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加入
免费发布
景观档案,记录中国景观历史。
  • 暂无相关记录!
新闻news
传统村落保护:在文化乡创中传承乡村记忆
来源: | 作者:编辑部 | 发布时间: 2025-07-01 | 74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文化乡创的浪潮中,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传统村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乡村记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何在文化乡创中实现传统村落的有效保护,同时传承乡村记忆,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和实践的问题。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详细阐述在文化乡创中保护传统村落、传承乡村记忆的具体措施和实践案例。


一、保护传统村落的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村落的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记忆的重要载体,包括古建筑、村落空间肌理等。保护这些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乡村的历史和文化根基。


(一)修缮古建筑


古建筑是传统村落的标志性建筑,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在修缮古建筑时,必须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使用与古建筑原貌相符的材料和传统工艺,尽可能还原建筑的原始风貌。例如,在安徽宏村的修缮工作中,工匠们使用青瓦、木材等传统材料,严格按照古建筑的原始工艺进行修复,使宏村的古建筑得以完整保存。同时,邀请当地的传统工匠参与修缮工作,他们凭借世代相传的技艺,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技艺来修复古建筑。在福建土楼的修缮中,当地工匠利用夯土技术对土楼墙体进行加固和修复,确保土楼的结构安全和外观完整。

为了保障古建筑修缮的资金需求,政府设立了专项保护资金,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通过捐赠、认养等方式,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一些历史文化名村通过与企业合作,企业出资修缮古建筑,同时获得一定期限的使用权,用于发展文化旅游项目。这种模式不仅解决了资金问题,还为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保护村落空间肌理


村落空间肌理是传统村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街巷、广场、水系等。保护村落空间肌理,就是保护村落的整体风貌和历史文化氛围。在保护规划中,明确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严格限制在保护范围内的新建、改建和扩建活动。例如,在浙江乌镇的保护规划中,详细规定了东栅、西栅等区域的建筑高度、风格和色彩等要求,确保整个村落的风貌协调统一。

在保护村落空间肌理的同时,注重保留村落的特色空间元素。例如,在江苏周庄,古朴的石板街、清澈的河道以及临河而建的明清建筑相互映衬,形成了独特的江南水乡风貌。通过加强对这些空间元素的保护和维护,使村落的肌理得以完整保留。此外,将村落空间肌理的保护与文化传承相结合,通过在街巷中设置文化展示点、举办民俗活动等方式,让村民和游客在行走中感受村落的历史文化。在一些传统村落中,定期举办庙会、花灯会等活动,人们在街巷中穿梭,欣赏传统表演,购买特色小吃,使古老的街巷焕发出新的活力。


二、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村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民俗活动等。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护传统村落文化内涵的关键。


(一)开展非遗传承活动


建立师徒传承机制,鼓励老一辈的非遗传承人收徒传艺。例如,在四川绵竹年画的传承中,许多老艺人收了年轻徒弟,手把手地传授年画的制作技艺,从构图、勾线到上色,每一个步骤都精心指导,使年画技艺得以传承。同时,将非遗项目纳入学校教育体系,通过开设特色课程、兴趣小组等方式,让学生从小接触和了解非遗文化。在一些地区的小学和中学,开设了剪纸、刺绣等非遗课程,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现场教学,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在社区层面开展非遗传承活动,组织村民参与非遗项目的制作和表演。例如,在一些传统村落的社区活动中,举办民间舞蹈培训班,邀请老艺人教授传统舞蹈,村民们积极参与,不仅传承了舞蹈技艺,还增强了社区凝聚力。通过师徒传承、学校教育和社区活动等多种方式,使非遗技艺得以传承和发扬。


(二)创新非遗传播方式


利用数字技术对非遗进行记录和展示。例如,通过3D建模技术制作非遗项目的数字模型,让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全方位地欣赏非遗作品的细节。一些非遗项目还制作了虚拟现实(VR)体验内容,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非遗的魅力。将非遗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开发具有文化内涵的文创产品。例如,将传统刺绣图案设计到手机壳、笔记本等日常用品上,使非遗文化走进现代生活。一些非遗文创产品还通过电商平台进行销售,拓宽了市场渠道。

借助新媒体平台,如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等,进行非遗的宣传推广。许多非遗传承人通过制作有趣的短视频,展示非遗制作过程和背后的文化故事,吸引了大量粉丝关注。例如,一位剪纸艺人在抖音上发布剪纸视频,获得了数百万的点赞和评论,让更多人了解了剪纸艺术。通过数字技术、文创产品开发和新媒体宣传等多种方式,创新非遗的传播方式,使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三、建立乡村记忆馆和非遗展馆


乡村记忆馆和非遗展馆是保护和传承传统村落文化的重要场所,它们能够留存乡村记忆,发挥教育功能,增强村民和游客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保护意识。


 (一)留存乡村记忆


广泛收集与传统村落相关的实物展品,包括老照片、农具、生活用品、传统服饰等。这些展品能够直观地反映村落的历史变迁和村民的生活方式。例如,在山西某传统村落的乡村记忆馆中,展示了许多古老的农具,如木犁、石磨等,让参观者了解过去村民的农业生产方式。通过场景还原的方式,再现传统村落的生活场景。例如,设置一个传统的农家院落场景,包括房屋、家具、灶台等,让参观者仿佛置身于过去的乡村生活中。在一些乡村记忆馆中,还设置了传统婚礼场景,展示了当地的婚俗文化。

利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传统村落的文化特色和历史故事。例如,在非遗展馆中,通过展示非遗项目的起源、发展、传承过程以及代表性作品,让参观者深入了解非遗文化的内涵。通过展品收集、场景还原和文化展示等多种方式,乡村记忆馆和非遗展馆能够有效地留存乡村记忆,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物质基础。


(二)发挥教育功能


与当地学校合作,将乡村记忆馆和非遗展馆作为学校的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开展文化教育活动。例如,在一些地区,学校会组织学生到乡村记忆馆开展“传统文化之旅”活动,让学生在参观中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为社区居民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举办文化讲座、技艺培训等活动。例如,邀请非遗传承人在展馆内举办技艺培训班,向社区居民传授传统技艺,使社区居民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对于游客来说,乡村记忆馆和非遗展馆是了解传统村落文化的窗口。通过参观展馆,游客能够深入了解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保护意识。一些传统村落还推出了“文化研学游”项目,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学习,同时也为村落带来了经济效益。通过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和游客教育等多种方式,乡村记忆馆和非遗展馆能够充分发挥教育功能,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四、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文旅融合是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打造文化体验项目等方式,实现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传承乡村记忆。


(一)发展乡村旅游


根据传统村落的文化特色,开发具有吸引力的旅游项目。例如,在一些以古建筑闻名的村落,推出古建筑深度游项目,游客可以跟随专业导游,深入了解古建筑的历史、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在一些以民俗文化为特色的村落,举办民俗文化节,展示当地的民俗活动,如舞龙舞狮、戏曲表演等。鼓励村民将闲置房屋改造成民宿,为游客提供住宿服务。民宿的设计和装修可以融入当地文化元素,让游客在住宿中感受乡村文化的魅力。例如,在一些传统村落的民宿中,房间内摆放着当地的手工艺品,墙壁上挂着反映当地民俗的绘画作品,使游客在住宿过程中深入了解当地文化。

加强传统村落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餐饮、卫生等方面。改善交通条件,方便游客进出村落;建设特色餐饮场所,提供当地特色美食;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例如,在一些传统村落,修建了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等设施,为游客提供了便利。通过特色旅游项目开发、民宿产业建设和旅游基础设施完善等多种方式,推动传统村落的乡村旅游发展,实现传统村落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双重提升。


(二)打造文化体验项目


设计游客可以参与的互动体验项目,如传统技艺制作体验、民俗活动参与等。例如,在一些传统村落的陶艺体验项目中,游客可以在陶艺师傅的指导下,亲手制作陶器,了解陶艺制作的全过程。在一些村落的民俗活动中,游客可以参与当地的祭祀仪式、传统婚礼等,感受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结合传统村落的文化特色,打造文化演艺项目。例如,在一些以戏曲文化为特色的村落,定期举办戏曲演出,游客可以欣赏到原汁原味的传统戏曲表演。在一些村落,还推出了沉浸式文化演艺项目,让游客在观看演出的过程中仿佛穿越时空,回到过去。

针对学生和文化爱好者,推出文化研学项目。通过组织文化讲座、实地考察、技艺学习等活动,让参与者深入了解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例如,一些学校组织学生到传统村落开展文化研学活动,学生们在参观学习中了解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通过互动体验、文化演艺和文化研学等多种方式,打造文化体验项目,使游客在参与中感受传统村落的文化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保护意识。


五、强化村民的主体地位


村民是传统村落的主人,是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主力军。强化村民的主体地位,提高村民的保护意识,鼓励村民参与保护和发展,是实现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提高村民保护意识


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宣传教育,提高村民对传统村落保护的意识。例如,利用村广播、宣传栏、宣传手册等,向村民宣传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保护的重要性。在一些村落,还组织村民观看关于传统村落保护的纪录片,让村民直观地了解保护的意义。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增强村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例如,在传统节日期间,组织村民举办民俗活动,如春节的舞龙舞狮、端午节的包粽子比赛等,让村民在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保护意识。

让村民看到传统村落保护带来的经济利益,从而提高保护的积极性。例如,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让村民获得旅游收入,村民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村落的保护工作中来。在一些传统村落,村民通过经营民宿、销售特色农产品等方式获得了可观的收入,从而更加珍惜村落的传统文化资源。通过宣传教育、文化活动和利益引导等多种方式,提高村民的保护意识,使村民成为传统村落保护的自觉参与者。


(二)鼓励村民参与保护与发展


在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规划中,充分听取村民的意见和建议,让村民参与决策过程。例如,在一些村落的保护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村民代表参加座谈会,听取村民对保护和发展方向的意见,使规划更加符合村民的利益和需求。鼓励村民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项目的实施。例如,在古建筑修缮项目中,组织村民参与修缮工作,让村民在实践中学习传统技艺,同时也为项目提供了劳动力。在一些村落的文化旅游项目中,村民可以担任导游、演员等角色,参与项目的运营。

建立利益共享机制,让村民在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中获得实惠。例如,在一些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中,成立村民合作社,村民以土地、房屋等资源入股,参与旅游项目的分红。这种利益共享机制能够充分调动村民参与保护和发展的积极性。通过参与决策、参与项目实施和利益共享等多种方式,鼓励村民积极参与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实现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六、完善保护机制和政策支持


完善保护机制和政策支持是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保障。通过建立科学的保护管理机制,明确各方责任,制定保护规划,加强监督管理,同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一)建立保护管理机制


明确政府、社会组织、村民等各方在传统村落保护中的责任和义务。政府负责制定保护政策、提供资金支持和监督指导;社会组织可以发挥桥梁作用,组织志愿者参与保护工作;村民是传统村落的主人,要积极参与保护和管理工作。例如,在一些传统村落,成立了村民自治保护委员会,负责日常的保护管理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传统村落保护规划,明确保护目标、保护范围、保护措施等。保护规划要充分考虑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自然环境和村民的生活需求。例如,在一些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规划中,详细规定了古建筑的保护要求、村落空间的整治措施以及村民生活设施的改善方案。

建立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加强对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监督检查。定期对保护项目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例如,一些地方政府建立了传统村落保护巡查制度,定期对村落的保护情况进行巡查,对违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通过明确责任主体、制定保护规划和加强监督管理等多种方式,建立科学的保护管理机制,为传统村落的保护提供制度保障。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政府加大对传统村落保护的财政资金投入,设立专项保护资金,用于古建筑修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例如,一些地方政府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为传统村落的保护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制定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传统村落保护。例如,对参与传统村落保护项目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优惠,对捐赠传统村落保护资金的个人和企业给予税收抵扣等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传统村落保护中。

在土地利用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例如,允许传统村落内的土地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利用,用于发展文化旅游、民宿等产业。同时,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盘活传统村落的土地资源,为传统村落的发展提供空间。通过财政资金支持、税收优惠政策和土地政策支持等多种方式,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

在文化乡创中保护传统村落、传承乡村记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社会组织、村民等各方共同努力。通过保护传统村落的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乡村记忆馆和非遗展馆、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强化村民的主体地位以及完善保护机制和政策支持等多种措施,我们可以在文化乡创中实现传统村落的有效保护,传承乡村记忆,使传统村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专访记录
最新加入
景观文化
  • 浙景杭协

    浙景杭协

    协会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