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加入
免费发布
景观档案,记录中国景观历史。
  • 暂无相关记录!
新闻news
“十五五”视域下: 浙江省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战略与路径探索
来源: | 作者:编辑部 | 发布时间: 2025-07-03 | 97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十五五”时期,浙江省乡村振兴迎来关键阶段,其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发展战略与路径两个维度展开详细探讨,旨在为浙江省乡村振兴提供有益参考。


一、发展战略


(一)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融合战略

浙江省致力于将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紧密结合,以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为契机,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农民收入持续普遍较快增长。一方面,持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的投入,确保城乡在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上逐步实现均等化。例如,通过远程医疗系统,让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到城市大医院专家的诊疗服务;建立城乡教育联盟,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学校流动。另一方面,积极拓展农民的收入渠道,除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收入,发展农村电商,帮助农民将农产品直接销售到城市市场,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同时,鼓励农民参与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产业经营,通过出租闲置房屋、提供特色农产品加工体验等方式获取额外收益。

(二)产业融合升级战略

进一步创新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模式,推广“农业 + 文旅 + 康养”“农业 + 工业 + 电商”等模式,构建完整的农业全产业链体系,从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到最终消费,优化各环节的衔接和协同,提高全产业链的价值创造能力。在农产品加工与流通环节,支持企业引进先进的加工技术和设备,开发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加工产品。例如,将水果加工成果汁、果脯、水果罐头等多种产品,延长农产品的保质期,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同时,加强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确保农产品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的品质不受影响,减少损耗。在农业与文旅融合方面,打造一批具有浙江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如“浙里田园”乡村旅游品牌。结合当地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资源,开发多样化的乡村旅游产品,如乡村民宿、农家乐、民俗文化体验活动、乡村节庆活动等。同时,加强乡村旅游的宣传推广,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吸引更多游客前往乡村消费。

(三)科技赋能与创新驱动战略

强化科技在乡村振兴中的支撑作用,加大对生物育种技术研发的投入,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产、优质、多抗、高效的新品种。同时,打造智慧农业园区,集成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推广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例如,在农田中安装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温度、养分等信息,通过数据分析为农民提供精准的灌溉、施肥建议,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利用无人机进行植保作业,实现农药的精准喷洒,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环境污染。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加强高校、科研机构与农业企业之间的合作。定期举办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促进科技成果与农业产业需求的有效对接。例如,将高校研发的新型农业种植技术、养殖技术等通过企业进行推广和应用,加快科技成果在农村的落地生根。

(四)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战略

发展绿色低碳循环产业,因地制宜发展茶叶、油茶、水果等产业,发挥木本植物固碳作用。推进秸秆、尾菜、农膜、畜禽粪污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产业化利用,加快建立种养循环体系。全域推行“肥药两制”改革,推广应用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在秸秆处理方面,推广秸秆还田、秸秆饲料化、秸秆能源化等多种利用方式。例如,鼓励农民将秸秆粉碎后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支持企业建立秸秆收储运体系,将秸秆加工成饲料、燃料等产品,实现秸秆的资源化利用。在畜禽粪污处理上,建设大型沼气工程,将畜禽粪污转化为沼气用于发电或供农户使用,沼渣、沼液作为有机肥料还田,实现生态循环。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将乡村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例如,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明确乡村生态产品的价值量。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将生态产品价值纳入生态补偿、生态产品交易等机制中,让保护生态环境的农民能够获得相应的经济收益。

(五)城乡融合与要素活美战略

以城乡融合为出发点,统筹城乡空间开发格局,构建“城乡协同、区域协作、三生融合、镇村联动”的乡村振兴总体格局。深化农村土地和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建立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鼓励农民将土地流转给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水平。同时,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具体路径和方式,允许农村集体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通过出让、租赁、作价入股等方式,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用于产业发展,增加农村集体和农民的土地收益。设立乡村振兴专项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项目建设。通过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产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例如,对农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贷款给予一定比例的贴息,降低其融资成本;对投资农村产业项目的社会资本,在税收上给予减免优惠,提高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


 二、发展路径


(一)强化产业支撑


 1. 提升农业发展水平

实施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加强制种基地和良种繁育建设,推进种业科企合作。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发优势产品,实施质量兴农战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人才建设。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农业新品种选育工作。例如,针对浙江的特色农产品,如龙井茶、杨梅等,开展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提纯复壮工作,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建立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基地,加快新品种的推广应用速度。加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集聚农业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创新资源,打造农业科技创新高地。例如,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开展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前沿技术研究和应用示范。同时,鼓励农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企业研发中心,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2. 推动农村产业融合

整合提升现代农业园区、特色农业强镇等平台,积极开展农村产业深度融合试点,探索产业链延伸、农业功能拓展等新模式。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森林康养和渔港经济,打造一批乡村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在全省范围内打造一批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整合农业、工业、服务业等资源,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例如,建设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物流、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实现农村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强示范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的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和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鼓励各地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探索创新农村产业融合模式。例如,在山区县,可以发展林下经济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模式,利用林下空间种植中药材、食用菌等,同时开发森林康养、生态观光等旅游产品,实现林下经济与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

 3. 构建现代乡村经营体系

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提升工程,深化“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建设,发展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等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促进农业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加大对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例如,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信贷支持等方式,鼓励农民创办家庭农场,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水平。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管理,引导合作社开展联合与合作,提高合作社的市场竞争力。培育壮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化服务。例如,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为农民提供代耕代种、代管代收、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服务;发展农村生活性服务业,为农民提供养老、托幼、家政等服务,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二)深化改革创新


 1. 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推广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房使用权,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健全乡村发展用地保障机制。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明确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的权能边界,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鼓励农民通过流转土地经营权,将土地集中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手中,实现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同时,加强对土地流转的监管,防止土地流转中的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土地流转的规范有序。稳步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建立公平合理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例如,明确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条件、程序和收益分配方式,确保农村集体和农民能够从土地增值中获得合理的收益。加强对入市土地的用途管制,确保土地用于产业发展等符合规划的用途。

 2.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积极推进国家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农村集体资源性资产产权改革,构建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全面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明确农村集体资产的产权归属,建立农村集体资产台账,加强对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和监督。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将集体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每一位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的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等权能。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多种实现形式,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土地流转、物业租赁、产业投资等方式,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例如,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集体土地建设标准厂房、商业用房等物业项目,通过出租物业获取稳定的收入。加强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管理,提高集体经济的运营效率。

 3. 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体系

坚持“城乡等值化”理念,突出城乡融合发展导向,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城乡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全面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制定出台一系列支持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土地、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农村更多的支持。例如,建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机制,将农村建设用地复垦后的指标用于城市开发建设,所得收益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升。加强对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探索建立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例如,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实现城乡土地同地同价;建立城乡统一的人才流动机制,鼓励城市人才到农村创业就业,促进城乡人才的合理流动。


 (三)加强人才保障


 1. 培育乡村人才队伍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农村专业人才、新时代乡村企业家队伍,提升乡村人才队伍素质和能力。制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计划,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农民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例如,针对种养大户开展农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针对农村电商从业者开展电商运营、网络营销等方面的培训。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整合各类培训资源,提高培训质量。加强农村专业人才培养,特别是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培养。例如,通过定向招生、定向培养等方式,为农村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教育、医疗、文化等专业人才。加强对农村专业人才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

 2. 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

通过收益激励、财政扶持、人才交流等方式,引进科技人才、专业人才、乡贤等投身乡村建设。制定出台吸引高层次人才到农村创业就业的优惠政策,在住房、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支持。例如,为到农村创业的高层次人才提供人才公寓或购房补贴;为其子女入学提供便利条件,确保其子女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吸引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教授到农村开展技术服务和成果转化。例如,开展“专家教授走基层”活动,组织专家教授到农村实地调研,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

 3. 实施“神农英才”计划

加大对农业领域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农业科研人才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培养一批农业科技领军人才。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农业科研人才开展科研项目研究、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等。同时,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的农业人才,为浙江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对在乡村振兴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表彰和奖励。例如,设立“乡村振兴突出贡献奖”,对在农村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进行表彰,激发人才的创新创业热情。


(四)推进生态建设


 1. 打造“生态富美”的美丽乡村升级版

深化“千万工程”与“大花园”行动,推进全域美丽建设,构建生产生活生态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新格局。以“千万工程”为引领,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加强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实现农村环境的整洁、优美。例如,建立农村垃圾收集、转运、处理长效机制,推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维护模式,提高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打造一批生态美丽、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将乡村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例如,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明确乡村生态产品的价值量。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将生态产品价值纳入生态补偿、生态产品交易等机制中,让保护生态环境的农民能够获得相应的经济收益。

 2. 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建设浙派民居,创造农民美好生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例如,建设农村公路,改善农村交通条件;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推进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提高农村供电可靠性。同时,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实现农村宽带网络和移动通信网络全覆盖。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例如,加强农村教育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水平。

 3. 推进乡村文化建设

弘扬红船精神,培育现代先进文化,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弘扬红船精神,传承和弘扬浙江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文化遗产保护。例如,保护和修复农村古建筑、古村落,传承和弘扬农村传统手工艺、民俗文化等。同时,鼓励农村文化创新,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如农村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农村文化演艺等,丰富农村文化内涵。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现代文明乡风。例如,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倡导文明生活方式,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的农村社会风气。


 (五)强化数字赋能


 1. 数字乡村建设

建设数字乡村,提高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数字化水平,推动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加强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网络覆盖水平。例如,加快5G网络在农村地区的布局,实现农村地区5G网络全覆盖。推进农村光纤宽带网络建设,提高农村网络带宽,满足农村居民和农村产业发展的网络需求。拓展数字技术在农村的应用场景,推动农村社会的数字化转型。例如,在农业生产领域,推广智慧农业应用,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数字化、智能化管理;在农村公共服务领域,推进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数字化,让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到更加便捷的公共服务。

 2. 数字技术与乡村产业融合

推动数字技术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农村电商。加强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电商服务体系,培育农村电商主体。例如,开展农村电商培训,提高农民的电商运营能力。支持农村电商企业开展农产品网络营销、直播带货等活动,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培育数字农业产业,推动农业产业数字化升级。例如,发展数字农业装备制造产业,研发生产适合农村农业生产的数字农业设备;发展数字农业服务产业,为农业生产提供数字技术解决方案、数据分析等服务。

在“十五五”时期,浙江省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需要各方共同努力,通过实施上述发展战略和路径,有望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浙江经验。


专访记录
最新加入
景观文化
  • 浙景杭协

    浙景杭协

    协会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