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整村运营成为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模式。其中,农业、文化与旅游的三产融合是关键环节,它不仅能够提升乡村产业的附加值,还能为乡村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增强乡村的文化自信和旅游吸引力。本文将详细探讨如何在整村运营中打通农业、文化与旅游的产业链,实现产业协同发展。
一、资源整合与规划:奠定三产融合的基础
(一)土地资源整合:盘活乡村土地资源
土地是乡村发展的核心资源。在整村运营中,土地流转是实现规模化经营和产业融合的关键步骤。通过与村民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将零散的土地集中起来,可以为后续的农业开发和旅游设施建设提供空间。例如,在一些乡村旅游项目中,企业通过“土地入股”模式,让村民以土地入股,企业负责经营,村民获得分红。这种模式不仅保障了村民的土地权益,还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在土地流转的基础上,合理的土地用途规划至关重要。根据村庄的地形地貌和资源禀赋,可以将土地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靠近村庄中心、交通便利的土地适合建设旅游设施,如民宿、游客服务中心等;周边的农田可以用于发展观光农业和特色种植,如花卉种植、有机蔬菜种植等;而山林等生态资源则可以开发生态旅游项目,如徒步登山、森林康养等。通过科学规划,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三产融合奠定基础。
例如,某村庄通过土地流转,将靠近村庄中心的100亩土地用于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和民宿区。周边的200亩农田被规划为观光农业园,种植四季花卉和有机蔬菜。村庄周边的山林则被开发为徒步登山线路和森林康养区。这种规划不仅提升了土地的利用效率,还为游客提供了多样化的旅游体验。
(二)文化资源整合:挖掘乡村文化内涵
乡村文化是乡村的灵魂,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在整村运营中,深入挖掘和整合乡村文化资源是实现三产融合的重要环节。组织专业团队深入村庄,通过走访老村民、查阅地方志等方式,挖掘当地的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历史传说等。例如,某村庄通过挖掘发现,当地有一种独特的传统手工艺——刺绣,这种刺绣技艺代代相传,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将这些文化元素进行分类整理,形成文化资源库,并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展示和体验。可以在村庄内建设文化展示区,通过实物展示、图片展览、多媒体展示等方式,向游客展示当地的文化特色。例如,建设民俗博物馆,展示当地的农具、服饰、生活用品等;建设手工艺工坊,让游客亲身体验传统手工艺制作,如陶艺、刺绣、木雕等。通过文化展示和体验,让游客深入了解乡村的文化内涵,增强乡村的文化吸引力。
例如,某村庄建设了一个小型的民俗博物馆,展示当地的传统农具、服饰和生活用品。同时,村里还开设了陶艺工坊和刺绣工坊,邀请当地的手工艺人现场教学,游客可以在这里亲手制作陶器或学习刺绣技艺。这种文化体验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还让传统手工艺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二、产业融合模式创新:打造多元融合业态
(一)农业 + 旅游:拓展农业功能
农业是乡村的基础产业,通过与旅游的结合,可以拓展农业的功能,提升农业的附加值。观光农业是农业与旅游融合的重要形式之一。通过打造四季有景的观光农业园,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例如,春季种植油菜花、樱花等花卉,举办花海观赏活动;夏季种植向日葵、薰衣草等,开展田园摄影活动;秋季举办丰收节,让游客体验采摘水果、蔬菜的乐趣;冬季种植温室花卉,开展室内花卉观赏活动。
农产品深加工与销售也是农业与旅游融合的重要环节。将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开发特色旅游商品,不仅可以延长农业产业链,还能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例如,将当地种植的水果制作成果酱、果脯、果汁等;将粮食加工成特色糕点、酒类等。在村庄内设置农产品销售区,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销售。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不仅可以品尝到新鲜的农产品,还可以购买到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提升了旅游体验。
例如,某村庄在观光农业园内种植了多种花卉和水果。春季,游客可以观赏油菜花和樱花,夏季可以采摘向日葵和薰衣草,秋季可以体验采摘苹果和葡萄的乐趣。村庄还建立了农产品加工车间,将采摘的水果制作成果酱和果脯,将粮食加工成特色糕点和酒类。这些产品不仅在村内的销售区销售,还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
(二)文化 + 旅游:增强文化体验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通过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可以增强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定期举办文化主题活动是文化与旅游融合的重要方式之一。例如,某村庄每年举办“民俗文化节”,邀请当地民间艺人表演舞龙舞狮、戏曲等节目,同时开展剪纸、面塑等手工艺比赛,游客可以现场观摩和参与。通过文化主题活动,让游客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特色,增强游客的文化体验。
开发文化主题旅游线路也是文化与旅游融合的重要途径。将文化景点、文化体验项目串联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文化主题旅游线路。例如,设计“古村文化之旅”线路,游客可以参观古建筑、古寺庙,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设计“民俗文化之旅”线路,游客可以参与民俗活动,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通过文化主题旅游线路,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深入感受乡村的文化魅力。
例如,某村庄设计了一条“古村文化之旅”线路,游客可以参观村里的古建筑、古寺庙,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线路中还包括参观民俗博物馆,体验传统手工艺制作,参与民俗文化节等活动。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不仅可以欣赏到古村的自然风光,还可以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内涵,增强了旅游的文化体验。
(三)农业 + 文化 + 旅游:构建综合旅游项目
农业、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可以形成综合性的旅游项目,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旅游体验。例如,建设“田园综合体”,将农业生产、文化展示和旅游体验有机结合。游客可以在田园中体验农耕文化,参观传统手工艺制作,品尝当地特色美食,参与民俗活动,还可以在田园民宿中住宿,享受宁静的田园生活。
打造具有特色的主题村落也是农业、文化与旅游融合的重要形式。例如,建设“草莓主题村”,将草莓种植、草莓文化展示、草莓主题民宿、草莓主题餐厅等业态有机结合。游客可以在草莓园采摘草莓,品尝草莓美食,入住草莓主题民宿,感受浓郁的草莓文化氛围。通过主题村落的建设,实现农业、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提升乡村的旅游吸引力。
例如,某村庄建设了一个“草莓主题村”。村内种植了大面积的草莓,游客可以在草莓园采摘新鲜的草莓。村里还建设了草莓文化展示区,展示草莓的种植历史和文化。游客可以在草莓主题餐厅品尝草莓美食,如草莓蛋糕、草莓冰淇淋等。村里的民宿也以草莓为主题,房间内装饰有草莓图案,提供草莓主题的床上用品和洗浴用品。这种主题村落的建设,不仅提升了游客的体验,还带动了当地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
三、品牌建设与营销:提升乡村知名度
(一)打造特色品牌:塑造乡村品牌形象
品牌是乡村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标识。在整村运营中,打造具有特色的乡村品牌是提升乡村知名度和竞争力的关键。根据村庄的资源特色和目标市场,进行精准的品牌定位。例如,某村庄以“古村文化”为品牌定位,设计了具有古村特色的品牌标志和宣传口号。在品牌设计中,注重将文化元素融入品牌标识、包装设计、宣传资料等,提升品牌的辨识度和吸引力。
品牌故事的塑造也是品牌建设的重要环节。通过挖掘和塑造品牌故事,增强品牌的感染力和传播力。例如,某村庄的品牌故事是“古村的传承与新生”,通过讲述古村的历史变迁、文化传承和现代发展,让游客感受到村庄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通过品牌故事的传播,让游客对村庄产生情感共鸣,提升品牌的影响力。
例如,某村庄的品牌标志设计为一个古建筑的轮廓,搭配上“古村文化”的宣传口号。品牌故事讲述了一个古老的村庄如何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保留传统文化,并通过旅游开发焕发出新的生机。这种品牌定位和故事塑造,让游客对村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提升了品牌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二)多渠道营销推广:扩大品牌影响力
在信息时代,多渠道营销推广是提升品牌知名度的重要手段。线上营销是重要的推广方式之一。利用互联网平台,建立村庄官方网站和社交媒体账号,发布村庄的旅游信息、文化活动、农产品销售等内容。通过短视频平台制作和发布精彩的旅游视频、文化纪录片等,吸引游客关注。例如,某村庄通过抖音平台发布了一系列“古村生活”短视频,展示了古村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和村民的日常生活,吸引了大量粉丝关注。
线下推广也不可忽视。参加各类旅游展会、农产品展销会等活动,进行线下推广。在活动现场设置展台,展示村庄的旅游产品、特色农产品和文化手工艺品,发放宣传资料,与游客进行互动交流。同时,与旅行社、旅游平台合作,将村庄的旅游产品纳入旅游线路,吸引游客前来体验。通过线上线下的结合,扩大品牌的影响力,吸引更多游客。
例如,某村庄在抖音上发布了多条短视频,展示了古村的四季风光、民俗活动和特色农产品。这些视频吸引了大量粉丝关注,视频点赞量超过10万次。同时,村庄还参加了当地的旅游展会,设置了精美的展台,展示旅游线路、特色农产品和手工艺品。通过与旅行社合作,将古村旅游线路纳入热门旅游产品,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
四、利益联结机制与村民参与:实现共同富裕
(一)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保障村民利益
在整村运营中,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是保障村民利益、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采用“村集体 + 企业 + 农户”合作模式,村集体以土地、房屋等资源入股,企业负责项目的规划、建设和运营,农户以劳动力、资金等方式参与。在收益分配上,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分红。例如,某村庄的旅游项目中,村集体占股30%,企业占股50%,农户占股20%。在项目盈利后,按照股份比例进行分红,同时,农户还可以通过在项目中务工获得工资收入。
“保底 + 分红”模式也是常见的利益联结方式。企业与村民签订合同,给予村民一定的保底收入,如土地流转费用、房屋租赁费用等。在项目盈利后,村民还可以获得分红。这种模式既保障了村民的基本利益,又让村民能够分享产业发展的红利。
例如,某村庄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企业与村民签订了“保底 + 分红”合同。村民每年可以获得每亩土地1000元的流转费用作为保底收入。在旅游项目盈利后,村民还可以按照股份比例获得分红。这种模式让村民在土地流转后仍然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同时也能分享到产业发展的成果。
(二)提升村民参与度:增强村民主体地位
村民是乡村发展的主体,提升村民的参与度是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组织专业培训机构,为村民提供旅游服务、餐饮服务、手工艺制作等方面的技能培训。例如,邀请旅游专家为村民讲解旅游接待礼仪、服务标准等内容;邀请手工艺师傅为村民传授传统手工艺制作技巧。同时,为村民提供就业指导,帮助村民在项目中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鼓励村民自主创业也是提升村民参与度的重要方式。政府和企业为村民提供创业指导、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例如,为村民提供创业培训课程,帮助村民制定创业计划;为村民提供低息贷款或创业补贴,减轻村民的创业负担。通过提升村民的参与度,增强村民的主体地位,实现乡村的共同富裕。
例如,某村庄组织了多次旅游服务和手工艺制作培训课程,邀请专家为村民讲解旅游接待礼仪和手工艺制作技巧。村里还设立了创业基金,为有创业意愿的村民提供低息贷款。通过这些措施,村民的技能得到了提升,创业积极性也得到了激发。许多村民在村里开设了农家乐、民宿和手工艺品店,实现了自主创业。
五、政策支持与外部资源引入:助力乡村发展
(一)争取政策支持:获取发展资源
在整村运营中,政策支持是重要的保障。积极争取乡村振兴专项资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等财政资金支持,将资金用于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项目等。例如,某村庄争取到乡村振兴专项资金500万元,用于建设旅游道路、停车场、污水处理设施等。通过财政资金的支持,改善村庄的基础设施条件,为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了解和利用国家和地方的税收优惠政策,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例如,对于从事乡村旅游的企业,享受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税收减免政策;对于从事农产品加工的企业,享受农产品初加工免税政策等。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减轻企业的负担,促进乡村产业的发展。
例如,某村庄在争取到500万元乡村振兴专项资金后,建设了新的旅游道路、停车场和污水处理设施。这些基础设施的改善,为村庄的旅游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村庄内的旅游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也享受到了税收优惠政策,降低了运营成本,提升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二)引入外部资源:提升发展能力
在乡村发展中,外部资源的引入是重要的助力。通过招商引资、股权融资等方式,引入外部资金。与大型旅游企业、投资机构合作,共同开发村庄的旅游项目。例如,某村庄通过招商引资,引入一家旅游企业投资1000万元,用于建设高端民宿和旅游配套设施。通过外部资金的引入,提升村庄的产业发展能力。
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引入先进的农业技术、旅游规划技术和管理经验。邀请专家到村庄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为村庄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吸引返乡创业人才、大学生等加入村庄的创业团队,为村庄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通过外部资源的引入,提升村庄的发展能力,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例如,某村庄与一家旅游企业合作,引入了1000万元资金,建设了高端民宿和旅游配套设施。同时,村庄还与当地高校合作,邀请农业专家和旅游规划专家为村民进行技术培训。通过这些措施,村庄的旅游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
六、 结语与展望
在整村运营中,农业、文化与旅游的三产融合是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通过资源整合与规划,为三产融合奠定基础;通过产业融合模式创新,打造多元融合业态;通过品牌建设与营销,提升乡村知名度;通过利益联结机制与村民参与,实现共同富裕;通过政策支持与外部资源引入,助力乡村发展。只有将这些环节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打通农业、文化与旅游的产业链,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
Copyright © 2018 景观网 .All Rights Reserved
www.中国景观网.net 备案号:浙ICP备2021007798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 网站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