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中,乡村建设的模式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从依赖外部资源的“输血”式建设,到激发内生动力的“造血”式发展,这一转变不仅是策略的调整,更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转型的底层逻辑,分析其必要性,并提出实现“造血”式建设的关键要素。
一、定义和区别
(一)“输血”式乡村建设
“输血”式乡村建设主要依赖外部资源的输入,如政府的财政拨款、企业的捐赠等。这些资金通常用于改善乡村的基础设施,如修建道路、改善供水供电系统等。例如,政府拨款为乡村铺设新的柏油路,改善交通条件。这种方式在短期内能快速提升乡村的硬件设施,但缺乏长期的自我发展能力。一旦外部资金减少或中断,乡村的经济建设就会陷入停滞。此外,“输血”式建设虽然能够迅速解决一些紧迫问题,如改善居住环境、提升教育医疗条件等,但这种改善是基于外部投入,缺乏可持续性。
在“输血”式建设中,乡村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政府或企业主导项目的规划和实施,乡村居民的参与度较低。这种模式虽然在短期内能够带来显著的改善,但长期来看,乡村自身的发展能力并未得到提升。例如,一些乡村在政府项目结束后,因为缺乏自身的产业支撑,基础设施的维护和升级无法继续。这种依赖外部资源的模式,使得乡村在面对外部环境变化时,缺乏应对能力。
(二)乡村乡创“造血”式建设
与“输血”式建设不同,“造血”式建设强调乡村的内生动力。它依靠乡村自身的资源和创新思维,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例如,乡村可以利用当地的特色农产品,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如果一个乡村以种植苹果为主,可以通过加工苹果汁、苹果酱等产品,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这种模式不仅增加了收入,还能减少对市场价格波动的依赖,提高经济的稳定性。
“造血”式建设的核心在于激发乡村的自我发展能力。通过发展特色产业,乡村可以形成自我循环的经济模式。例如,乡村旅游是一种常见的“造血”式发展模式。乡村可以开发特色民宿、民俗体验项目等,吸引游客。游客的到来不仅带来门票收入,还能带动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一个完整的经济循环。这种循环不依赖外部资金的持续注入,而是通过乡村自身的资源和创新思维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造血”式建设中,乡村居民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至关重要。通过组织村民参与项目规划和实施,可以提高他们的责任感和归属感。例如,一些乡村通过成立合作社,组织村民共同参与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通过这种方式,村民能够更好地参与乡村事务,增强社区凝聚力。这种模式不仅能够提升乡村的经济活力,还能促进社会的多元化发展。
二、底层逻辑转变的必要性
(一)经济可持续性角度
长期依赖外部资金会导致乡村经济缺乏自主性。一旦外部资金减少或中断,乡村的经济建设就会陷入停滞。例如,一些乡村在政府项目结束后,因为缺乏自身的产业支撑,基础设施的维护和升级无法继续。相反,通过发展特色产业,乡村可以实现经济的自我循环。以农产品加工为例,乡村可以将初级农产品加工成附加值更高的产品,如将水果加工成果酱、果脯等。这样不仅增加了收入,还能减少对市场价格波动的依赖,提高经济的稳定性。
经济可持续性是乡村建设的核心目标之一。在“输血”式建设中,乡村经济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较弱。一旦外部资金支持减少,乡村的经济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影响。而“造血”式建设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能够提高乡村经济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例如,一些乡村通过发展生态农业,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还减少了对化肥和农药的依赖,降低了生产成本。这种模式不仅能够提高乡村的经济收益,还能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双赢。
(二)社会活力角度
在“输血”模式下,乡村社会可能缺乏活力,居民可能产生依赖心理。而“造血”式建设能够激发乡村社会的活力。当乡村发展乡创产业时,会吸引年轻人回流。例如,一些乡村发展电商产业,年轻人回到乡村利用电商平台销售当地的特色农产品。这不仅为乡村注入了新的活力,还能促进乡村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此外,“造血”式建设可以促进社区的自我组织和管理。例如,乡村可以成立合作社,组织村民共同参与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通过这种方式,村民能够更好地参与乡村事务,增强社区凝聚力。
社会活力是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输血”式建设中,乡村社会的活力往往被忽视。居民的参与度较低,缺乏对乡村建设的主动性和责任感。而“造血”式建设通过发展乡创产业,能够激发居民的参与热情,增强社区的凝聚力。例如,一些乡村通过举办文化节、民俗活动等,吸引了大量游客,不仅提高了乡村的知名度,还增强了居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这种模式不仅能够提升乡村的社会活力,还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文化传承角度
乡村在发展乡创产业时,会重新审视自身的文化资源。例如,乡村可以利用传统手工艺发展文化创意产品。以刺绣为例,乡村可以将传统的刺绣技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制作出具有时尚感的刺绣产品,如刺绣手机壳、刺绣装饰品等。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手工艺得到了传承和创新,乡村文化也得以延续。通过创新的方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需求相结合,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例如,一些乡村通过举办民俗文化节,展示当地的传统文化和手工艺,吸引游客的同时,也增强了村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Copyright © 2018 景观网 .All Rights Reserved
www.中国景观网.net 备案号:浙ICP备2021007798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 网站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