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加入
免费发布
景观档案,记录中国景观历史。
  • 暂无相关记录!
新闻news
文艺赋美乡村建设的县域实践路径探索
来源: | 作者:编辑部 | 发布时间: 2025-10-04 | 324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数字化时代,建设数字化文化服务平台是推动文艺资源下沉的重要手段。某县通过整合全县的文化资源,包括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乡村文化礼堂等的数字资源,以及各类文艺演出、展览、讲座等活动信息,建立了一个统一的数字化文化服务平台。村民可以通过手机终端在线阅读电子书籍、听有声读物,还可以查询当地即将举办的文艺活动信息并进行报名。

同时,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村民的浏览历史和搜索记录,精准推送符合他们需求的文化资源。例如,对于喜欢戏曲的村民,平台会优先推送戏曲演出视频、戏曲知识讲座等资源;对于偏远山区的村民,平台会重点推送一些适合在手机上观看的文艺演出直播、文化纪录片等,确保文化资源能够精准地到达村民手中。


在福建某县,数字化文化服务平台不仅整合了全县的文化资源,还与当地的旅游平台合作,为游客提供一站式服务。游客可以通过平台了解当地的文艺活动、传统文化、旅游景点等信息,并在线预订门票和住宿。通过这种数字化平台,不仅提升了文化资源的传播效率,还促进了乡村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

三、激发农民主体意识,增强乡村内生动力

(一)培养乡土文化能人

实施“乡村艺术创客”培训计划,是培养乡土文化能人的重要举措。某县通过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邀请当地非遗传承人、高校艺术专业教师等担任培训师,为村民传授剪纸、刺绣、陶艺等传统技艺。培训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学员在学习理论知识后,要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一定的实践作品。通过这种培训,村民不仅掌握了传统技艺,还开发出了一批具有创意的文创产品,提升了乡村的文化创造力。

同时,打造“村艺工坊”,为乡土文化能人提供创作和展示空间。工坊配备了基本的创作工具和设备,鼓励乡土文化能人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文化元素进行创作。例如,某乡村的“村艺工坊”中,一位村民利用当地的竹子制作竹编工艺品,另一位村民利用乡村的自然风光创作摄影作品。工坊定期举办作品展览和交流活动,邀请村民和游客参观,促进了文化艺术的交流和传播。

在广西某村,一位村民通过“乡村艺术创客”培训计划,学会了制作传统的蓝染布艺。他利用当地的天然染料,制作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蓝染工艺品,并在村里的“村艺工坊”展示和销售。这些工艺品不仅受到游客的喜爱,还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为他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二)构建利益共享机制

建立“艺术合作社”模式,是构建利益共享机制的重要方式。在某乡村的“艺术合作社”中,村民自愿加入,共同参与文化艺术项目的开发和运营。村民以土地、劳动力等资源入股,参与文创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合作社与当地的旅游公司合作,将文创产品展示在乡村民宿和旅游景点,吸引游客购买,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通过这种合作模式,村民可以获得稳定的收入,同时企业的文创产品也因为具有独特的乡村文化元素而受到市场欢迎。

此外,开发村民持股的文创联名产品,也是增强乡村内生动力的重要手段。某企业与某乡村合作,以当地的传统手工艺和自然景观为主题,开发了一系列文创产品,如带有乡村特色图案的手机壳、笔记本、丝巾等。村民以土地、劳动力等资源入股,参与文创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企业负责产品的设计、市场推广和销售渠道拓展,村民则负责产品的生产和部分原材料的供应。通过这种合作模式,村民可以获得稳定的收入,同时企业的文创产品也因为具有独特的乡村文化元素而受到市场欢迎。

在云南某村,一位村民通过“艺术合作社”模式,与一家旅游公司合作,开发了一系列以当地民族文化为主题的文创产品。这些产品不仅在当地的旅游景点销售,还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通过这种合作模式,村民不仅获得了稳定的收入,还提升了乡村的文化影响力。

 四、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完善乡村文化阵地

(一)建设公共文化空间

打造乡村文化地标,是提升乡村文化氛围的重要手段。例如,某乡村在中心位置建设了一个集文化展示、文艺演出、村民活动等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文化广场。广场上设有乡村历史文化长廊,展示乡村的发展历程和重要历史事件;设有舞台,用于举办各类文艺演出和民俗活动;还设有村民休闲区,供村民日常休闲娱乐。通过这样的文化地标建设,提升了乡村的文化氛围,增强了村民的文化认同感。

同时,建设“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是提升乡村文化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在乡村的主要道路沿线和居民集中区域,建设小型的文化驿站、图书角、健身器材区等。文化驿站定期举办小型的文化讲座、读书分享会等活动;图书角配备一定数量的图书和杂志,供村民免费借阅;健身器材区为村民提供日常健身的场所。通过这些设施的建设,方便村民在日常生活中参与文化活动,提升文化生活质量。

在河北某村,村里建设了一个小型的文化驿站,每周都会举办一次文化讲座或读书分享会。村民们可以在这里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交流读书心得。文化驿站还配备了电脑和投影仪,方便村民观看文化纪录片和在线课程。通过这些设施的建设,不仅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还提升了村民的文化素养。

(二)创建文化特派员队伍

选派优秀人才担任文化特派员,是提升乡村文化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某县从县文化部门、文艺协会、高校等单位选派了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热爱乡村文化工作的人员担任文化特派员。明确特派员的职责,如指导乡村文化活动的开展、协助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培养乡村文化人才等。例如,某县选派了一位文化馆的舞蹈老师作为文化特派员,到一个乡村指导村民组建舞蹈队,从舞蹈动作的编排到音乐的选择,全程进行指导。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这支舞蹈队在当地的文艺演出中表现出色,受到了村民的欢迎。

专访记录
最新加入
景观文化
  • 浙景杭协

    浙景杭协

    协会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