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运营是一个系统性、复杂性的工程,它涉及到乡村的建设、经济发展、社会管理等多个方面。在乡村运营的过程中,存在着四对重要的逻辑关系,这些关系的处理和把握,对于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这四对逻辑关系入手,结合实际案例,深入剖析乡村运营的内在规律和实践路径。
一、建设与运营的关系:从投入走向共生,聚焦运营核心命题
(一)建设与运营的关联
乡村的建设是运营的基础,而运营则是建设成果的持续发挥和价值实现过程。在乡村建设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设施的建设标准和质量,还要提前规划运营模式。例如,在建设乡村民宿时,要考虑民宿的风格定位、目标客户群体、服务标准等运营要素,确保建成后能够快速投入运营并吸引游客。在浙江省某乡村,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现代化的农业设施和乡村旅游设施。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运营机制,这些设施在建成后一度闲置或利用率低下。后来,当地引入专业的运营团队,将农业设施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开发出农事体验、农产品采摘等特色项目,不仅提高了设施的利用率,还带动了当地农产品的销售和村民的增收。
(二)从投入走向共生的转变
从投入走向共生,意味着要让乡村的建设与运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建设阶段,可以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后续运营的启动和维护。例如,建设一个乡村文化中心时,预留一部分资金用于文化活动的策划和推广,确保文化中心建成后能够持续运营并发挥其文化传承和教育的功能。在福建某乡村,当地在建设过程中同步引入了社会资本参与运营。社会资本不仅提供了资金支持,还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市场资源。通过与社会资本的合作,乡村在建设阶段就明确了运营方向,如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和乡村旅游。建成后,社会资本负责运营,村民参与其中,形成了良好的共生关系。
(三)运营的核心地位
运营是乡村发展的核心命题,它能够将乡村的资源转化为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在贵州某乡村,通过运营,将当地的苗族文化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打造了“苗族风情村”品牌。通过运营,他们不仅提升了乡村的知名度,还带动了当地手工艺品、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村民收入显著提高。在运营过程中,要注重品牌建设,通过社交媒体、旅游平台等渠道进行宣传推广,提升乡村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要定期收集游客和村民的反馈,不断优化运营策略,以适应市场变化。
二、运营与经营的关系:推进内控与外拓双轮驱动,突破经济天花板
(一)运营与经营的内涵
运营侧重于乡村整体的资源配置、流程管理、品牌塑造等宏观层面的工作,是为乡村的全面发展提供战略规划和保障。经营则更偏向于具体的业务活动,如农产品的生产、销售,乡村旅游项目的日常管理等微观层面的操作。在山东某乡村,当地在运营过程中,制定了详细的产业发展规划,整合了村内的土地资源,发展规模化种植。同时,在经营层面,引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通过运营与经营的结合,该乡村的农产品品牌逐渐在市场上树立起来,产品附加值大幅提升。
(二)内控与外拓的双轮驱动
内控是指对乡村内部资源的整合、管理和优化,提高乡村自身的运营效率和质量。外拓则是积极拓展外部市场、资源和合作机会,加强乡村与外界的联系和交流。在江苏某乡村,通过内控优化,建立了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和项目审批流程,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和项目实施质量。同时,通过外拓,与周边城市的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引进了先进的农产品加工技术和销售渠道。通过内外结合,该乡村的农产品加工产业迅速发展,产品远销国内外。在内控方面,可以建立村民参与的监督机制,确保村内资源的合理使用和项目的顺利实施。在外拓方面,可以通过举办招商会、参加农产品展销会等方式,积极拓展外部市场和合作机会。
(三)突破经济天花板
乡村传统上主要依赖“物业经济”和“资源经济”,但这种方式的发展空间有限。通过运营与经营的结合,可以打造无边界发展的“乡村品牌”,将乡村的特色文化、生态等无形资产转化为经济价值,拓展乡村经济的发展空间。在浙江某乡村,通过运营,将当地的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相结合,打造了“生态文化村”品牌。他们不仅发展了乡村旅游,还通过品牌授权,将当地的农产品、手工艺品等推向了更广阔的市场。通过这种无边界的发展模式,该乡村突破了传统的“物业经济”和“资源经济”模式,实现了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在突破经济天花板的过程中,要注重知识产权保护,注册乡村品牌商标,防止品牌被滥用或侵权,确保品牌价值的持续提升。
三、农创客与乡村CEO的关系:实现个体与集体的共赢
(一)农创客与乡村CEO的角色定位
农创客是指在乡村创业的各类人才,他们具有创新思维和专业技能,能够发现乡村的商机并开展具体的创业项目。乡村CEO则是乡村运营的统筹者和管理者,负责乡村整体的运营规划、资源整合、项目协调等工作。在安徽某乡村,一位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农创客)利用当地的竹林资源,开发了竹编工艺品。乡村CEO发现这一项目后,将其纳入乡村整体运营规划,通过整合资源,为该农创客提供了展示和销售渠道。同时,乡村CEO还组织村民学习竹编技艺,带动了更多村民参与其中,形成了产业集群。
(二)个体与集体的共赢逻辑
农创客的个体创业活动能够为乡村带来新的活力和经济增长点,而乡村CEO通过统筹全局,可以为农创客提供更好的创业环境和发展平台。在四川某乡村,通过乡村CEO的统筹,将村内的多个农创客项目整合成一个“乡村创业园”。创业园内不仅有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项目,还有电商直播、文化创意等新兴业态。通过共享资源、协同发展,各个农创客项目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带动了整个乡村的发展。在实现共赢的过程中,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根据农创客的贡献和项目的收益情况,合理分配利润,确保农创客和乡村都能在发展中受益。同时,要注重品牌共享,将各个农创客的项目纳入乡村整体品牌体系,提升品牌影响力。
四、整村运营与组团发展的关系:从单点突破到全域共富
(一)整村运营与组团发展的概念
整村运营是指以一个行政村为单位,对村内的土地、产业、文化、生态等各类资源进行整合和运营,实现村庄的整体发展。组团发展则是将多个村庄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和发展,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形成规模效应,实现区域的共同富裕。在浙江某山区的几个村庄,通过组团发展,共同打造了一个“山区生态旅游区”。他们统一规划了旅游线路、住宿设施和餐饮服务,形成了互补的产业布局。通过组团发展,不仅提升了各个村庄的旅游接待能力,还实现了区域的共同富裕。
(二)从单点突破到全域共富的转变
从单点突破到全域共富,意味着要打破村庄之间的行政壁垒,通过“多规合一”“利益联结”等措施,实现村庄之间的协同发展。在福建某沿海地区的几个村庄,通过“多规合一”,将渔业、旅游业、海洋文化等资源进行整合,共同打造了一个“海洋经济示范区”。他们通过共享码头、渔港等基础设施,实现了渔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通过发展海洋旅游、海洋文化创意等产业,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在从单点突破到全域共富的过程中,要注重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建设区域交通网络,方便游客和物资的流动。同时,要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确保各个村庄都能在组团发展中分享到红利。例如,通过设立区域发展基金,将旅游收入按一定比例分配给各个村庄,用于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升。
(三)多规合一与利益联结
在组团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区域品牌的塑造,通过设计统一的旅游标识、宣传口号等方式,提升区域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要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调解决组团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云南某山区的几个村庄,通过“多规合一”,将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生态保护规划等进行整合,形成了统一的区域发展规划。他们通过利益联结机制,将各个村庄的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项目纳入区域运营体系,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在“多规合一”过程中,要注重公众参与,通过召开村民大会、问卷调查等方式,广泛征求村民的意见和建议,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利益联结方面,可以通过土地入股、劳动力入股等方式,让村民参与到区域发展中来,分享发展成果。
乡村运营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通过处理好建设与运营、运营与经营、农创客与乡村CEO、整村运营与组团发展这四对逻辑关系,可以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Copyright © 2018 景观网 .All Rights Reserved
www.中国景观网.net 备案号:浙ICP备2021007798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 网站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