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中,“整村”与“运营”的双重逻辑正逐渐成为和美乡村建设的关键底层密码。这一逻辑不仅为乡村发展提供了系统的思路,更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本文将从资源整合、产业协同、顶层设计、专业人才、模式创新、数字化赋能等多个维度,深入探讨“整村”与“运营”双重逻辑在和美乡村建设中的具体实践与深远意义。
一、整村逻辑:系统整合与协同发展
(一)资源整合:唤醒沉睡的乡村资产
乡村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土地资源,但这些资源往往分散且未被充分利用。通过“整村”逻辑,可以对这些资源进行全面梳理和评估,建立资源数据库,为后续的整合利用提供数据支持。例如,浙江德清县的“两山银行”模式,通过整合乡村的生态资源,将其打包成生态产品,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发展生态旅游、高端民宿等产业,实现了生态资源的市场化转化。
在资源整合过程中,精准梳理与评估是关键。对山林、河流、湖泊等生态资源进行生态价值评估,对古建筑、民俗文化等文化资源进行文化价值鉴定,对土地的肥力、面积、分布等进行详细测绘和分析。通过这些工作,可以将闲置的资源转化为可经营的资产。比如,一些乡村将闲置的农房通过“三权分置”改革,流转给专业运营公司,打造民宿集群,不仅提高了资源利用率,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以浙江德清县的“两山银行”为例,当地政府首先对乡村的自然资源进行了全面的生态价值评估,包括森林覆盖率、水质、土壤肥力等指标。然后,通过建立资源数据库,将这些资源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生态资源的“资产包”。这个“资产包”吸引了多家社会资本的关注,他们看到了乡村生态资源的潜在价值,纷纷投资建设生态旅游项目和高端民宿。
在具体操作中,德清县的“两山银行”还引入了专业的评估机构,对每一块土地、每一栋闲置农房进行详细的评估。这些评估不仅考虑了资源的自然属性,还结合了市场需求和潜在的开发价值。例如,对于一些靠近景区的闲置农房,评估机构会根据其位置、面积、建筑风格等因素,给出合理的估值,并设计出适合的开发方案。
通过这种精准的资源整合和评估,德清县的乡村不仅唤醒了沉睡的资产,还为后续的市场化运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资源的整合和评估,不仅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还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二)产业协同:构建乡村产业生态链
乡村产业的发展不应孤立进行,而应通过“整村”逻辑,构建产业生态链,实现多产业协同发展。以“一产提质、二三产融合”为方向,通过科技赋能提升传统农业的附加值,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新型业态,实现乡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在“一产提质”方面,通过引入智能灌溉系统、精准施肥技术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发展有机农业、特色农产品种植,打造品牌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例如,衢江区通过“农业+科技”模式,提升农产品品质,同时发展农产品电商,将农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
在衢江区的实践中,当地政府积极推动农业科技的应用。通过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如智能灌溉系统和精准施肥技术。这些技术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还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提升了农产品的品质。
同时,衢江区还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和特色农产品种植。例如,当地的一些农民合作社开始种植有机蔬菜和特色水果,如有机草莓和高山蓝莓。这些特色农产品通过品牌化运营,提高了市场竞争力,获得了更高的附加值。
在“二三产融合”方面,以农产品加工为纽带,延伸农业产业链。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将初级农产品转化为高附加值的食品、保健品等。同时,依托乡村的自然风光和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创意等新型业态。例如,浙江一些乡村通过“乡村+研学”模式,打造了一批乡村研学基地,吸引了大量学生前来开展研学活动。通过“乡村+康养”模式,发展乡村康养产业,吸引了大量城市居民前来休闲养生。
以浙江安吉县为例,当地通过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将初级农产品转化为高附加值的产品。例如,安吉的白茶不仅以鲜叶形式销售,还被加工成茶饮料、茶保健品等多种产品。这些深加工产品不仅延长了农产品的产业链,还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同时,安吉县还依托当地的自然风光和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例如,当地的一些村庄通过打造“茶旅融合”项目,将茶园观光、茶文化体验、乡村民宿等元素结合起来,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这些新型业态不仅增加了乡村的产业附加值,还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三)顶层设计:科学规划与系统设计
“整村”逻辑强调从乡村的整体出发,进行科学规划和系统设计。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划分功能区域,确定主导产业和发展方向。例如,根据乡村的地形地貌、资源分布,合理划分居住区、农业区、旅游区等。通过系统设计,将乡村的生态、文化、产业等要素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以浙江莫干山的“生态合伙人”模式为例,通过建立“自然基底+文化基因+创新网络”的“三螺旋模型”,将乡村的生态、文化、产业等要素进行系统整合,实现了乡村的系统性发展。通过科学规划和系统设计,莫干山的乡村不仅环境优美,而且产业兴旺,成为全国知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在莫干山的实践中,当地政府首先对乡村的地形地貌、资源分布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和分析。然后,根据这些调研结果,制定了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例如,将一些靠近景区的区域划分为旅游区,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将一些远离景区、生态环境较好的区域划分为生态保护区,进行生态保护和修复。
在系统设计方面,莫干山的乡村通过整合生态、文化、产业等要素,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例如,当地的一些村庄通过挖掘和保护古建筑、民俗文化等文化资源,打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同时,依托这些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了文化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通过这种科学规划和系统设计,莫干山的乡村不仅实现了生态、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还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这种顶层设计的思路,为其他乡村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二、运营逻辑:市场化与专业化运作
(一)专业人才:乡村运营的核心力量
乡村运营需要具备现代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和品牌策划能力的专业人才。通过培养本土人才和吸引城市专业人才,建立专业运营团队,为乡村运营提供专业支持。
在本土人才培养方面,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等方式,培养一批本土的专业人才。例如,举办民宿经营管理培训班、乡村旅游服务培训班等,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在衢江区的实践中,当地政府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培养了一批本土的专业人才。例如,当地的一些农民通过参加民宿经营管理培训班,掌握了民宿运营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这些农民回到村里后,不仅自己开办了民宿,还带动了其他村民一起参与民宿产业的发展。
在外部人才引进方面,通过提供优惠政策、创业扶持等方式,吸引设计师、营销人员、管理人员等专业人才到乡村创业和就业。例如,浙江一些乡村通过“人才公寓”“创业补贴”等政策,吸引了大量城市专业人才到乡村创业。这些专业人才带来了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推动了乡村的快速发展。
以浙江德清县为例,当地政府通过提供“人才公寓”和“创业补贴”等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城市专业人才到乡村创业。例如,一些设计师被吸引到乡村,为当地的民宿和乡村旅游项目进行设计和规划。这些设计师不仅带来了先进的设计理念,还为乡村的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二)模式创新:构建共生模式与延伸新业态
“运营”逻辑强调通过模式创新,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导+村民入股”的共生模式,让农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同时,以“农文旅融合”为轴心,延伸新业态,形成相互赋能的产业矩阵。
在共生模式构建方面,政府负责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企业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村民以土地、房屋等资源入股,共同参与乡村的运营和发展。例如,浙江一些乡村通过“农民合作社+企业”的模式,让农民参与乡村的运营和发展。农民通过土地入股,获得分红收入;同时,还可以在企业就业,获得工资收入。这种模式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还提高了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
以浙江安吉县为例,当地政府通过“农民合作社+企业”的模式,让农民参与乡村的运营和发展。例如,当地的一些村庄通过成立农民合作社,将农民的土地流转给企业,用于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农民通过土地入股,获得了分红收入;同时,还可以在企业就业,获得了工资收入。这种模式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还提高了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
在新业态延伸方面,以“农文旅融合”为轴心,发展乡村研学、乡村康养、乡村体育等新业态。例如,浙江一些乡村通过“乡村+研学”模式,打造了一批乡村研学基地,吸引了大量学生前来开展研学活动。通过“乡村+康养”模式,发展乡村康养产业,吸引了大量城市居民前来休闲养生。
以浙江德清县为例,当地通过“乡村+康养”模式,发展乡村康养产业。例如,一些村庄通过打造乡村康养基地,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养生服务。这些康养基地不仅提供了舒适的住宿环境,还配备了专业的康养设施和医护人员。通过这种模式,德清县的乡村吸引了大量城市居民前来休闲养生,为乡村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三)数字化赋能:精准化决策与全域化营销
“运营”逻辑还强调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精准化决策、全域化营销和透明化治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收集乡村的各类数据,为乡村运营提供精准的决策支持。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开展全域化营销,拓展销售渠道,提高乡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利用区块链等技术,实现乡村资产流转的透明化治理,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在精准化决策方面,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收集乡村的气象数据、土壤数据、游客数据等,为乡村运营提供精准的决策支持。例如,通过分析游客数据,了解游客的需求和偏好,调整旅游产品的供给。
在衢江区的实践中,当地政府通过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收集乡村的气象数据、土壤数据和游客数据。这些数据不仅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还为乡村旅游的运营提供了精准的决策支持。例如,通过分析游客数据,当地的一些乡村旅游项目能够根据游客的需求和偏好,及时调整旅游产品的供给,提高了游客的满意度。
在全域化营销方面,借助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平台,宣传乡村的特色农产品和旅游产品,拓展销售渠道。例如,浙江一些乡村通过短视频和直播,宣传乡村的特色产品,拓展销售渠道,提高了乡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以浙江安吉县为例,当地的一些农民通过短视频和直播,宣传乡村的特色农产品和旅游产品。例如,一些农民通过直播销售当地的白茶和特色水果,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销售额,还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乡村旅游。通过这种全域化营销,安吉县的乡村不仅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还拓展了销售渠道,为乡村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在透明化治理方面,利用区块链等技术,记录乡村土地流转、房屋租赁等交易信息,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例如,通过区块链技术,确保乡村资产流转的透明化,提高农民对乡村运营的信任度。
以浙江德清县为例,当地政府通过区块链技术,记录乡村土地流转和房屋租赁的交易信息。这些信息不仅透明化了资产流转的过程,还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通过这种透明化治理,德清县的乡村不仅提高了农民对乡村运营的信任度,还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三、两者的协同作用:激发内生动力与实现可持续发展
“整村”与“运营”的双重逻辑在和美乡村建设中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乡村的全面振兴。通过资源整合与市场化运作,激发乡村的内生动力;通过科学规划与专业化管理,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产业协同与模式创新,提升乡村的综合效益。
(一)激发内生动力:从“输血”到“造血”
“整村”逻辑的系统整合为运营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基础,而“运营”逻辑的市场化运作则激活了这些资源的内生动力。通过整合乡村的生态资源,打造乡村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同时也提高了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
在“政府引导+企业主导+村民入股”的共生模式下,农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通过土地入股、房屋入股等方式,农民参与乡村的运营和发展,分享乡村发展的红利。例如,浙江一些乡村通过“农民合作社+企业”的模式,让农民参与乡村的运营和发展。农民通过土地入股,获得分红收入;同时,还可以在企业就业,获得工资收入。这种模式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还提高了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
以浙江德清县为例,当地通过“农民合作社+企业”的模式,让农民参与乡村的运营和发展。例如,一些村庄通过成立农民合作社,将农民的土地流转给企业,用于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农民通过土地入股,获得了分红收入;同时,还可以在企业就业,获得了工资收入。这种模式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还提高了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
(二)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长期平衡
“整村”的系统规划与“运营”的专业化管理相结合,能够有效避免乡村发展的短期行为,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长期平衡。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利用乡村的生态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农业等产业,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实现了经济发展。同时,通过发展乡村产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了社会效益。
在乡村发展过程中,既要注重长期规划,又要注重短期行动。通过科学规划,明确乡村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同时,通过短期行动,解决乡村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推动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例如,浙江莫干山的乡村在发展过程中,注重生态保护,合理利用生态资源,发展生态旅游、高端民宿等产业。通过专业化管理,提高了乡村的运营效率,实现了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以浙江莫干山为例,当地通过科学规划和专业化管理,合理利用乡村的生态资源,发展生态旅游和高端民宿。例如,一些村庄通过打造生态旅游项目和高端民宿,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这些项目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还实现了经济发展。同时,通过发展乡村产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了社会效益。
(三)提升综合效益:产业兴旺、农民增收、生态改善、文化传承
通过“整村”与“运营”的双重逻辑,乡村不仅实现了产业升级,还促进了产业的多元化发展。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创意等新型业态,增加了乡村的产业附加值,提高了乡村的经济收入。
通过“农民合作社+企业”的模式,让农民参与乡村的运营和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农民可以通过土地入股、房屋入股等方式,获得分红收入;同时,还可以在企业就业,获得工资收入。通过科学规划和专业化管理,合理利用乡村的生态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了乡村的生态改善。通过挖掘乡村的文化内涵,打造文化品牌,实现了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以浙江安吉县为例,当地通过“整村”与“运营”的双重逻辑,实现了产业兴旺、农民增收、生态改善和文化传承。例如,一些村庄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增加了乡村的产业附加值,提高了乡村的经济收入。通过“农民合作社+企业”的模式,让农民参与乡村的运营和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通过科学规划和专业化管理,合理利用乡村的生态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了乡村的生态改善。通过挖掘乡村的文化内涵,打造文化品牌,实现了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四、案例分析:浙江德清县“两山银行”模式
浙江德清县的“两山银行”模式是“整村”与“运营”双重逻辑的成功实践。通过整合乡村的生态资源,将其打包成生态产品,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发展生态旅游、高端民宿等产业,实现了生态资源的市场化转化。
在资源整合方面,德清县对乡村的山林、河流、湖泊等生态资源进行生态价值评估,建立资源数据库。通过“三权分置”改革,将闲置的农房流转给专业运营公司,打造民宿集群。在产业协同方面,德清县通过“农业+科技”模式,提升农产品品质,发展农产品电商。同时,依托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型业态。在顶层设计方面,德清县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划分功能区域,确定主导产业和发展方向。通过系统设计,将乡村的生态、文化、产业等要素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专业人才方面,德清县通过“人才公寓”“创业补贴”等政策,吸引了大量城市专业人才到乡村创业。这些专业人才带来了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推动了乡村的快速发展。在模式创新方面,德清县构建了“政府引导+企业主导+村民入股”的共生模式,让农民参与乡村的运营和发展。通过“乡村+研学”“乡村+康养”等模式,延伸新业态,形成相互赋能的产业矩阵。在数字化赋能方面,德清县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精准化决策。借助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平台,开展全域化营销。利用区块链等技术,实现乡村资产流转的透明化治理。
通过“整村”与“运营”的双重逻辑,德清县的乡村不仅实现了产业升级,还促进了产业的多元化发展。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创意等新型业态,增加了乡村的产业附加值,提高了乡村的经济收入。通过“农民合作社+企业”的模式,让农民参与乡村的运营和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通过科学规划和专业化管理,合理利用乡村的生态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了乡村的生态改善。通过挖掘乡村的文化内涵,打造文化品牌,实现了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五、结论与期望
“整村”与“运营”的双重逻辑是和美乡村系统振兴的重要底层密码。通过资源整合、产业协同、顶层设计,实现乡村资源的系统整合与协同发展;通过专业人才、模式创新、数字化赋能,实现乡村的市场化与专业化运作。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乡村的全面振兴。通过“整村”与“运营”的双重逻辑,乡村不仅能够实现产业升级、农民增收、生态改善和文化传承,还能够激发内生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综合效益,真正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
Copyright © 2018 景观网 .All Rights Reserved
www.中国景观网.net 备案号:浙ICP备2021007798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 网站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