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浪潮中,乡村的全面发展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任务。作为基层治理的核心力量,镇书记肩负着推动乡村和美建设、乡创运营以及三产融合的重任。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展开,详细探讨镇书记如何在实践中推动乡村的全方位发展。
一、和美乡村打造:绘就乡村新画卷
(一)规划引领:筑牢乡村振兴的根基
乡村振兴,规划先行。镇书记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为乡村的未来发展绘制清晰的蓝图。首先,要组织专业的调研团队,深入各村,对自然资源、历史文化、产业基础等进行全面摸底。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村民访谈等方式,收集第一手资料,为规划编制提供科学依据。例如,在某镇的调研中,发现部分村庄拥有丰富的古建筑资源,但因缺乏保护而破败不堪;而另一些村庄则因靠近城市,具备发展城郊休闲农业的潜力。基于这些调研结果,镇书记可以明确各村的发展方向,制定“一村一策”的规划方案。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成立由镇党委书记挂帅的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部门资源,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要充分尊重村民意愿,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设立意见箱等方式,广泛征求村民意见,让村民真正参与到乡村规划中来。例如,某村在规划过程中,村民提出希望保留村口的老槐树,因为它承载着村民的乡愁记忆。镇书记采纳了村民的建议,将老槐树纳入村庄景观设计,打造了一个以老槐树为中心的休闲广场,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二)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村生活品质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支撑。镇书记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逐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交通方面,要争取上级交通部门的支持,拓宽、硬化村内主干道,修建连接各村的乡村公路。同时,要推动信息网络向农村覆盖,与电信运营商合作,提升农村网络信号质量。例如,某镇通过争取项目资金,每年完成一定里程的道路改造,同时在各村安装了光纤网络,让村民也能享受到与城市一样的网络服务。
在供水供电方面,要升级改造农村供水管网,确保村民饮用水安全;加强农村电网改造,提高供电可靠性。此外,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也不容忽视。可以采用集中处理与分散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建设小型污水处理厂或生态湿地,解决农村污水直排问题。例如,某村在村内建设了小型污水处理厂,将村民的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后用于灌溉,既解决了污染问题,又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
(三)环境整治:扮靓乡村颜值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的宝贵财富。镇书记要将环境整治作为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首先,要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全面改造农村旱厕,推广水冲式卫生厕所。建立厕所粪污处理机制,将粪污转化为有机肥料用于农业生产,实现资源化利用。其次,要完善垃圾处理体系,建立“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模式。在各村设置垃圾分类收集点,配备垃圾转运车辆,定期将垃圾运往县垃圾处理厂。同时,要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村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在村容村貌提升方面,要开展村庄美化行动。对村内闲置土地进行绿化,种植花草树木;对村内房屋进行外立面改造,统一风格;规范村民建房行为,杜绝乱搭乱建。例如,某村在村内种植了樱花树,每到春季,樱花盛开,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成为当地的网红打卡地。
(四)文化传承:留住乡村的根与魂
乡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镇书记要高度重视文化传承,让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留住自己的根与魂。首先,要组织文化工作者对全镇的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普查,包括古建筑、古遗址、传统技艺、民俗风情等。建立文化资源数据库,为文化传承提供基础资料。例如,某镇在普查中发现了一处明清时期的古民居,经过修缮后,将其打造成民俗博物馆,展示了当地的农具、服饰、生活用品等,成为传承乡村文化的重要场所。
在文化传承方面,要通过多种方式让传统文化焕发生机。定期举办文化活动,如传统节日庆典、民俗表演、手工艺制作比赛等。例如,在春节期间举办舞龙舞狮表演,在端午节举办包粽子比赛,让村民在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要加强文化传承人的培养,通过师徒传承、学校教育等方式,让传统技艺后继有人。例如,某村邀请老艺人到学校开设传统技艺兴趣班,培养青少年的兴趣,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得以延续。
(五)乡风文明:塑造乡村新风貌
乡风文明是和美乡村建设的灵魂。镇书记要通过多种措施,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塑造乡村新风貌。首先,要开展文明村、文明户评选活动,制定评选标准,对评选出的文明村、文明户进行表彰奖励。例如,某镇每年评选出一批文明村和文明户,在村文化广场公示,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激励村民积极参与文明创建。
在移风易俗方面,要制定村规民约,规范村民行为。通过宣传栏、广播等形式,宣传移风易俗的重要意义。例如,某村在村规民约中规定红白喜事的操办标准,禁止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得到了村民的广泛支持。同时,要加强道德建设,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树立身边的道德榜样。例如,某镇评选出了一批道德模范,在村文化广场设置荣誉墙,展示他们的事迹,激励村民学习。
二、乡创运营: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一)人才队伍建设:为乡创注入源头活水
人才是乡创运营的核心要素。镇书记要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为乡创注入源头活水。首先,要吸引人才返乡创业。制定吸引人才返乡创业的优惠政策,如提供创业补贴、税收优惠、贷款贴息等。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家乡的发展机遇和优惠政策,吸引在外人才返乡创业。例如,某镇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发布家乡的招商项目和优惠政策信息,吸引了一批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
在培育本土人才方面,要定期组织各类技能培训,提升村民的创业能力和就业技能。例如,举办农业种植技术培训、电商运营培训、乡村旅游服务培训等。同时,要为本土人才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经验。例如,安排本土人才到乡创项目中实习,参与项目的运营管理。此外,要建立本土人才激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本土人才进行表彰奖励。例如,评选“乡村创业之星”,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荣誉证书。
在引进专业人才方面,要根据乡创项目的需求,分析所需的专业人才类型和数量。通过多种渠道招聘专业人才,如举办人才招聘会、发布招聘广告、与高校合作等。例如,某镇与当地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定期举办校园招聘会,招聘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同时,要为引进的专业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例如,提供人才公寓,解决住房问题;为人才子女入学提供便利。
(二)项目策划与运营:打造乡村特色品牌
乡创项目是乡创运营的核心载体。镇书记要注重项目的策划与运营,打造具有特色的乡村品牌。首先,要挖掘乡村的特色资源。对乡村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产业资源进行全面调查,形成资源清单。例如,某镇在调查中发现当地的特色农产品——有机大米,品质优良但缺乏市场推广。于是,镇书记决定以有机大米为基础,策划开发农产品深加工项目,生产有机米酒、米糕等产品,深受市场欢迎。
在项目策划过程中,要注重创新运营模式。例如,引入整村运营模式,将村庄的闲置房屋、土地等资源整合起来,开发民宿、农家乐等项目。某镇的一个村庄通过整村运营,将闲置的农房改造成特色民宿,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乡村生活。同时,可以探索组团发展模式,鼓励多个村庄联合发展,形成产业集群。例如,几个相邻的村庄共同打造乡村旅游线路,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在品牌建设方面,要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创品牌。聘请专业品牌设计团队,设计具有地域特色的品牌标识和品牌形象。例如,某镇打造了“XX乡村”品牌,涵盖农产品、乡村旅游等多个领域。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品牌传播,提高品牌知名度。例如,利用新媒体平台、传统媒体、户外广告等多种渠道进行宣传推广。同时,要建立品牌维护机制,确保品牌质量和声誉。例如,对使用品牌的项目进行质量监管,对不符合品牌标准的行为进行处罚。
(三)利益联结与可持续发展:实现乡村共同富裕
乡创运营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乡村的共同富裕。镇书记要建立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让村民共享乡创成果。首先,要鼓励村民以土地、资金、劳动力等形式入股乡创项目,参与项目分红。例如,某镇的一个农产品加工项目,村民以土地入股,每年可以获得一定的分红收入。同时,乡创项目要优先吸纳当地村民就业,增加村民的工资性收入。例如,乡村旅游项目招聘当地村民担任服务员、保洁员等岗位。
在推动产业协同发展方面,要促进乡创项目与当地农业、旅游、文化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例如,乡村旅游项目与当地的农产品种植、加工产业相结合,开发农产品采摘、加工体验等项目。通过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例如,开发农产品深加工产品,如水果罐头、蔬菜干等。
在可持续发展方面,要在乡创项目运营过程中注重生态保护,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例如,乡村旅游项目在开发过程中,注重保护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合理利用乡村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避免过度开发。例如,对古建筑进行保护性开发,保留其历史风貌。同时,要鼓励村民参与乡创项目的运营和管理,增强村民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例如,成立村民理事会,参与乡创项目的决策和监督。
三、三产融合:构建乡村产业新体系
(一)产业规划与布局:绘制乡村产业蓝图
三产融合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镇书记要从全局出发,做好产业规划与布局,绘制乡村产业蓝图。首先,要明确主导产业。对全镇的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产业进行全面调研,分析各产业的优势和劣势。例如,某镇在调研中发现当地的特色农产品种植和乡村旅游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于是决定将这两个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在产业定位方面,要对主导产业进行精准定位,明确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例如,将特色农产品定位为高端有机农产品,将乡村旅游定位为生态休闲旅游。在产业布局方面,要根据各村的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对全镇进行产业区域划分。例如,将靠近城市的村庄划为乡村旅游区,将土地肥沃的村庄划为特色农产品种植区。同时,要鼓励同类产业向特定区域集聚,形成产业集群。例如,将农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布局在工业园区,便于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
在产业协同方面,要促进各产业区域之间的协同发展,形成优势互补。例如,乡村旅游区与特色农产品种植区合作,开发农产品采摘、加工体验等项目。推动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将农产品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工业产品。例如,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发水果罐头、蔬菜干等产品。发展农村电商、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服务业,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升农业附加值。例如,建设农村电商服务平台,开展农产品直播带货活动;开发乡村旅游线路,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体验。
(二)产业融合模式与路径:探索乡村产业发展新模式
三产融合需要创新的模式和路径。镇书记要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的产业融合模式,推动乡村产业发展。首先,要推广“农业 +”模式。例如,“农业 + 旅游”可以开发农业观光、农事体验、乡村民宿等旅游项目。某镇建设了农业观光园,让游客体验采摘水果、蔬菜的乐趣;开发乡村民宿,提供特色住宿服务。“农业 + 文化”可以将农业与当地的文化资源相结合,开发文化体验项目。例如,结合当地的民俗文化,开发民俗表演、手工艺制作体验等项目。“农业 + 养生”可以利用当地的生态资源和特色农产品,开发养生度假项目。例如,开发森林康养基地,提供养生食谱、养生理疗等服务。
其次,要探索“接二连三”模式。以农产品加工为核心,向前延伸到种植、养殖等第一产业,向后拓展到销售、服务等第三产业。例如,建设农产品加工企业,将当地的水果加工成果汁、果脯等产品,同时发展电商销售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例如,开发农产品深加工产品,如水果罐头、蔬菜干等;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确保产品的新鲜度。
最后,要利用“互联网 +”模式。搭建农村电商平台,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例如,与电商平台合作,开设农产品专卖店,开展直播带货活动。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农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例如,建设智慧农业示范园,实现农业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管理。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数字营销,提升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例如,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发布农产品的种植过程、加工工艺等内容,吸引消费者关注。
(三)政策支持与保障:为三产融合保驾护航
三产融合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与保障。镇书记要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为三产融合保驾护航。首先,要加大资金投入。整合各类涉农资金,设立三产融合专项资金,支持产业发展。例如,每年安排一定额度的资金用于农产品加工企业设备购置补贴、乡村旅游项目基础设施建设等。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产融合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例如,推出“三产融合贷”,为项目提供低息贷款。
在完善基础设施方面,要加强对农村物流、仓储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物流配送中心、冷链物流设施,提高农产品的储存和运输能力。例如,某镇争取上级交通部门的支持,建设了农村物流配送中心,配备了冷链物流车辆。建设农产品仓储设施,减少农产品的损耗。例如,建设粮食仓储库、水果冷藏库等。
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要简化三产融合项目的审批流程,提供一站式服务。例如,设立项目审批服务窗口,集中办理项目审批手续。制定三产融合项目的扶持政策,包括税收优惠、土地政策等。例如,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给予税收减免,对乡村旅游项目给予土地使用优惠。建立项目服务保障机制,及时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例如,成立项目服务专班,定期走访项目企业,了解项目进展和需求。
通过和美乡村打造、乡创运营以及三产融合的全方位推进,镇书记可以为乡村注入新的活力,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这不仅需要科学的规划和创新的模式,更需要镇书记的担当和作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乡村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让村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Copyright © 2018 景观网 .All Rights Reserved
www.中国景观网.net 备案号:浙ICP备2021007798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 网站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