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推动农村产业融合
整合提升现代农业园区、特色农业强镇等平台,积极开展农村产业深度融合试点,探索产业链延伸、农业功能拓展等新模式。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森林康养和渔港经济,打造一批乡村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在全省范围内打造一批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整合农业、工业、服务业等资源,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例如,建设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物流、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实现农村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强示范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的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和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鼓励各地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探索创新农村产业融合模式。例如,在山区县,可以发展林下经济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模式,利用林下空间种植中药材、食用菌等,同时开发森林康养、生态观光等旅游产品,实现林下经济与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
3. 构建现代乡村经营体系
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提升工程,深化“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建设,发展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等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促进农业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加大对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例如,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信贷支持等方式,鼓励农民创办家庭农场,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水平。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管理,引导合作社开展联合与合作,提高合作社的市场竞争力。培育壮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化服务。例如,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为农民提供代耕代种、代管代收、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服务;发展农村生活性服务业,为农民提供养老、托幼、家政等服务,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二)深化改革创新
1. 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推广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房使用权,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健全乡村发展用地保障机制。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明确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的权能边界,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鼓励农民通过流转土地经营权,将土地集中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手中,实现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同时,加强对土地流转的监管,防止土地流转中的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土地流转的规范有序。稳步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建立公平合理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例如,明确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条件、程序和收益分配方式,确保农村集体和农民能够从土地增值中获得合理的收益。加强对入市土地的用途管制,确保土地用于产业发展等符合规划的用途。
2.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积极推进国家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农村集体资源性资产产权改革,构建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全面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明确农村集体资产的产权归属,建立农村集体资产台账,加强对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和监督。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将集体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每一位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的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等权能。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多种实现形式,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土地流转、物业租赁、产业投资等方式,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例如,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集体土地建设标准厂房、商业用房等物业项目,通过出租物业获取稳定的收入。加强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管理,提高集体经济的运营效率。
3. 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体系
坚持“城乡等值化”理念,突出城乡融合发展导向,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城乡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全面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制定出台一系列支持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土地、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农村更多的支持。例如,建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机制,将农村建设用地复垦后的指标用于城市开发建设,所得收益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升。加强对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探索建立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例如,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实现城乡土地同地同价;建立城乡统一的人才流动机制,鼓励城市人才到农村创业就业,促进城乡人才的合理流动。
(三)加强人才保障
1. 培育乡村人才队伍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农村专业人才、新时代乡村企业家队伍,提升乡村人才队伍素质和能力。制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计划,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农民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例如,针对种养大户开展农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针对农村电商从业者开展电商运营、网络营销等方面的培训。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整合各类培训资源,提高培训质量。加强农村专业人才培养,特别是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培养。例如,通过定向招生、定向培养等方式,为农村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教育、医疗、文化等专业人才。加强对农村专业人才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
Copyright © 2018 景观网 .All Rights Reserved
www.中国景观网.net 备案号:浙ICP备2021007798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 网站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