙胜县梯田的开发是“生态农业 + 文旅”模式的典型代表。龙胜县梯田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农耕文化而闻名。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当地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龙胜县梯田的生态农业以传统稻作农业为基础,采用生态种植方式,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保护了梯田的生态环境。同时,当地还发展了特色农产品加工,如梯田米酒、梯田腊肉等,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在旅游开发方面,龙胜县梯田打造了梯田观光旅游线路,开发了梯田徒步、摄影、写生等旅游项目。游客可以在梯田中欣赏到壮观的自然景观,感受传统农耕文化的魅力。
为了进一步提升游客的体验感,当地还建设了梯田民宿、农家乐等配套设施,并通过举办梯田文化节、稻田开镰节等民俗活动,展示了传统农耕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这种“生态农业 + 文旅”的模式不仅保护了梯田的生态环境,还通过旅游带动,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在龙胜县梯田的实践中,生态农业与旅游的结合并非简单的观光农业,而是通过生态理念的融入,将农业生产过程转化为具有生态价值的旅游体验。例如,游客在梯田徒步过程中,不仅可以欣赏到壮观的梯田景观,还可以了解到梯田生态农业的种植方式和保护措施。通过这种方式,游客不仅能够感受到自然之美,还能了解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同时,龙胜县梯田还注重将民俗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当地的瑶族、壮族等少数民族在梯田文化节和稻田开镰节等活动中,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游客可以通过参与这些活动,深入了解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这种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不仅提升了游客的体验感,还为当地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二、科技赋能:提升乡村文旅的数字化水平
(一)“数智化”文旅创新创业平台的构建
在数字化时代,科技赋能成为推动乡村文旅发展的重要手段。某乡村通过搭建“数智化”文旅创新创业平台,整合了乡村的旅游资源,实现了信息展示、在线预订、智能导览、线上支付等功能的一站式服务。该平台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便捷的旅游服务,还通过大数据分析游客的偏好和行为,为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优化提供了依据。
例如,通过分析游客对某一类民俗活动的关注度,平台可以调整活动的举办频率和内容,以更好地满足游客需求。同时,平台还利用GPS定位和虚拟现实技术,开发了智能导览系统。游客可以通过手机APP获取实时的导航信息和景点介绍,提升旅游体验。这种“数智化”平台的建设,不仅提高了乡村旅游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还吸引了更多年轻游客,提升了乡村的市场竞争力。
在该乡村的实践中,数智化平台的建设并非简单的技术应用,而是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了乡村旅游的全方位升级。例如,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游客对乡村夜景的需求较高,于是当地在乡村广场和主要景点设置了灯光秀,提升了乡村的夜间旅游体验。同时,平台还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开发了线上虚拟旅游项目,让游客在家中就能通过VR设备体验乡村的自然美景和文化活动。这种数字化创新不仅提升了游客的体验感,还为乡村文旅的推广提供了新的渠道。
(二)数字营销模式的创新实践
数字营销是提升乡村文旅影响力的重要手段。某乡村通过短视频和直播平台,组织村民和专业团队拍摄乡村风光、民俗活动、农产品种植等短视频内容。通过讲述乡村故事,展示乡村的自然美景和人文魅力,吸引了大量观众关注。该乡村在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等主流短视频平台上发布内容,并通过话题标签、挑战活动等方式增加曝光度。例如,发起“最美乡村”挑战活动,邀请网友参与拍摄和分享乡村美景,进一步扩大了乡村的影响力。
此外,该乡村还定期举办农产品直播带货活动,邀请网红主播和当地农民共同参与。通过直播展示农产品的种植过程和特色,增加了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任度,促进了农产品销售。这种数字营销模式不仅降低了乡村旅游的营销成本,还通过短视频和直播的传播,提升了乡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了农民收入。
在该乡村的实践中,数字营销模式的创新并非简单的广告宣传,而是通过内容创作和互动活动,实现了乡村文旅的深度推广。例如,该乡村通过短视频平台举办“乡村美食大赛”,邀请村民和游客分享自己制作的乡村美食,吸引了大量网友的关注和参与。同时,该乡村还通过直播带货活动,将农产品的销售与旅游推广相结合。例如,在直播中,主播不仅介绍农产品的特点和优势,还会展示农产品的种植环境和采摘过程,让观众更直观地了解农产品的品质。这种创新的数字营销模式不仅提升了乡村的知名度,还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
三、文化创新:挖掘乡村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一)文化品牌打造的深度实践
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灵魂。榆林市佳县赤牛坬村通过深入挖掘黄河流域农耕文化,打造了“黄土高原上的农耕文化博物馆”这一特色文化品牌。该村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农耕工具、生活用品等老物件,并将其展示在村里的民俗博物馆中。同时,整理了当地的民间传说、传统技艺等文化资源,为文化品牌的打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为了进一步提升文化品牌的影响力,赤牛坬村举办了“赤牛坬民俗文化节”“农耕文化研学游”等特色文化活动。通过活动的举办,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农耕文化。此外,该村还开发了一系列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创意产品,如农耕主题的明信片、书签、手工艺品等。这些产品不仅具有文化内涵,还具有实用性和纪念性,深受游客喜爱。通过文化品牌的打造,赤牛坬村不仅提升了乡村的文化软实力,还增强了村民的文化自信,进一步增强了乡村的旅游吸引力,促进了农民增收。
在赤牛坬村的实践中,文化品牌的打造并非简单的文化展示,而是通过深度挖掘和创新呈现,将农耕文化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文化产品。例如,该村通过举办农耕文化研学游活动,邀请中小学生前来体验农耕文化。在活动中,学生们不仅可以参观民俗博物馆,了解农耕工具的使用方法,还可以在村民的指导下,参与农耕劳作,体验农耕生活的艰辛与乐趣。这种深度的文化体验,不仅让孩子们了解了农耕文化,还增强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同时,赤牛坬村还注重将文化创意与农耕文化相结合。例如,该村开发的农耕主题文化创意产品,不仅在设计上融入了农耕文化的元素,还在制作过程中采用了传统手工艺。这些文化创意产品不仅具有文化内涵,还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深受游客喜爱。通过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赤牛坬村不仅提升了文化品牌的市场价值,还为村民带来了额外的收入来源。
(二)非遗文化体验的创新实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文化的瑰宝。某乡村通过开发非遗文化体验游,保护和传承了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该村对剪纸、刺绣、木雕等非遗技艺进行了系统保护,通过数字化手段留存技艺影像资料。例如,对非遗技艺进行全程录制,制作成教学视频,方便游客学习。
在此基础上,该村开发了线上线下互动体验课程。游客可以通过线上学习非遗技艺的基本知识,线下参与实际操作。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游客可以学习剪纸技艺,制作属于自己的剪纸作品。这种体验式学习不仅让游客深入了解非遗文化,还培养了一批年轻的非遗传承人。同时,非遗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开发了一系列具有现代感的非遗文创产品,让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通过非遗文化体验游,该乡村不仅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还丰富了旅游产品的内容,提升了游客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在该乡村的实践中,非遗文化体验并非简单的技艺展示,而是通过互动式教学和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实现了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例如,该村通过举办非遗文化节,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剪纸、刺绣、木雕等技艺,并开设互动体验课程,让游客在传承人的指导下,亲身体验非遗技艺的魅力。这种互动式体验不仅让游客深入了解非遗文化,还激发了他们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同时,该乡村还注重将非遗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例如,该村开发的非遗文创产品,不仅在设计上融入了现代元素,还在制作过程中采用了传统手工艺。这些文创产品不仅具有文化内涵,还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深受游客喜爱。通过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该乡村不仅提升了非遗文化的市场价值,还为非遗传承人带来了额外的收入来源。
四、利益联结:构建多方共赢的发展机制
(一)“村集体公司 + 企业 + 村民”模式的深度实践
利益联结机制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中国农业大学在怒江州的实践案例中,通过“村集体公司 + 企业 + 村民”的模式,推动了农文旅融合发展。该村成立了村集体公司,由村集体控股,引入专业企业进行运营管理。村民以土地、房屋、劳动力等资源入股,参与乡村文旅项目的开发和运营。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村集体公司与企业合作,开发了乡村旅游项目,如民宿、农家乐、民俗文化体验馆等。企业负责项目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村集体公司负责协调村民关系和资源调配。项目收益按照股份比例进行分配,村民可以获得土地租金、房屋租金、分红收入以及在项目中的劳动报酬。同时,村集体公司通过项目运营收益,用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升。这种模式实现了村民、村集体和企业的多方共赢,推动了乡村文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怒江州的实践中,“村集体公司 + 企业 + 村民”模式并非简单的利益分配,而是通过多方合作,实现了乡村文旅产业的深度整合。例如,村集体公司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引入了专业的运营管理团队,提升了乡村旅游项目的品质和服务水平。同时,企业通过与村集体公司的合作,获得了稳定的资源支持和政策保障,降低了项目的运营风险。这种多方合作的模式不仅提升了乡村文旅产业的市场竞争力,还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
(二)“股份合作”模式的创新实践
股份合作是利益联结的另一种有效形式。以中国核桃小镇项目为例,该项目通过“股份合作”模式,整合了核桃种植、加工、销售等产业链资源,打造了集生产、加工、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特色小镇。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将扶贫资金作为股金,捆绑用于核桃小镇的建设。成立股份合作社,由村民、企业、政府共同参与。村民以土地、劳动力等资源入股,企业负责技术和市场运营,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项目收益按照股份比例进行分配,村民可以获得土地租金、分红收入以及在项目中的劳动报酬。通过核桃产品的销售和旅游收入,进一步提升了项目的经济效益。这种“股份合作”模式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了农民增收致富,推动了乡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在核桃小镇的实践中,“股份合作”模式并非简单的资金投入,而是通过多方合作,实现了乡村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例如,政府通过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保障。企业通过引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了项目的运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村民通过参与项目的建设和运营,获得了稳定的收入来源。这种多方合作的模式不仅提升了乡村产业的经济效益,还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五、空间整合:优化乡村空间布局,提升旅游体验
(一)“一核一环多区”模式的深度实践
空间整合是提升乡村旅游体验的重要手段。鄂伦春猎人小镇通过“一核一环多区”的模式,优化了乡村空间布局。该小镇以鄂伦春族的狩猎文化为核心吸引物,建设了狩猎文化博物馆、狩猎体验场等项目,展示鄂伦春族的狩猎历史和文化。
围绕核心吸引物,小镇打造了观光体验环,串联起多个功能区。游客可以通过观光体验环,参观狩猎文化博物馆、体验狩猎活动、品尝鄂伦春族美食等。小镇还设置了多个功能区,包括狩猎文化展示区、狩猎体验区、民俗文化体验区、生态休闲区等。每个功能区都有独特的主题和活动内容,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在鄂伦春猎人小镇的实践中,“一核一环多区”模式并非简单的空间划分,而是通过核心吸引物的打造和功能区的合理布局,实现了乡村空间的深度整合。例如,狩猎文化博物馆作为核心吸引物,展示了鄂伦春族的狩猎历史和文化。通过博物馆的展示,游客可以深入了解鄂伦春族的狩猎习俗和生活方式。同时,观光体验环将多个功能区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旅游线路。游客在参观博物馆后,可以沿着观光体验环,依次体验狩猎活动、品尝鄂伦春族美食、参与民俗文化活动等。这种深度的空间整合不仅提升了游客的旅游体验,还为乡村文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一站一主题,每村一特色”模式的创新实践
“一站一主题,每村一特色”模式是空间整合的另一种有效形式。以彭州市为例,该市通过“三共模式”,打造了多个乡村振兴示范点。在实践中,彭州市设置了多个主题站点,每个站点都有独特的主题和活动内容。例如,设置“稻田文化站”“民俗文化站”“生态休闲站”等,展示乡村的产业、文化和生态特色。
同时,彭州市还注重每个村庄的特色打造。每个村庄都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开发独特的乡村特色。例如,某村庄以稻田文化为主题,开发了稻田观光、稻田插秧体验等项目;另一村庄以民俗文化为主题,举办了民俗文化节、传统手工艺制作活动等。通过“一站一主题,每村一特色”的模式,实现了多个村庄的协同发展。游客可以在不同村庄体验不同的乡村特色,提升了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在彭州市的实践中,“一站一主题,每村一特色”模式并非简单的项目开发,而是通过主题站点的设置和村庄特色的打造,实现了乡村空间的深度整合。例如,稻田文化站通过展示稻田种植过程和稻田文化,让游客深入了解稻田文化的魅力。同时,民俗文化站通过举办民俗文化节和传统手工艺制作活动,展示了当地丰富的民俗文化。这种深度的空间整合不仅提升了游客的旅游体验,还为乡村文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六、生态优先:实现乡村文旅的可持续发展
(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度实践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生态优先成为乡村文旅发展的重要理念。四海镇大吉祥村通过严格控制开发强度,保护乡村的生态环境,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该村通过实施宅基地半租模式,将村民的生活空间转化为生产空间,减少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同时,大吉祥村还开发生态旅游项目,如徒步旅行、生态观光、自然教育等。建设生态步道、观景台等配套设施,让游客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在大吉祥村的实践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并非简单的口号,而是通过生态保护和生态旅游的深度结合,实现了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大吉祥村通过建设生态步道和观景台,为游客提供了亲近自然的机会。同时,通过举办自然教育活动,让游客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这种深度的生态实践不仅提升了游客的环保意识,还为乡村文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生态农业与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
生态农业与文旅的融合是实现乡村文旅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以某乡村为例,该村通过发展生态农业,种植有机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开发生态农产品加工,如有机蜂蜜、有机果酱等。同时,该村还开发生态旅游项目,如生态观光、生态采摘等。通过生态农业与文旅的融合,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在该乡村的实践中,生态农业与文旅的融合并非简单的观光农业,而是通过生态理念的融入,实现了乡村产业的深度整合。例如,游客在生态观光过程中,不仅可以欣赏到美丽的田园风光,还可以了解生态农业的种植方式和保护措施。同时,通过生态采摘活动,游客可以亲身体验生态农业的魅力。这种深度的生态实践不仅提升了游客的旅游体验,还为乡村文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七、总结与展望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文旅深度融合成为乡村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产业融合、科技赋能、文化创新、利益联结、空间整合和生态优先等多种模式,乡村不仅能够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能提升社会凝聚力和文化传承能力。在实践中,各地可以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发展需求,选择适合的模式进行创新和应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
在产业融合方面,通过“农业 + 旅游 + 文化”和“生态农业 + 文旅”模式,乡村实现了农业、旅游和文化的深度结合,形成了多元共生的产业生态。在科技赋能方面,通过“数智化”文旅创新创业平台和数字营销模式,乡村提升了文旅产业的数字化水平,吸引了更多年轻游客。在文化创新方面,通过文化品牌打造和非遗文化体验,乡村挖掘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提升了文化软实力。在利益联结方面,通过“村集体公司 + 企业 + 村民”和“股份合作”模式,乡村实现了多方共赢,推动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空间整合方面,通过“一核一环多区”和“一站一主题,每村一特色”模式,乡村优化了空间布局,提升了旅游体验。在生态优先方面,通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和生态农业与文旅的融合,乡村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Copyright © 2018 景观网 .All Rights Reserved
www.中国景观网.net 备案号:浙ICP备2021007798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 网站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