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和美乡村建设成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目标。农业产业与乡土文化作为乡村的两大核心资源,其融合赋能对于实现和美乡村建设具有深远意义。本文将从策略和路径两个层面,详细探讨如何通过农业产业与乡土文化的深度融合,推动和美乡村建设。
一、策略
(一)产业融合策略
1. 农产品加工增值
农业产业的升级离不开农产品加工环节的强化。农产品加工不仅能延长产业链,还能显著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以水果种植为例,新鲜水果的市场价格相对较低,且受季节和保鲜条件的限制较大。然而,通过加工成果汁、果脯、果酱等产品,不仅可以延长产品的保质期,还能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从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例如,某地的苹果种植户通过引进果汁加工生产线,将部分苹果加工成果汁,不仅解决了苹果的销售问题,还使苹果的附加值提高了数倍。
此外,农产品精深加工也是提升附加值的重要途径。许多农产品中含有丰富的有效成分,可以通过提取和加工,用于保健品、化妆品等领域。例如,从中药材中提取有效成分制作成保健品,从花卉中提取精油用于化妆品生产,这些精深加工产品在市场上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和利润空间。在一些山区,当地农民通过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发出了一系列以当地特色中药材为原料的保健品,不仅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还带动了当地农民的增收。
2. 农旅融合拓展
农业与旅游的融合是当前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通过开发农业观光旅游项目,可以将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转化为旅游体验项目,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例如,春季可以观赏油菜花、桃花等花海,夏季可以体验采摘水果,秋季可以欣赏丰收的稻田和农作物。在浙江安吉的一些乡村,游客可以在春季漫步在黄澄澄的油菜花田中,夏季到茶园体验采茶、制茶过程,秋季还能参与稻田收割活动。
农事体验园的建设也是农旅融合的重要内容。通过划分不同的体验区域,如蔬菜种植区、水稻种植区等,配备专业的农事指导人员,让游客可以亲身参与从播种、施肥、浇水到收获的全过程。此外,还可以设置农产品加工体验区,让游客亲手制作农产品,如磨豆浆、做豆腐等,增加游客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例如,某地的农事体验园通过设置亲子互动区,让孩子们在家长的陪同下体验种植蔬菜的乐趣,不仅丰富了游客的体验,还增强了亲子之间的互动。
乡村民宿产业的发展也是农旅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村民将闲置房屋改造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宿,民宿的设计要融入当地的乡土文化元素,如使用当地的建筑材料、装饰风格体现当地民俗等。在民宿周边配套建设农家乐餐厅,为游客提供地道的农家菜,进一步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例如,某地的乡村民宿通过与当地农民合作,提供新鲜的农产品和传统的农家菜,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
(二)文化传承策略
1. 文化资源普查与登记
乡土文化是乡村的灵魂,对其进行系统的普查和登记是文化传承的基础。组织专业团队对乡村的乡土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普查,包括传统建筑、民俗技艺、民间传说、传统节日等。对每一项文化资源进行详细的登记,包括其历史渊源、现状、传承人等信息。例如,在一些古村落中,对每一栋古建筑的建造年代、建筑风格、历史故事等进行详细记录。通过这些记录,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建立乡土文化资源数据库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利用数字化技术,将普查到的文化资源信息进行整理和存储。数据库可以包含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内容,为文化传承提供数据支持。通过数据库,可以方便地查询和研究乡村的乡土文化资源,为后续的保护和开发提供依据。例如,某地的乡村通过建立文化资源数据库,详细记录了当地的民俗活动、传统技艺等信息,为文化传承和开发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2. 文化传承与创新活动
举办民俗文化节是传承乡土文化的重要方式。在传统节日或农闲时节,组织村民举办民俗文化节。例如,春节的舞龙舞狮表演、元宵节的灯会、端午节的龙舟赛等。在文化节期间,还可以邀请周边地区的民俗表演团队参加,展示各种民俗技艺,如剪纸、刺绣、木雕等。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传承和弘扬乡土文化,还能增强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例如,某地的民俗文化节通过展示当地的传统民俗技艺,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周边村民的参与,增强了文化的影响力。
开展乡土文化进校园活动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编写乡土文化教材,将当地的乡土文化知识纳入学校教育课程体系。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古建筑、民俗博物馆,邀请民间艺人到学校开展技艺传授活动。例如,一些乡村学校邀请当地的竹编艺人到校,教学生制作简单的竹编工艺品,让学生从小了解和传承乡土文化。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增强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推动乡土文化与现代创意的融合是文化传承的创新方式。鼓励文化创意企业与乡村合作,开发具有乡土文化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例如,将传统民俗图案设计到现代的服装、家居用品上;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重现传统民俗活动场景等。通过这些创新方式,让乡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例如,某地的乡村通过与文化创意企业合作,开发了一系列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纪念品,不仅提升了文化的影响力,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三)生态优先策略
1. 生态农业推广
生态农业是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方法。例如,利用害虫的天敌昆虫进行生物防治,使用杀虫灯、粘虫板等物理工具进行害虫诱杀。在一些有机蔬菜种植基地,通过释放瓢虫来防治蚜虫,有效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提高了蔬菜的品质。这种绿色防控方法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还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也是生态农业的重要内容。构建“种植 - 养殖 - 加工”一体化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废弃物的减少。例如,将养殖产生的粪便经过处理后作为有机肥料用于农作物种植,农作物的秸秆又可以作为养殖动物的饲料或者用于生产沼气。在一些大型生态农场,通过这种循环模式,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还促进了乡村的生态平衡。
2. 乡村生态修复与保护
加强农村生态林建设是改善乡村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在乡村周边和农田周边种植防护林,改善乡村的生态环境。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树种,如杨树、柳树等,既可以防风固沙,又能美化环境。同时,对乡村的古树名木进行保护,建立保护档案,设置保护标志。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保护乡村的自然景观,增强乡村的生态功能。
开展农村水系治理也是乡村生态修复的重要内容。对乡村的河流、湖泊、池塘等水系进行清淤、疏通和生态修复。建设生态护坡,种植水生植物,恢复水系的生态功能。在一些水乡地区,通过水系治理,打造了生态湿地公园,不仅改善了水质,还吸引了大量鸟类栖息,成为乡村生态旅游的新亮点。这种生态修复措施不仅提升了乡村的生态环境质量,还为乡村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四)人才振兴策略
1. 人才引进政策优化
人才是乡村发展的关键,优化人才引进政策是吸引人才的重要手段。制定具有吸引力的返乡创业政策,包括提供创业补贴、税收优惠、土地流转优惠等。例如,对于返乡创业人员建设农产品加工企业,当地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的设备购置补贴;对于发展乡村旅游的创业者,减免一定期限的税收等。这些政策可以有效降低创业者的成本,提高他们的创业积极性。
建立人才公寓和配套服务设施也是吸引人才的重要措施。为引进的高端人才提供良好的居住条件,建设人才公寓,配备完善的水电、网络等基础设施。同时,建设配套的商业设施、医疗设施、子女教育设施等,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例如,某地的乡村通过建设人才公寓,为引进的农业专家和创业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居住环境,吸引了大量人才前来创业和发展。
2. 人才培训与教育提升
开展农业职业技能培训是提升农民素质的重要途径。根据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开设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农业电商等培训课程。邀请农业专家、技术能手进行授课,通过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水平。例如,在一些蔬菜种植基地,定期组织农民参加蔬菜种植技术培训,包括病虫害防治、灌溉技术等内容。通过这些培训,农民可以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建立乡村人才培训基地也是提升农民素质的重要方式。与高校、职业院校合作,在乡村建立人才培养基地。高校可以将部分实践教学环节放在乡村基地进行,为乡村培养高素质的农业人才。同时,乡村也可以借助高校的科研力量,开展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例如,某地的乡村通过与当地农业职业院校合作,建立了农业人才培训基地,定期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和实践教学活动,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农业人才。
二、路径
(一)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1. 特色农业培育
特色农业是提升乡村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进行市场调研,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培育特色农产品。例如,在一些山区,利用当地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培育高山蔬菜、特色中药材等。这些特色农产品在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竞争力,能够卖出更好的价格。通过市场调研和科学规划,可以确保特色农业的发展方向符合市场需求,提高农业产业的经济效益。
建立特色农产品品牌是提升特色农业附加值的重要手段。为特色农产品设计独特的品牌标识,加强品牌宣传和推广。通过参加农产品展销会、举办品牌推介会等方式,提高品牌的知名度。例如,某地的特色红薯品牌,通过在各大城市举办红薯品鉴会,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和认可该品牌红薯,从而扩大了市场份额。品牌建设不仅可以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还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
2. 产业协同发展
建立农业产业联合体是实现产业协同发展的有效方式。由农业龙头企业牵头,联合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形成产业联合体。通过统一采购、统一销售、统一技术指导等方式,提高农业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例如,在一个水果产业联合体中,龙头企业负责水果的销售和品牌运营,合作社负责组织果农进行标准化种植,家庭农场负责具体的水果种植管理,各方分工协作,实现了产业的协同发展。这种联合体模式可以有效整合资源,提高农业产业的整体效益。
加强与二三产业的对接也是产业协同发展的关键。与食品加工企业、餐饮企业、旅游企业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例如,当地的蔬菜种植基地与城市餐饮企业签订直供合同,保证蔬菜的销售渠道;与旅游企业合作,将农产品作为旅游纪念品进行销售,促进农产品的销售和产业的融合发展。通过这种对接,可以实现农业产业与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提升乡村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 交通设施改善
交通设施的改善是乡村发展的基础。加大对乡村道路建设的投入,拓宽和硬化乡村主干道,改善乡村与外界的交通连接。同时,修建田间机耕道,方便农业机械的通行。例如,在一些山区乡村,通过修建盘山公路,将山上的果园与山下的公路连接起来,大大方便了水果的运输,降低了运输成本。良好的交通设施可以提高农产品的运输效率,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建设乡村物流配送中心是提升乡村物流效率的重要措施。整合邮政、快递、电商等物流资源,建立乡村物流配送中心。提高农产品的物流配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在一些农村电商发展较好的地区,物流配送中心的建立使得农产品能够快速、低成本地运往全国各地。通过优化物流配送体系,可以更好地支持乡村电商的发展,促进农产品的销售。
2. 公共服务设施完善
提升乡村教育和医疗水平是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乡村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提高教师待遇、开展教师培训等方式,吸引优秀教师到乡村任教。改善乡村学校的教学设施,配备多媒体教室、实验室等。在医疗方面,加强乡村卫生室的建设,配备基本的医疗设备和药品,提高乡村医生的医疗水平。例如,一些地方通过远程医疗技术,让乡村患者能够享受到城市大医院的专家诊断服务。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乡村文化体育设施是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方式。建设乡村文化广场、图书馆、体育健身场地等。在文化广场可以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图书馆可以提供农业技术书籍、文学书籍等,满足村民的学习需求。体育健身场地可以配备篮球架、乒乓球台等设施,方便村民锻炼身体。通过这些设施的建设,可以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增强乡村的凝聚力。
(三)创新乡村治理模式
1. 自治组织建设
完善村民委员会的组织架构是实现乡村自治的重要基础。加强村民委员会成员的选举和培训,提高其治理能力。建立村民议事会、村民监事会等自治组织,让村民能够充分参与乡村事务的决策和监督。例如,在一些乡村,通过村民议事会讨论村集体资产的使用、村庄发展规划等重大事项,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通过这些自治组织的建设,可以增强村民的参与感和责任感,促进乡村的和谐发展。
发挥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也是实现乡村自治的重要方式。邀请当地的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利用他们的威望和经验,调解村民纠纷、宣传政策法规等。乡贤可以作为村民与村委会之间的沟通桥梁,促进乡村的和谐稳定。例如,某地的乡村通过邀请乡贤参与调解村民纠纷,有效减少了矛盾冲突,维护了乡村的稳定。
2. 法治与德治结合
加强乡村法治宣传教育是提升村民法治意识的重要手段。通过举办法律讲座、张贴法律宣传海报、发放法律宣传资料等方式,提高村民的法律意识。在乡村设置法律援助点,为村民提供法律咨询和援助服务。例如,一些乡村在集市日举办法律咨询活动,为村民解答土地纠纷、婚姻家庭等方面的法律问题。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增强村民的法治观念,促进乡村的法治建设。
培育乡村德治文化是提升乡村文明程度的重要方式。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树立身边的道德榜样。建设乡村道德文化长廊,展示当地的道德故事和优秀家风家训。通过德治文化的培育,营造良好的乡村社会风气,促进乡村的文明和谐。例如,某地的乡村通过建设道德文化长廊,展示了当地的道德故事和优秀家风家训,增强了村民的道德意识,提升了乡村的文明程度。
(四)推进乡村数字化建设
1. 农业生产数字化
农业生产数字化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建设智慧农业物联网系统,在农田、果园、养殖场等农业生产场所安装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温度、光照、农作物生长情况等信息。通过大数据分析,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的决策支持。例如,在一些大型果园,通过物联网系统可以自动控制灌溉系统,根据土壤湿度自动灌溉,节省了水资源,提高了灌溉效率。这种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精准度和效率,促进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
推广农业智能装备也是农业生产数字化的重要内容。例如,无人驾驶拖拉机、植保无人机等智能装备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在一些平原地区的农田,植保无人机可以快速、均匀地喷洒农药,提高了病虫害防治的效果。通过这些智能装备的应用,可以减轻农民的劳动负担,提高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
2. 乡村服务数字化
乡村服务数字化是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建立数字乡村服务平台,整合政务服务、公共服务、金融服务等功能。村民可以通过手机应用程序办理政务服务事项,如社保缴纳、证照办理等;查询公共服务信息,如公交时刻、医疗信息等;还可以享受金融服务,如小额贷款申请等。例如,一些地方的数字乡村服务平台实现了村民足不出户就能办理大部分政务事项,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生活。通过这些数字化服务,可以提高乡村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提升村民的生活便利性。
开展农村电商直播培训是提升乡村经济活力的重要方式。培养本地的电商直播人才,鼓励农民通过直播带货销售农产品。同时,与电商平台合作,为农产品直播销售提供流量支持和优惠政策。例如,一些乡村的农民通过电商平台直播销售当地的特色农产品,如蜂蜜、土鸡蛋等,取得了良好的销售效果,提高了农民的收入。通过电商直播,可以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结语与期望
农业产业与乡土文化是乡村发展的两大核心资源,通过产业融合、文化传承、生态优先、人才振兴等策略,以及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新乡村治理模式、推进乡村数字化建设等路径,可以有效推动和美乡村建设。这不仅能够提升乡村的经济水平和生活质量,还能增强乡村的文化魅力和生态价值,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这些综合措施的实施,乡村将变得更加美丽、富饶和和谐,成为人们向往的宜居之地。
Copyright © 2018 景观网 .All Rights Reserved
www.中国景观网.net 备案号:浙ICP备2021007798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 网站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