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加入
免费发布
景观档案,记录中国景观历史。
  • 暂无相关记录!
新闻news
灵武市白芨滩探索“林下+”融合模式,以林下“鹿”“萌”打造森林康养新路径
来源: | 作者:编辑部 | 发布时间: 2025-08-09 | 68 次浏览 | 分享到:

近年来,灵武市白芨滩管理局聚焦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基地创建,倾力打造大泉青绿莳光鹿营地与枣博园萌宠动物园两大特色林下经济示范项目,探索出“产业融合+生态研学+森林康养”的林下经济发展新路径,成为集文化、娱乐、休闲、康养功能于一体的康养文旅集中地。

图片

坚持系统施策,开启林下经济新篇章。重规划先行,建康养胜地。积极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号召,构建“人与自然深度连接、和谐共生、价值共享”的绿色典范,创建鹿鸣、林宿、森餐、听风四大区域、七大消费场景,为游客带来亲近自然、康养身心、学习成长的独特体验。抓植绿增绿,固生态屏障。以“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为抓手,推动生态价值转化与可持续发展。在技术创新上,总结“1+4”治沙造林“技术套餐”(以草方格固沙为核心,结合撒播草籽、穴播灌木等技术),形成“六位一体”沙产业模式,实施林草湿荒一体化项目,完成退化草原修复1.4万亩、退化林改造1700亩,病虫害防治1万亩,补植乔木2.1万株,生态屏障功能持续增强。严巡护管控,守资源安全。秉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每天出动8辆巡护车辆、30余名工作人员,巡护面积达到17万亩,并增加20名外援人员进行全方位、全区域的巡护管护,有效保障森林草原资源安全。

图片

坚持融合发展,打造生态旅游新亮点。生态康养聚人气,特色旅游创收益。聚焦梅花鹿、鸵鸟养殖产业,融合观光、餐饮、拓展、研学采摘、露营为一体,形成“生态研学+鹿园休闲”模式,倾力打造大泉青绿莳光露营地,新增萌宠展示区、儿童娱乐区、沙产品展示区等,游客可近距离接触梅花鹿、羊驼、北极狐等动物,参与摸鱼、套鹅、蹦床等互动活动。节假日接待游客1.25万人次,创收104万元,成为本地生态旅游的代表性景点。萌宠科普添活力,产业融合惠民生。依托枣博园百年古枣林的独特生态资源,以“萌宠互动+科普宣教”为核心理念,投资458万元打造集动物展示、科普教育、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开放式动物园,目前已引入羊驼、瓦莱黑鼻羊、细尾獴、小浣熊、蓝孔雀等30余种萌宠,并开发了水豚表演、柯尔鸭互动等特色项目,通过场景化设计增强游客参与感。循环发展筑根基,沙地生金促增收。打造大泉沙漠田园综合体和马鞍山沙漠林果综合体,构建起林下蓄草、生态养殖、沙地果苗、设施果蔬有机循环的生态产业体系,利用林下空间种植蓄草,为养殖的牛羊提供了充足的饲料。牛羊的粪便作为有机肥料,滋养着果树和蔬菜的生长。这种循环经济模式,不仅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还实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双提升”,年均实现收入3530万元。

图片

坚持创新赋能,拓宽沙产业发展新赛道。构建多元融合产业体系。启动“抓产业、促增收”行动,依托两大综合体发展特色林果、生态养殖等产业,整合资源开展研学、康养等生态旅游,打造“沧海桑田”新业态;对外输出治沙经验,在石嘴山市平罗县实施贺兰山东麓生态治理项目4200亩,获当地高度认可。探索生态价值转化途径。积极开展白芨滩防沙林场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造林碳汇项目(防护林造林项目),成立白芨滩生态修复与灌木林碳中和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开展生态产品价值碳汇测算研究,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物种沙冬青保护与利用入选自治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典型案例,为创建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打造品牌长效竞争优势。推进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实施防沙治沙展览馆改造、“弘扬劳模精神”主题布展,创作“人民楷模”题材秦腔剧剧本,通过新媒体平台扩大宣传,提升白芨滩生态品牌影响力,为“两山”理论实践提供生动范例。

图片


专访记录
最新加入
景观文化
  • 浙景杭协

    浙景杭协

    协会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