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销售环节
搭建农产品电商平台,整合线上线下销售渠道。通过大数据分析消费者偏好,精准推送农产品信息。例如,某电商平台根据消费者购买历史和浏览记录,向其推送有机蔬菜、特色水果等产品,提高农产品的销售额。同时,利用冷链物流技术,确保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品质不受影响。某农产品电商平台通过冷链物流体系,将新鲜的农产品从产地直接运输到消费者手中,大大减少了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提高了消费者的满意度。
(二)“农业 +”跨界融合模式拓展
1. 农业 + 旅游
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开发乡村旅游体验项目。例如,在乡村旅游景点,游客可以通过VR设备体验虚拟的田园劳作场景,或者通过AR扫描农作物了解其种植知识和文化内涵。同时,利用智慧旅游平台整合乡村旅游资源,提供在线预订、导航等服务,吸引更多游客前往乡村。某乡村旅游景点通过智慧旅游平台整合了当地的旅游资源,游客可以通过平台预订民宿、购买门票、了解旅游线路等,大大提高了游客的便利性。
2. 农业 + 加工
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引入先进的加工技术和设备。例如,在粮食加工园区,采用智能化的粮食烘干、仓储设备,提高粮食加工效率和质量。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市场需求,开发个性化、定制化的农产品加工产品,如特色面粉、有机米等。某粮食加工园区通过大数据分析市场需求,开发了多种特色面粉产品,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 农业 + 文化
挖掘乡村传统文化资源,利用数字技术进行传承和创新。例如,将乡村传统手工艺制作过程通过短视频平台进行传播,吸引年轻人关注和学习。同时,开发具有乡村文化特色的数字文创产品,如乡村主题的手机游戏、数字绘画等,提升乡村文化价值。某乡村通过短视频平台传播了当地的传统手工艺制作过程,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关注和学习,不仅保护了传统手工艺,还推动了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智慧农业的关键要素
(一)“数字新农人”培养计划
1. 职业教育与培训
在职业院校开设智慧农业相关专业课程,包括农业物联网技术、农业大数据分析、智能农机操作等。例如,某农业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开设智能农机维修与操作专业,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农机企业或农业合作社工作。同时,针对农村现有劳动力,开展短期的数字技能培训,如智能手机应用、电商平台操作等,提高他们的数字素养。某县针对农村劳动力开展了智能手机应用培训,帮助农民更好地利用智能手机进行农业生产管理和农产品销售。
2. 实践基地建设
在乡村建立智慧农业实践基地,为学生和农民提供实践机会。例如,某高校在乡村建设了智慧农业实践基地,学生可以在基地进行农业物联网设备安装、调试等实践操作,农民也可以在基地学习智慧农业技术应用。通过实践基地的建设,学生和农民能够更好地掌握智慧农业技术,提高了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人才回流吸引机制
1. 创业扶持政策
设立乡村创业基金,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资金支持。例如,对返乡创办智慧农业企业的人员,给予一定比例的创业贷款贴息。同时,提供土地流转优惠、税收减免等政策,降低创业成本。某县设立了乡村创业基金,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了资金支持,吸引了大量人才回流乡村创业。
2. 生活保障措施
在县城或乡村建设人才公寓,为返乡人才提供住房保障。例如,某县为返乡创业人才提供人才公寓,公寓内配备基本生活设施,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同时,完善乡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提高乡村生活品质,吸引人才回流。某县通过完善乡村教育和医疗设施,吸引了大量人才回流乡村,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五、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智慧农业的制度保障
(一)跨部门协同机制
1. 数据共享平台搭建
建立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市场监管等部门的数据共享平台,打破部门数据壁垒。例如,农业农村部门可以共享农作物种植面积数据,自然资源部门可以共享土地利用数据,生态环境部门可以共享土壤污染数据,为智慧农业发展提供全面的数据支持。某县建立了数据共享平台,整合了各部门的数据资源,为智慧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2. 联合执法与监管
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开展多部门联合执法与监管。例如,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农业农村部门负责生产环节监管,市场监管部门负责流通环节监管,两部门联合开展执法检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某县通过多部门联合执法,有效打击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保障了消费者的权益。
(二)城乡要素流动机制
1. 土地制度改革
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通过出让、出租等方式用于智慧农业项目建设。例如,某乡村将闲置的集体建设用地通过出让方式用于建设农产品加工企业,企业支付土地出让金,增加了村集体收入。这种土地制度改革不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还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2. 人才与技术流动
建立城乡人才与技术双向流动机制,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到乡村开展技术服务,同时吸引乡村人才到城市学习培训。例如,某城市农业科技研究所与乡村农业合作社建立合作关系,科技人员定期到乡村指导智慧农业技术应用,合作社人员到研究所学习新技术。这种双向流动机制促进了城乡人才和技术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乡村产业的发展。
Copyright © 2018 景观网 .All Rights Reserved
www.中国景观网.net 备案号:浙ICP备2021007798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 网站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