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加入
免费发布
景观档案,记录中国景观历史。
  • 暂无相关记录!
新闻news
乡村运营中的外来者融入:让“新村民”成为乡村发展的新动力
来源: | 作者:编辑部 | 发布时间: 2025-10-04 | 225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乡村运营逐渐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方式。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外来者进入乡村,如何让这些“新村民”真正融入乡村,成为乡村发展的一部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如何让“新村民”不再是“异乡人”,而是成为乡村发展的新动力。

一、明确角色定位与增强认同感

 (一)重新定义新村民

在乡村运营中,新村民的角色定位至关重要。新村民不应仅仅是短期居住或工作的外来者,而应是乡村发展的长期参与者。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定义新村民的标准。除了在乡村工作、创业或生活超过半年及以上的时间要求外,还应考虑其对乡村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的贡献。例如,积极参与乡村公益活动、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等行为,都应作为认定新村民的重要参考。

以浙江省杭州市的良渚文化村为例,这里有许多来自不同城市的新村民。他们不仅在这里居住,还积极参与乡村的文化活动和社区建设。良渚文化村通过建立“村民公约”和“村民荣誉制度”,将新村民的贡献纳入评价体系,增强了新村民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此外,还可以根据新村民的不同背景和参与乡村事务的方式,进行分类管理。如将从事农业生产的归为“农业新村民”,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归为“文创新村民”等,以便更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和支持。例如,对于“农业新村民”,可以提供农业技术培训和土地流转支持;对于“文创新村民”,可以提供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咨询和市场推广服务。

 (二)宣传与教育

宣传与教育是增强新村民认同感的重要手段。利用村内广播、宣传栏、微信群等传统渠道,以及抖音、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全方位宣传新村民的先进事迹和对乡村的贡献。例如,制作新村民创业故事的短视频,定期在村内广播中播放新村民参与公益活动的录音等。这些活动不仅能够让原村民更好地了解新村民,还能增强新村民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同时,组织原村民参加关于新村民贡献的专题讲座或培训,邀请新村民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故事,增进原村民对新村民的了解和认同。例如,上海市青浦区的金泽镇,定期举办“新村民故事分享会”,邀请新村民讲述他们在乡村的创业经历和生活感悟,原村民通过这些分享会,对新村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增进了彼此的感情。

此外,开展“新老村民一家亲”等主题的教育活动,引导原村民树立包容和接纳新村民的观念,营造欢迎新村民的氛围。例如,江苏省苏州市的同里古镇,通过举办“新老村民文化节”,开展传统手工艺培训、乡村美食大赛等活动,让新老村民在共同参与中增进了解和友谊。

二、建立组织与增强凝聚力

(一)成立新村民组织

新村民组织的建立是增强新村民凝聚力的关键。借鉴上海市太平村、浙江省潜东村等的成功案例,成立新村民党支部、管理委员会或“第二村委”等组织,为新村民提供交流和发挥才能的平台。新村民组织应设立明确的组织架构,包括负责人、委员等职位,由新村民民主选举产生。例如,新村民党支部可以设立支部书记、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等职位,负责组织的日常运作和活动策划。

以浙江省宁波市的东钱湖镇为例,该镇成立了“新村民管理委员会”,由新村民选举产生委员,负责新村民的登记管理、权益维护、活动组织等工作。通过这种方式,新村民能够更好地参与乡村事务,表达自己的诉求,增强了新村民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同时,明确新村民组织的职责和权限,使其能够有效开展工作。如新村民管理委员会可负责新村民的登记管理、权益维护、活动组织等工作,同时有权向村“两委”提出建议和意见。例如,东钱湖镇的新村民管理委员会定期向村“两委”提交新村民的意见和建议,村“两委”根据这些建议调整乡村发展规划,确保新村民的利益得到保障。

(二)开展集体活动

开展新老村民共同参与的集体活动,是增强新村民凝聚力的重要方式。活动应结合新老村民的兴趣和需求,精心策划。例如,文化节可以包括传统民俗表演、新村民创业成果展示等内容;运动会可以设置传统体育项目和现代体育项目相结合的竞赛项目,让新老村民共同参与。

以福建省厦门市的海沧区为例,该区定期举办“乡村文化节”,活动内容包括传统民俗表演、新村民创业成果展示、乡村美食大赛等。通过这些活动,新老村民能够共同参与,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此外,海沧区还举办“乡村运动会”,设置传统体育项目如拔河、跳绳等,以及现代体育项目如篮球、羽毛球等,让新老村民在运动中增强团队合作精神。

活动结束后,对活动效果进行评估,收集新老村民的反馈意见,以便改进今后的活动。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了解活动对新老村民关系的促进作用以及对新村民融入乡村的效果。例如,海沧区在每次活动结束后,都会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会的方式,收集新老村民的意见和建议,根据这些反馈调整下一次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确保活动能够更好地促进新老村民的融合。

 三、改革制度与保障权益

(一)户籍制度改革

户籍制度改革是保障新村民权益的重要措施。实行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让新村民享受与村民同等的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解决其住房难、社会保障等问题。在实行户籍制度改革的同时,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如建立新村民户籍档案管理系统,详细记录新村民的基本信息、家庭成员、就业情况等,以便更好地提供服务和管理。

以广东省佛山市的顺德区为例,该区实行了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并建立了新村民户籍档案管理系统。通过这个系统,新村民的基本信息被详细记录,村“两委”能够更好地了解新村民的需求,提供针对性的服务。例如,新村民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可享受与村民子女同等的入学政策,新村民可参加村里的合作医疗等,这些措施极大地增强了新村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同时,明确新村民享受的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的具体内容和标准,确保其与村民同等享受。例如,新村民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可享受与村民子女同等的入学政策,新村民可参加村里的合作医疗等。这些措施不仅解决了新村民的实际问题,还增强了他们对乡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参与乡村治理

推行“共建共治共享”理念,邀请新村民参与村“两委”活动,给予其一定的决策权和话语权,使其能够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乡村建设。建立新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决策参与机制,如设立新村民议事会、新村民代表列席村“两委”会议等制度。在涉及新村民利益的决策事项上,充分听取新村民的意见和建议,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以湖南省长沙市的岳麓区为例,该区设立了新村民议事会,定期召开会议,讨论涉及新村民利益的事项。新村民代表可以列席村“两委”会议,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例如,在乡村发展规划的制定过程中,新村民代表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这些意见被村“两委”采纳,纳入了乡村发展规划中,确保了新村民的利益得到保障。

同时,建立新村民对乡村治理的监督和反馈机制,让新村民能够及时了解乡村治理的进展情况,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例如,设立新村民意见箱、定期召开新村民座谈会等,畅通新村民与村“两委”的沟通渠道。通过这些机制,新村民能够及时了解乡村治理的动态,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增强了他们对乡村治理的参与感和责任感。

 四、促进产业融合与利益联结

 (一)发展特色产业

结合乡村的资源禀赋、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等因素,制定特色产业规划。例如,对于拥有丰富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迹的乡村,可重点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对于具有传统手工艺基础的乡村,可发展特色手工业。同时,为新村民提供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持和培训服务。如邀请农业专家、文化创意产业专家等为新村民举办培训班,传授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文化创意设计方法等,提高新村民的创业能力。

以四川省成都市的都江堰市为例,该市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迹,重点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新村民在这里创办了许多具有特色的民宿和农家乐,吸引了大量游客。同时,当地政府为新村民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培训服务,邀请旅游专家举办培训班,传授民宿经营和旅游服务的知识,提高了新村民的创业能力。

此外,为新村民提供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持和培训服务。如邀请农业专家、文化创意产业专家等为新村民举办培训班,传授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文化创意设计方法等,提高新村民的创业能力。例如,江苏省南京市的江宁区,定期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和文化创意产业培训班,邀请专家为新村民授课,传授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帮助新村民更好地开展创业活动。

(二)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创新新村民与村集体、村民之间的合作模式。除了合股组建运营主体、共同投资外,还可以探索土地流转入股、劳动力入股等多元化的合作方式,让新村民和村民都能从产业发展中获得收益。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确保新村民和村民的利益都能得到保障。例如,对于新村民投资的产业项目,可根据投资比例、贡献大小等因素,合理确定新村民和村集体、村民的收益分配比例,并签订书面协议,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以山东省青岛市的即墨区为例,该区探索了土地流转入股的合作模式。新村民通过流转村民的土地,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村民以土地入股,获得土地租金和分红收益。同时,新村民和村集体共同投资,成立运营主体,负责产业项目的运营和管理。通过这种方式,新村民和村民的利益得到了有效联结,实现了共同发展。

此外,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确保新村民和村民的利益都能得到保障。例如,对于新村民投资的产业项目,可根据投资比例、贡献大小等因素,合理确定新村民和村集体、村民的收益分配比例,并签订书面协议,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通过这种方式,新村民和村民的利益得到了有效保障,增强了他们对产业发展的信心和积极性。

 五、加强文化融合与交流

 (一)传承与创新乡村文化

组织新老村民共同参与乡村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工作。如开展乡村历史文化调查、传统民俗文化收集等活动,建立乡村文化档案,为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基础资料。鼓励新村民结合现代文化元素和市场需求,对乡村文化进行创新。例如,开发具有乡村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文化创意产品等,举办乡村文化创新大赛等活动,激发新村民的创新热情。

以安徽省黄山市的黟县为例,该县拥有丰富的传统民俗文化。当地政府组织新老村民共同开展乡村历史文化调查和传统民俗文化收集活动,建立了乡村文化档案。新村民结合现代文化元素,开发了许多具有乡村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和文化创意产品,如乡村手工艺品、乡村文化主题的民宿等。这些产品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还促进了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此外,举办乡村文化创新大赛等活动,激发新村民的创新热情。例如,浙江省丽水市的松阳县,定期举办乡村文化创新大赛,鼓励新村民结合现代文化元素和市场需求,开发具有乡村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和文化创意产品。通过这些活动,新村民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热情得到了极大激发,乡村文化也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创新。

(二)营造包容的乡村文化氛围

加强乡村文化活动载体建设,如完善文化礼堂、老年大学等设施的功能,增加文化活动的场地和设备。例如,在文化礼堂内设置乡村文化展示区、新村民创业成果展示区等,为新老村民提供文化交流的平台。将文化活动常态化,定期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每月举办一次乡村文化讲座、每季度举办一次文化演出等,让新老村民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经常性地参与文化交流活动,增进彼此的了解和融合。

以江西省景德镇市的浮梁县为例,该县完善了文化礼堂的功能,设置了乡村文化展示区和新村民创业成果展示区。通过这些展示区,新老村民能够更好地了解彼此的文化和创业成果,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和友谊。同时,该县将文化活动常态化,定期举办乡村文化讲座和文化演出。例如,每月举办一次乡村文化讲座,邀请专家讲解乡村历史文化;每季度举办一次文化演出,展示传统民俗文化和现代文化节目。通过这些活动,新老村民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经常性地参与文化交流活动,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和融合。

六、提供支持与保障

(一)资金与政策支持

制定针对新村民创业的资金扶持政策,如设立新村民创业基金、提供创业贷款贴息等。例如,对符合条件的新村民创业项目,给予一定额度的创业基金支持,或者按照贷款利息的一定比例给予贴息,减轻新村民的创业资金压力。在税收、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新村民政策优惠。如对新村民创办的小微企业,按照国家相关政策给予税收减免;在土地流转、建设用地审批等方面,为新村民提供便利和支持。

以福建省泉州市的晋江市为例,该市设立了新村民创业基金,为符合条件的新村民创业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对新村民创办的小微企业给予税收减免政策,在土地流转和建设用地审批方面提供便利和支持。这些措施极大地减轻了新村民的创业资金压力,增强了他们对乡村创业的信心。

此外,在税收、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新村民政策优惠。如对新村民创办的小微企业,按照国家相关政策给予税收减免;在土地流转、建设用地审批等方面,为新村民提供便利和支持。例如,湖南省株洲市的醴陵市,对新村民创办的小微企业给予税收减免政策,在土地流转和建设用地审批方面提供便利和支持。这些措施不仅减轻了新村民的创业资金压力,还增强了他们对乡村创业的信心和积极性。

(二)生活保障与服务

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交通、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例如,改善乡村道路状况,提高公共交通的便利性;加强水电供应保障,确保新村民的生活需求。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如加强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提高乡村医生的业务水平;改善乡村教育资源,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乡村学校的教学质量,满足新村民子女的教育需求。

以广东省珠海市的斗门区为例,该区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了交通、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例如,改善了乡村道路状况,提高了公共交通的便利性;加强了水电供应保障,确保新村民的生活需求。同时,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加强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提高乡村医生的业务水平;改善乡村教育资源,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乡村学校的教学质量,满足新村民子女的教育需求。这些措施极大地改善了新村民的生活条件,增强了他们对乡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通过以上策略的实施,可以让“新村民”更好地融入乡村,成为乡村发展的新动力。这不仅有助于推动乡村的经济发展,还能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营造和谐的乡村社会环境。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乡村的振兴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专访记录
最新加入
景观文化
  • 浙景杭协

    浙景杭协

    协会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