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加入
免费发布
景观档案,记录中国景观历史。
  • 暂无相关记录!
新闻news
2025气候韧性研究与湾区实践学术研讨会在深圳成功召开
来源: | 作者:编辑部 | 发布时间: 2025-07-21 | 92 次浏览 | 分享到:

她介绍了北京甲板智慧科技有限公司通过自研的智能体、moe架构,在公园、社区、园区等公共空间及生态场景中实现智能体协同的智慧化高效管理。伍晓苑详细阐述了AI智能体在黄河口国家公园的应用案例,通过智能感知体系与多模态大模型,实现精准的资源管理、火情监测与生物多样性保护。AI智能体通过自然语言交互、任务自动化、自主决策等能力将会更广泛应用于绿色基础设施、智慧韧性城市建设,推动气候韧性的发展。

图片

伍晓苑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员、高级工程师赵广英作了题为基于压力-状态-响应评估框架的深圳生态韧性演变机理和管控策略的主旨演讲,通过强化韧性风险测度的“压力-状态-响应”过程,构建了一套“胁迫风险-连通性-恢复潜力”的生态韧性评估框架,并以深圳为例分析了生态韧性的演变机理与管控策略。他指出:2000至2025年,深圳主要生态空间的生态韧性呈现出从波动到平缓,下降-上升-下降,后转为稳中有降的趋势。胁迫风险波动指数上升及恢复潜力指数下降的区域集中在城镇开发边界边缘区域;而主要的生态空间以及城镇开发边界内的大块绿地,其胁迫风险则大幅降低,生态恢复潜力也得到了提升;连通性强的区域从建成区外围的主要生态斑块向建成区之间生态斑块连接区域演变。他强调:生态空间生态韧性的演变主要受城镇化模式的影响,并与生态空间的管控政策有较强联系,科学评估生态韧性对高密度城区存量空间规划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图片

赵广英

华南理工大学设计学院祝明建副教授分享了题为粤港澳大湾区自然保护地应对气候变化和快速城市化的有效评估”的主旨演讲,讨论了自然保护地应对气候变化和快速城市化的挑战。他强调,随着气候变化和城市扩张,现有保护地面临保护空缺,特别是沿海湿地保护不足。通过模型预测,发现未来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将向沿海地区转移,而内陆地区重要性下降。研究建议加强沿海湿地保护,实施动态评估与适应性规划,强化生态连通性,并呼吁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保护地规划,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

图片

祝明建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景观院总建筑师张静作了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城市绿色建设实践的主旨演讲。她指出全球气候危机加剧背景下,韧性城市建设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核心战略。中建西南院以“绿色基建+生态韧性”为核心理念,在成都展开多维度实践探索。在城市生态韧性构建中,龙泉山生态修复通过植被恢复、水土流失治理等工程,强化区域生态屏障功能;兴隆湖水生态治理以健康水生态系统构建为核心,提升水体自净与调蓄能力,有效应对内涝、干旱等问题。建筑领域推行“双轮驱动”:既有建筑第二办公楼采用光伏发电与绿植光伏一体化技术,实现部分能源自给;新建建筑滨湖总部项目贯穿全周期低碳理念,集成多项绿色建筑技术,树立行业标杆。张静观点:韧性城市建设需制度与技术双革新——完善政策法规、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同时探索绿色低碳技术与智慧工艺。其实践证明,通过科学规划与生态修复,城市可显著提升气候适应力,为人城共生提供可复制范式,推动城市向高质量韧性发展迈进。

图片

张静

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大湾区保护项目经理张薰予分享了题为基于NbS的深圳气候韧性社区建设策略研究——以石岩街道为例”的主旨演讲,介绍了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工作。TNC作为全球最大的环境保护组织之一,注重科学方案、实地示范和多元合作。其在中国的工作包括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研究,特别是在深圳开展的气候变化适应项目。通过风险评估、识别方案、采取行动和衡量有效性四个步骤,TNC在深圳识别出高风险高脆弱区域,并推动自然解决方案(NbS)的落地。张薰予还分享了TNC在石岩街道的试点项目,强调社会组织在韧性城市建设中的探索和实践。

图片

张薰予

本次研讨会聚焦粤港澳大湾区高密度城市面临的气候挑战,汇聚了来自规划、景观、生态、交通、建筑、安全、灾害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与业界代表,围绕韧性城市建设的关键议题展开深入研讨,搭建了一个高水平、跨学科的交流平台。会议不仅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我院在城市安全与韧性研究方面的工作基础,也为推动区域乃至全国的气候适应与绿色发展贡献了有力支撑。

面向城市更新、财政收紧与气候变异等多重挑战叠加的新形势,我院将充分发挥在国土空间规划领域的学科优势,依托自然资源部陆表系统与人地关系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深化多学科交叉研究,持续推动AI4S在城市科学的深度应用。未来,我院将继续携手各界力量,共同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推进韧性城市体系构建,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景贡献“北大城规”智慧。

图片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业委员会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成立于1984年,隶属中国科协,挂靠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业委员会简称CLA,成立于2016年底,是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下属分支机构。由多位来自生态、地理、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建筑、城市规划、环境工程、土木工程、景观设计及新农村建设等领域的专家学者联合创办。

专访记录
最新加入
景观文化
  • 浙景杭协

    浙景杭协

    协会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