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中,文艺赋美乡村建设正成为点亮乡村文化之光、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力量。县域作为乡村建设的重要单元,肩负着探索文艺赋美乡村建设实践路径的重任。本文将从多个维度,详细探讨县域在文艺赋美乡村建设中的具体实践路径,旨在为乡村的文化繁荣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一、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丰富乡村精神生活
(一)举办特色文体活动
在乡村文化活动中,农民是真正的主角。只有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和需求,才能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例如,在山东某村,村民们对传统戏曲有着深厚的情感。村里的文艺骨干通过微信群和村广播,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决定举办一场“乡村戏曲节”。村民们积极参与,自编自演了多部反映乡村生活和农事劳作的戏曲节目。这些节目不仅展现了村民的艺术才华,也传递了乡村的正能量。
同时,结合当地文化特色,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文体活动是丰富乡村精神生活的重要途径。在贵州黔东南州的台江县台盘村,“村BA”篮球赛已经成为全国知名的乡村体育赛事。最初,这只是当地苗族“六月六”吃新节的篮球友谊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发展成为一场集体育竞技、民族文化展示、乡村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赛事期间,不仅吸引了大量周边村民和外地游客,还带动了当地农产品的销售和乡村旅游的繁荣。
在湖南某村,村民们对传统舞龙舞狮表演情有独钟。每年春节期间,村里都会组织舞龙舞狮队,走街串巷进行表演。这些表演不仅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还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为了提升表演水平,村里还邀请了专业的舞龙舞狮教练进行指导,让传统表演焕发出新的活力。
(二)搭建活动平台
办好“村字号”文体活动,是提升乡村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以“村BA”为例,台江县通过完善赛事组织、加强宣传推广、提升赛事服务水平等措施,将这一乡村篮球赛事打造成了全国知名的体育品牌。赛事期间,除了精彩的篮球比赛外,还配套举办了农产品展销、民族特色美食节等活动,进一步丰富了活动内容,提升了乡村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此外,举办全国性、区域性的文艺活动,也能为乡村文艺人才提供更广阔的展示平台。例如,“大地流彩”全国乡村文化艺术展演季,通过组织各地乡村文艺团队进行集中展示,不仅提升了乡村文艺的知名度,还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在活动举办过程中,邀请知名艺术家和专家学者担任评委或嘉宾,提升了活动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同时,通过网络直播和媒体报道,扩大了活动的传播范围,让更多人了解乡村文艺的魅力。
在浙江某县,每年都会举办“乡村文化艺术节”,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的乡村文艺团队参加。艺术节期间,不仅有精彩的文艺演出,还有传统手工艺展示、民俗文化体验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乡村文化生活,还提升了乡村的文化影响力,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二、推动文艺资源下沉,提升乡村文艺水平
(一)组织文艺志愿服务
文艺志愿服务是推动文艺资源下沉的重要方式。某县通过建立文艺志愿服务队伍,联合本地文艺协会、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等力量,定期到乡村开展文艺培训和辅导活动。例如,县文化馆的舞蹈老师每月都会到乡村开展舞蹈培训,指导村民学习民族舞蹈和现代舞蹈的基本动作和表演技巧。通过这些培训,村民的舞蹈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乡村舞蹈队在各类文艺演出中表现出色,受到了村民的广泛欢迎。
同时,推动文艺工作者与乡村建立长期稳定的结对关系,也是提升乡村文艺水平的有效途径。例如,一位画家与某乡村结对,每年在该村举办一次绘画展览,并为村民开设绘画课程。通过长期的结对共建,画家不仅为村民带来了专业的绘画知识,还激发了村民的艺术创作热情,使乡村的文化氛围更加浓厚。
在江苏某县,一位书法家与一个乡村结对,定期为村民举办书法讲座和培训。他不仅教授村民书法的基本技巧,还结合乡村的历史文化,创作了一批反映乡村生活的书法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提升了村民的书法水平,还增强了村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
(二)加强专业辅导
建立结对帮扶机制,是提升乡村文艺团队专业水平的重要手段。例如,国家话剧院与某县的乡村话剧社结对,定期派专业演员和导演到乡村话剧社进行指导。从剧本创作、演员表演技巧、舞台布置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辅导,帮助乡村话剧社提升专业水平。同时,邀请乡村文艺团队到专业院团进行观摩学习,拓宽他们的视野,提升他们的艺术修养。
此外,举办各类文艺培训交流活动,也是提升乡村文艺水平的重要方式。例如,某县举办的“乡村音乐创作与表演培训班”,邀请了知名音乐制作人和歌手为乡村音乐爱好者授课。培训内容包括音乐理论、歌曲创作、演唱技巧等。培训结束后,组织学员进行作品展示和交流,邀请专家进行点评,进一步提升学员的音乐创作和表演能力。
在四川某县,一位知名音乐家与一个乡村结对,定期为村民举办音乐培训。他不仅教授村民音乐理论和演唱技巧,还结合乡村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创作了一批反映乡村生活的歌曲。这些歌曲不仅提升了村民的音乐水平,还通过网络传播,吸引了大量关注,提升了乡村的知名度。
(三)建设数字化文化服务平台
在数字化时代,建设数字化文化服务平台是推动文艺资源下沉的重要手段。某县通过整合全县的文化资源,包括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乡村文化礼堂等的数字资源,以及各类文艺演出、展览、讲座等活动信息,建立了一个统一的数字化文化服务平台。村民可以通过手机终端在线阅读电子书籍、听有声读物,还可以查询当地即将举办的文艺活动信息并进行报名。
同时,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村民的浏览历史和搜索记录,精准推送符合他们需求的文化资源。例如,对于喜欢戏曲的村民,平台会优先推送戏曲演出视频、戏曲知识讲座等资源;对于偏远山区的村民,平台会重点推送一些适合在手机上观看的文艺演出直播、文化纪录片等,确保文化资源能够精准地到达村民手中。
在福建某县,数字化文化服务平台不仅整合了全县的文化资源,还与当地的旅游平台合作,为游客提供一站式服务。游客可以通过平台了解当地的文艺活动、传统文化、旅游景点等信息,并在线预订门票和住宿。通过这种数字化平台,不仅提升了文化资源的传播效率,还促进了乡村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
三、激发农民主体意识,增强乡村内生动力
(一)培养乡土文化能人
实施“乡村艺术创客”培训计划,是培养乡土文化能人的重要举措。某县通过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邀请当地非遗传承人、高校艺术专业教师等担任培训师,为村民传授剪纸、刺绣、陶艺等传统技艺。培训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学员在学习理论知识后,要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一定的实践作品。通过这种培训,村民不仅掌握了传统技艺,还开发出了一批具有创意的文创产品,提升了乡村的文化创造力。
同时,打造“村艺工坊”,为乡土文化能人提供创作和展示空间。工坊配备了基本的创作工具和设备,鼓励乡土文化能人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文化元素进行创作。例如,某乡村的“村艺工坊”中,一位村民利用当地的竹子制作竹编工艺品,另一位村民利用乡村的自然风光创作摄影作品。工坊定期举办作品展览和交流活动,邀请村民和游客参观,促进了文化艺术的交流和传播。
在广西某村,一位村民通过“乡村艺术创客”培训计划,学会了制作传统的蓝染布艺。他利用当地的天然染料,制作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蓝染工艺品,并在村里的“村艺工坊”展示和销售。这些工艺品不仅受到游客的喜爱,还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为他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二)构建利益共享机制
建立“艺术合作社”模式,是构建利益共享机制的重要方式。在某乡村的“艺术合作社”中,村民自愿加入,共同参与文化艺术项目的开发和运营。村民以土地、劳动力等资源入股,参与文创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合作社与当地的旅游公司合作,将文创产品展示在乡村民宿和旅游景点,吸引游客购买,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通过这种合作模式,村民可以获得稳定的收入,同时企业的文创产品也因为具有独特的乡村文化元素而受到市场欢迎。
此外,开发村民持股的文创联名产品,也是增强乡村内生动力的重要手段。某企业与某乡村合作,以当地的传统手工艺和自然景观为主题,开发了一系列文创产品,如带有乡村特色图案的手机壳、笔记本、丝巾等。村民以土地、劳动力等资源入股,参与文创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企业负责产品的设计、市场推广和销售渠道拓展,村民则负责产品的生产和部分原材料的供应。通过这种合作模式,村民可以获得稳定的收入,同时企业的文创产品也因为具有独特的乡村文化元素而受到市场欢迎。
在云南某村,一位村民通过“艺术合作社”模式,与一家旅游公司合作,开发了一系列以当地民族文化为主题的文创产品。这些产品不仅在当地的旅游景点销售,还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通过这种合作模式,村民不仅获得了稳定的收入,还提升了乡村的文化影响力。
四、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完善乡村文化阵地
(一)建设公共文化空间
打造乡村文化地标,是提升乡村文化氛围的重要手段。例如,某乡村在中心位置建设了一个集文化展示、文艺演出、村民活动等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文化广场。广场上设有乡村历史文化长廊,展示乡村的发展历程和重要历史事件;设有舞台,用于举办各类文艺演出和民俗活动;还设有村民休闲区,供村民日常休闲娱乐。通过这样的文化地标建设,提升了乡村的文化氛围,增强了村民的文化认同感。
同时,建设“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是提升乡村文化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在乡村的主要道路沿线和居民集中区域,建设小型的文化驿站、图书角、健身器材区等。文化驿站定期举办小型的文化讲座、读书分享会等活动;图书角配备一定数量的图书和杂志,供村民免费借阅;健身器材区为村民提供日常健身的场所。通过这些设施的建设,方便村民在日常生活中参与文化活动,提升文化生活质量。
在河北某村,村里建设了一个小型的文化驿站,每周都会举办一次文化讲座或读书分享会。村民们可以在这里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交流读书心得。文化驿站还配备了电脑和投影仪,方便村民观看文化纪录片和在线课程。通过这些设施的建设,不仅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还提升了村民的文化素养。
(二)创建文化特派员队伍
选派优秀人才担任文化特派员,是提升乡村文化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某县从县文化部门、文艺协会、高校等单位选派了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热爱乡村文化工作的人员担任文化特派员。明确特派员的职责,如指导乡村文化活动的开展、协助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培养乡村文化人才等。例如,某县选派了一位文化馆的舞蹈老师作为文化特派员,到一个乡村指导村民组建舞蹈队,从舞蹈动作的编排到音乐的选择,全程进行指导。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这支舞蹈队在当地的文艺演出中表现出色,受到了村民的欢迎。
同时,建立考核激励机制,是确保文化特派员工作成效的重要保障。制定文化特派员的考核标准和激励措施,考核内容包括特派员的工作完成情况、村民满意度、乡村文化活动开展效果等。对于考核优秀的特派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如颁发荣誉证书、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等;对于考核不合格的特派员,及时进行调整。通过这种考核激励机制,确保文化特派员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乡村文化建设做出贡献。
在河南某县,文化特派员制度已经运行多年。一位文化特派员在某乡村指导村民组建了一支民间乐队,乐队成员包括农民、教师和退休干部。在特派员的指导下,乐队不仅学会了多种乐器的演奏技巧,还创作了一批反映乡村生活的音乐作品。乐队的演出不仅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还吸引了周边村庄的村民前来观看,提升了乡村的文化影响力。
五、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一)打造乡村文旅品牌
挖掘乡村文化内涵,是打造乡村文旅品牌的基础。例如,某乡村以当地的古村落文化和传统手工艺为特色,打造了“古韵手工村”的文旅品牌。在品牌建设过程中,注重保护和修复古村落的建筑风貌,同时组织村民开展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创新,开发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如手工刺绣的布艺玩偶、木雕工艺品等。通过举办手工文化节、民俗体验活动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带动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同时,加强宣传推广,是提升乡村文旅品牌知名度的重要手段。利用社交媒体平台、旅游网站、线下旅游推介会等多种渠道,展示乡村的自然风光、文化特色和旅游项目。例如,某乡村通过制作一系列精美的短视频,通过抖音、微信视频号等平台发布,展示了乡村的四季美景、民俗活动和特色美食,吸引了大量网友的关注和点赞。同时,与当地的旅游公司合作,推出乡村旅游线路和套餐,为游客提供便捷的旅游服务。
在江西某村,村里以当地的红色文化和传统手工艺为特色,打造了“红色手工村”的文旅品牌。村里不仅修复了多处红色文化遗址,还组织村民开发了一系列红色主题的文创产品,如红色刺绣、红色剪纸等。通过举办红色文化节和手工体验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带动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二)开发文创产品
结合乡村特色资源开发文创产品,是提升乡村文化产业附加值的重要途径。例如,某乡村以当地的水果种植为特色,开发了一系列水果主题的文创产品,如水果形状的香薰蜡烛、水果图案的抱枕、水果味的糖果等。这些文创产品不仅具有实用性,还展示了乡村的特色文化,受到游客的喜爱。同时,通过与电商平台合作,将文创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增加了乡村的经济收入。
同时,注重文创产品的设计和品质提升,是增强乡村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关键。邀请专业设计师参与文创产品的开发,确保产品的设计符合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例如,在某乡村的文创产品开发中,邀请了高校设计专业的师生团队,结合乡村的文化元素和市场需求,设计了一系列具有现代感和艺术感的文创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把控产品质量,确保每一件文创产品都能体现乡村的文化内涵和品质特色。通过高品质的文创产品开发,提升了乡村文化产业的附加值,促进了乡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广东某村,村里以当地的荔枝种植为特色,开发了一系列荔枝主题的文创产品,如荔枝香薰、荔枝抱枕、荔枝茶等。这些文创产品不仅具有实用性,还展示了乡村的特色文化。通过与电商平台合作,这些文创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为村里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六、保护利用历史文化,传承乡村文脉
(一)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
在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利用过程中,遵循乡村文化机理至关重要。例如,某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规划中,注重保留村落的原始布局和建筑风格,对一些具有历史价值的老宅进行修缮和保护。在修缮过程中,采用传统建筑材料和工艺,尽量还原老宅的历史风貌,让游客能够感受到乡村的历史韵味。同时,将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与乡村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打造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例如,在某历史文化村落的改造中,通过建设生态步道、景观池塘、休闲广场等设施,改善了村落的生态环境。在村落周边种植了大量本地的花卉和树木,营造出四季有景的乡村景观。通过这样的改造,不仅保护了历史文化村落,还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质量,吸引了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实现了历史文化保护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
在安徽某村,村里有一处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村里在保护这些古建筑的同时,将其改造成了一处文化博物馆。博物馆不仅展示了古建筑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还通过举办文化讲座和展览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通过这种保护利用方式,不仅传承了乡村的历史文化,还提升了乡村的文化影响力。
(二)挖掘乡村文化内涵
开展文化资源普查,是保护和利用乡村文化资源的基础。某县通过组织专业人员对乡村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传统技艺等进行全面普查,建立了乡村文化资源数据库。通过普查,发现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传统手工艺和民俗文化活动。这些文化资源为后续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基础数据。
同时,将乡村文化元素融入到乡村的规划建设中,是传承乡村文脉的重要手段。例如,在某乡村的规划建设中,将当地的民俗文化元素融入到村道的命名、标识牌的设计、公共设施的建设中。村道以当地的民俗活动命名,如“舞龙路”“赛歌巷”;标识牌采用传统的木雕工艺制作,上面雕刻着当地的民俗图案;公共设施的设计也融入了当地的传统建筑风格,如凉亭采用古建筑的斗拱结构,座椅采用传统的木制雕刻工艺。通过这样的规划建设,让乡村的每一处角落都充满了文化气息,增强了乡村的文化吸引力。
在陕西某村,村里以当地的秦腔文化为特色,将秦腔文化元素融入到乡村的规划建设中。村里的文化广场上建有一座小型的秦腔戏台,戏台的建筑风格采用了传统的秦腔戏台样式。村里还定期举办秦腔表演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看。通过这种规划建设方式,不仅传承了乡村的文化传统,还提升了乡村的文化吸引力。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文艺赋美乡村建设不仅是提升乡村文化水平的重要举措,更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力量。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推动文艺资源下沉、激发农民主体意识、加强文化设施建设、促进文旅融合发展以及保护利用历史文化,县域可以在文艺赋美乡村建设中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活品质,推动乡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不仅是一场文化的复兴,更是一次乡村的新生。
Copyright © 2018 景观网 .All Rights Reserved
www.中国景观网.net 备案号:浙ICP备2021007798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 网站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