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时代,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黄精作为一种具有重要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中药材,其种植产业的发展备受关注。本文将深入探讨如何打造 5000 亩黄精种植产业区,并通过三产融合的策略与路径,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种植环节:筑牢产业根基
(一)优化种植模式
黄精种植模式的选择至关重要。林下种植模式是一种理想的选择,它能够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形成稳定的生态循环系统。在实施林下种植时,需要根据林木的生长状况合理规划种植密度。例如,在幼龄林下,由于林木遮阴效果相对较弱,黄精的种植密度可适当降低,每亩种植 3000 - 4000 株左右;而在中龄林和成熟林下,遮阴条件较好,种植密度可提高到每亩 4500 - 5500 株。种植过程中,采用穴状整地的方式,每个种植穴的直径和深度均为 30 - 40 厘米左右,将黄精种苗放入穴中,覆土压实,浇透水。同时,要注意林木与黄精之间的水分竞争关系,通过合理灌溉等方式,确保黄精的水分供应。
此外,林药复合经营也是一种有效的种植模式。可以将黄精与油茶、竹林等经济作物进行立体间作。例如,在油茶林下种植黄精时,采用带状间作的方式,将油茶树按一定的行距种植,形成带状林带,在林带之间种植黄精,黄精的种植带宽度一般为 1.5 - 2 米左右。在竹林下种植黄精时,要考虑到竹鞭的生长特点,避免黄精种植区域与竹鞭生长区域发生冲突。同时,还可利用林下空间进行绿肥种植,如种植三叶草等,既能改善土壤肥力,又能为黄精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二)加强种苗繁育
种苗是黄精种植的关键。加强种苗繁育,需要联合科研机构,开展种苗繁育技术研究。例如,针对黄精种苗繁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种苗生长缓慢、抗病性差等,联合科研机构开展专项研究。可以设立科研项目,如“黄精种苗高效繁育技术研究”等,由科研机构提供技术支持,企业或种植户提供试验基地和资金支持。在合作过程中,要建立定期的沟通机制,及时交流研究进展和试验结果,共同解决种苗繁育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提高黄精种苗供应能力的重要手段。首先要建立无菌培养体系,包括培养基的配制、外植体的消毒、无菌操作等环节。例如,培养基的配制要根据黄精的生长需求,添加适量的营养物质、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如 MS 培养基中添加 6 - BA、NAA 等激素,以促进黄精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分化。在组织培养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培养条件,如温度、光照、湿度等,一般温度控制在 25℃左右,光照强度为 1500 - 2000lx,光照时间为 12 - 16 小时 / 天。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可实现黄精种苗的快速繁殖,提高种苗的供应能力。在种苗移栽过程中,要注意移栽的环境条件和移栽技术,如选择阴天或傍晚进行移栽,移栽后及时浇水、遮阴等,以提高种苗的成活率。
建设省级种质资源圃也是加强种苗繁育的重要措施。要对黄精的种质资源进行全面收集和保存。一方面,要收集不同地区的黄精野生种质资源,包括不同生态环境下的黄精品种,如山地型、平原型等;另一方面,要收集人工培育的优良品种,如高产型、抗病型等。在种质资源圃的建设过程中,要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规划和设计,如设置不同的种植区域,分别种植不同的黄精品种,并建立详细的种质资源档案,记录每个品种的来源、特征特性、生长表现等信息。同时,要加强对种质资源圃的管理和保护,如设置围栏、安装监控设备等,防止人为破坏和动物危害。
(三)提升种植技术
数字化种植管理是提升种植技术的重要手段。通过构建数字化种植管理体系,可实现精准灌溉、施肥。首先要选择合适的物联网设备和传感器,如土壤温湿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气象站等,并将其安装在种植基地的合适位置。例如,在每块种植区域的中心位置安装土壤温湿度传感器,每隔 5 - 10 米安装一个光照传感器,气象站可安装在种植基地的开阔地带。通过这些设备,实时采集种植基地的环境数据,并将数据传输到云端服务器。然后,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建立种植模型,根据模型的预测结果,实现精准灌溉、施肥。例如,通过分析土壤温湿度数据,当土壤湿度低于设定的阈值时,自动启动灌溉系统,进行精准灌溉;根据土壤养分数据和黄精的生长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施肥方案,通过自动施肥设备进行精准施肥。
生物防治技术是提升种植技术的另一重要手段。在开展生物防治技术应用时,要根据黄精的主要病虫害种类,选择合适的生物防治方法。例如,对于黄精的根腐病,可采用生物菌剂进行防治,如枯草芽孢杆菌、木霉菌等。在种植过程中,可在黄精种植前对土壤进行生物菌剂处理,每亩用量 1 - 2 公斤,将生物菌剂与细土混合后撒入种植穴中,可有效抑制土壤中的病原菌,减少根腐病的发生。对于黄精的蚜虫等害虫,可采用天敌昆虫进行防治,如释放瓢虫等天敌昆虫。在种植基地周围设置天敌昆虫繁殖场所,如种植一些蜜源植物,吸引天敌昆虫前来繁殖和栖息。同时,要加强对种植基地的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病虫害的发生情况,采取相应的生物防治措施,减少农药的使用,提高黄精的产品质量。
二、加工环节:提升产品附加值
(一)产品多元化开发
黄精产品多元化开发是提升产品附加值的重要途径。在传统产品开发方面,黄精茶和黄精酒是两种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在开发黄精茶时,要注重茶叶的品质和口感。首先,要选择优质的黄精作为原料,通过传统的炮制工艺,如九蒸九晒等,将黄精制成黄精干。然后,将黄精干与茶叶进行混合加工,可采用炒青、烘青等不同的加工方法,使茶叶充分吸收黄精的香气和营养成分。在产品包装方面,要设计精美的包装,突出产品的特色和功效,如采用纸质包装,印上黄精的图案和文字说明,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对于黄精酒的开发,要注重酒的酿造工艺和口感。可采用传统的酿酒工艺,如固态发酵、液态发酵等,将黄精与粮食等原料进行混合发酵。在发酵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发酵条件,如温度、湿度、发酵时间等,以保证酒的品质。同时,要对酒进行适当的陈酿,使酒的口感更加醇厚。在产品推广方面,可通过举办品酒会、参加酒类展会等方式,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在跨界产品开发方面,黄精活性成分提取产品和黄精护肤品是两种具有潜力的产品。在开发黄精活性成分提取产品时,要注重提取工艺的研究和开发。例如,采用超临界萃取技术、微波萃取技术等先进的提取方法,提高黄精活性成分的提取率和纯度。在开发多糖口服液时,要对黄精多糖的提取、纯化、浓缩等工艺进行优化,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功效。同时,要对产品的配方进行研究,添加适量的其他营养成分,如维生素、矿物质等,提高产品的保健功能。在产品包装和营销方面,要突出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保健功效,采用现代化的包装设计,如采用玻璃瓶、塑料瓶等包装形式,印上产品的功效说明和使用方法。通过电商平台、药店等渠道进行销售,提高产品的市场覆盖率。对于黄精护肤品的开发,要注重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在产品配方中,要严格控制黄精提取物的用量,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同时,要对产品的生产工艺进行优化,采用先进的乳化、稳定化等技术,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和保质期。在产品推广方面,可通过举办产品发布会、参加美容美发展会等方式,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二)质量管控与标准制定
质量管控是确保
黄精产品质量的关键。投资建设黄精检验检测中心,配备先进的检测设备和专业的检测人员。例如,配备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等设备,用于检测黄精中的有效成分含量、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等指标。同时,要招聘和培养一批专业的检测人员,对检测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和考核,提高检测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在检测中心的运行过程中,要建立完善的检测流程和质量控制体系,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例如,建立样品接收、登记、检测、报告等管理制度,对每个检测环节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同时,要与相关监管部门和认证机构进行合作,及时将检测结果反馈给监管部门和认证机构,为黄精产品的质量监管和认证提供技术支持。
标准制定是规范黄精产业发展的保障。龙头企业牵头制定省级标准,充分考虑黄精种植、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的质量要求。例如,在种植环节,要制定黄精种植的环境条件、种苗质量、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标准;在加工环节,要制定黄精加工的工艺流程、质量控制、包装标识等方面的标准;在销售环节,要制定黄精产品的质量检验、市场准入、售后服务等方面的标准。在标准制定过程中,要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包括种植户、加工企业、科研机构、监管部门等,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在标准的推广和应用方面,要通过举办标准培训会、印发标准手册、开展标准宣传等方式,提高种植户和加工企业对标准的认知度和执行率。同时,要加强对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违反标准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确保标准的有效实施。
(三)循环经济模式
循环经济模式是实现黄精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推行“资源 - 产品 - 废弃物 - 再生资源”的闭环模式,建立完善的废弃物收集和处理体系。例如,对于黄精种植过程中产生的修剪枝叶、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渣等废弃物,要进行集中收集和处理。可采用堆肥的方式,将废弃物与畜禽粪便等有机废弃物混合堆肥,制成生物有机肥。在堆肥过程中,要控制好堆肥的温度、湿度、通风等条件,确保堆肥的质量。制成的生物有机肥可直接用于黄精种植基地的施肥,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同时,要加强对废弃物处理过程中的环境监测和管理,防止废弃物处理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污染。
构建“种 - 养 - 还”的生态循环链,将黄精种植与畜禽养殖、林下经济等相结合。例如,在黄精种植基地周围可设置畜禽养殖区,利用畜禽粪便作为黄精种植的有机肥料,同时,黄精种植基地可为畜禽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减少畜禽的疾病发生。在林下经济方面,可在黄精种植基地内套种一些经济作物,如食用菌、中药材等,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同时,要加强对生态循环链的管理和监测,确保生态循环链的稳定运行。例如,要定期监测土壤肥力、水质等环境指标,及时调整生态循环链的运行参数,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三、销售环节:拓展市场与品牌建设
(一)拓展销售渠道
拓展销售渠道是黄精产品走向市场的关键。与电商平台合作,构建“线上溯源 + 线下体验”的销售网络。首先要选择有实力、信誉好的电商平台,如淘宝、京东、拼多多等。在合作过程中,要建立自己的电商平台店铺,进行产品的展示和销售。同时,要利用电商平台提供的各种营销工具,如直通车、钻石展位等,提高产品的曝光率和销售量。例如,在直通车推广中,要选择合适的关键词,设置合理的出价,提高产品的搜索排名。在店铺装修方面,要设计精美的店铺页面,突出产品的特色和优势,提高用户的购物体验。此外,要注重客户服务,及时回复用户的咨询和投诉,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与直播团队合作,通过直播的方式进行产品推广和销售。要选择专业的直播团队,具有丰富的直播经验和良好的口碑。在直播过程中,要提前做好直播策划和准备工作,包括直播场地的选择、直播设备的调试、直播内容的准备等。例如,直播场地可选择在黄精种植基地或加工车间,让观众直观地了解黄精的种植和加工过程。在直播内容方面,要突出产品的特色和功效,通过现场展示、试吃、讲解等方式,吸引观众的关注和购买。同时,要注重直播互动,及时回答观众的问题,提高观众的参与度和购买欲望。在直播结束后,要及时对直播效果进行总结和分析,根据观众的反馈和销售数据,调整直播策略和产品策略,提高直播销售的效果。
(二)品牌建设与营销
品牌建设是提升黄精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打造黄精特色产业品牌,注重品牌名称、品牌标识、品牌口号等品牌元素的设计和策划。例如,品牌名称要简洁易记、富有特色,如“武陵百草”等;品牌标识要具有辨识度和视觉冲击力,可采用黄精的图案或与黄精相关的元素进行设计;品牌口号要突出产品的特色和优势,如“天然黄精,健康养生”等。在品牌推广方面,要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宣传推广,如电视广告、报纸杂志广告、网络广告、户外广告等。同时,要注重品牌故事的挖掘和传播,通过讲述黄精的种植历史、文化内涵、药用价值等故事,增加品牌的文化底蕴和情感价值。例如,可制作品牌宣传视频,在各种媒体平台进行播放,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规划建设黄精文化博物馆、体验之旅,突出药食同源与非遗文化价值。在黄精文化博物馆中,可设置黄精的历史文化展区、种植技术展区、药用价值展区、产品展示区等,通过实物展示、图片展示、文字说明、多媒体展示等多种方式,全面展示黄精的文化内涵和产业价值。在体验之旅方面,可设计黄精种植体验、加工体验、药膳制作体验等项目,让游客亲身参与黄精的种植、加工和食用过程,增加游客的体验感和参与感。同时,要注重服务质量和环境建设,为游客提供舒适、便捷的旅游环境和服务,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三)产业融合与体验式营销
产业融合是黄精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开发种植观光园,游客可以参观黄精种植过程,体验黄精采摘、加工,了解黄精文化。还可推出黄精养生体验项目,如黄精药膳制作、黄精养生讲座等,将黄精产业与健康养生旅游相结合。开发康养文旅综合体,形成“种植观光 + 体验加工 + 药膳康养”的立体业态。建设生态步道、主题康养小镇,开发种植体验、炮制研学等业态,形成“种植 + 加工 + 文旅”的三产融合模式。
四、产业融合模式:构建多元发展体系
(一)“公司 + 合作社 + 农户”模式
“公司 + 合作社 + 农户”模式是一种有效的产业融合模式。在该模式中,公司负责提供种苗、技术培训、销售渠道等服务,合作社负责组织农户进行种植生产,农户负责具体的种植操作。在合作过程中,要签订详细的合作协议,明确各方的责任和利益分配方式。例如,可按照“订单农业 + 保底收购 + 分红”的模式进行合作,公司与农户签订订单合同,约定黄精的收购价格和数量,同时,根据公司的盈利情况,给予农户一定的分红。在技术培训方面,公司要定期组织技术人员到合作社和农户家中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提高农户的种植技术水平。同时,要建立技术交流平台,通过微信群、QQ 群等方式,及时解答农户在种植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
在利益联结机制方面,要创新合作模式,实现公司、合作社和农户的互利共赢。例如,可探索“土地入股 + 劳务收入 + 分红”的模式,农户将土地入股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进行种植管理,农户除了可以获得土地入股分红外,还可以在种植基地务工,获得劳务收入。同时,根据合作社的盈利情况,给予农户一定的分红。在“技术托管”模式方面,公司可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对农户的种植过程进行远程监控和管理,及时发现和解决种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例如,通过在种植基地安装传感器和监控设备,实时监测土壤温湿度、光照强度、病虫害情况等信息,并将信息传输到公司的监控平台。公司技术人员根据监控平台的数据,及时向农户发送种植建议和技术指导,提高种植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二)“科研 + 企业 + 基地”模式
“科研 + 企业 + 基地”模式是一种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融合模式。在该模式中,科研机构设立专门的黄精研发中心,企业提供研发资金和试验基地,共同开展黄精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的技术研发和创新。在研发过程中,要注重产学研用的结合,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例如,科研机构研发出新的种植技术或加工工艺后,企业可在试验基地进行试验示范,成功后在种植基地进行推广应用。同时,要建立科研成果评价和激励机制,对科研成果的转化效果进行评价和奖励,提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开展技术攻关和示范推广时,要注重解决黄精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和瓶颈问题。例如,在种植环节,可针对黄精的病虫害防治、土壤改良、种苗繁育等关键技术问题进行攻关。在加工环节,可针对黄精产品的质量控制、新产品开发、加工工艺优化等关键技术问题进行攻关。在示范推广方面,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种植基地和加工企业,建立示范点,将研发的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进行示范推广。例如,通过举办技术培训会、现场观摩会、产品展示会等方式,向种植户和加工企业展示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的优势和效果,提高种植户和加工企业对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同时,要加强对示范推广过程中的跟踪服务和技术指导,及时解决示范推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示范推广的效果。
(三)“文旅康养 + 黄精产业”模式
“文旅康养 + 黄精产业”模式是一种将农业与文旅康养产业深度融合的产业融合模式。在该模式中,要注重文旅康养业态与黄精产业的深度融合。例如,在文旅康养项目中,可开发黄精养生旅游线路,让游客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了解黄精的种植、加工和药用价值。在康养服务方面,可提供黄精药膳、黄精养生茶、黄精足浴等康养服务项目,满足游客的健康养生需求。同时,要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展示,通过举办黄精文化节、黄精养生讲座、黄精主题展览等活动,传播黄精文化,提高游客的文化体验感。在旅游设施方面,要注重设施的生态性和舒适性,建设生态步道、观景台、休息区等设施,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旅游环境。
在促进“文旅康养 + 黄精产业”协同发展时,要注重与周边产业的协同发展。例如,可与当地的农业、林业、渔业等产业进行协同发展,形成综合性的旅游产业体系。在农业方面,可开发农业观光、采摘体验等项目,让游客体验农业生产的乐趣;在林业方面,可开发森林康养、生态旅游等项目,让游客享受森林的清新空气和自然美景;在渔业方面,可开发水上娱乐、渔业养殖体验等项目,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同时,要注重与当地的文化、体育、医疗等产业的协同发展,形成多元化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例如,可与当地的文化机构合作,开发文化体验项目;与体育机构合作,开发体育健身项目;与医疗机构合作,开发医疗康养项目,共同打造健康养生旅游目的地。
五、政策支持与保障:助力产业发展
(一)资金支持
资金是黄精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统筹农业发展资金,建立产业“资金池”,明确资金的来源、使用范围、管理方式等。资金来源可包括财政专项资金、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社会资本等。使用范围可包括黄精种植基地建设、种苗繁育、技术研发、加工设备购置、品牌建设、市场推广等方面。在资金管理方面,要建立专门的资金管理机构,负责资金的分配、使用、监督和管理。同时,要建立健全资金管理制度,加强对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和监督,确保资金的使用安全和效益。
开发“黄精贷”等金融产品,为种植户提供资金支持。采用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收益权作为抵押物,为种植户提供贷款支持。在贷款额度方面,可根据种植户的种植规模、信用状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合理的贷款额度。在贷款利率方面,可适当降低贷款利率,减轻种植户的贷款负担。在风险控制方面,要建立健全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加强对贷款资金的使用监管和种植户的生产经营情况监测,及时发现和化解贷款风险。
(二)技术指导与培训
技术指导与培训是提升黄精种植水平的重要手段。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建立完善的技术培训体系。设立黄精种植技术培训中心,定期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开展技术培训活动。培训内容可包括黄精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种苗繁育、加工技术、质量控制等方面。在培训方式方面,可采用集中培训、现场指导、网络培训等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培训效果。同时,要注重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对培训教师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培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
在技术推广与应用方面,要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将科研机构研发的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进行示范推广。在推广过程中,要注重与种植户和加工企业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他们对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的接受程度和应用效果。同时,要加强对技术推广过程中的跟踪服务和技术指导,及时解决推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技术推广的成功率和应用效果。
(三)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黄精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强种植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制定详细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将基础设施建设分为道路建设、灌溉设施建设、电力设施建设、仓储设施建设、加工设施建设等方面。在道路建设方面,要根据种植基地的地形地貌和种植规模,合理规划道路布局,建设主干道、支道和田间作业道,提高种植基地的交通便利性。在灌溉设施建设方面,要根据当地的水资源状况和种植需求,选择合适的灌溉方式,如滴灌、喷灌等,建设灌溉水池、输水管道、灌溉设备等设施,提高灌溉效率和水资源利用率。在电力设施建设方面,要确保种植基地的电力供应稳定可靠,满足种植基地的生产用电需求。在仓储设施建设方面,要建设一定规模的仓储设施,用于黄精的储存和保鲜。在加工设施建设方面,要建设加工车间、加工设备、质量检测设施等,提高黄精的加工能力和质量控制水平。
建设仓储、加工、物流等配套设施,注重设施的功能性和实用性。在仓储设施建设方面,要根据黄精的储存要求,建设通风良好、防潮防虫的仓储设施,配备必要的仓储设备,如货架、托盘等,提高仓储效率和仓储质量。在加工设施建设方面,要引进先进的加工设备和技术,提高黄精的加工质量和生产效率。同时,要注重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配备质量检测设备和安全防护设施。在物流设施建设方面,要建设物流配送中心,配备物流车辆和仓储设备,提高物流配送效率和服务质量。同时,要加强对物流配送过程中的质量监控和管理,确保黄精产品的质量安全。
通过以上策略和路径的完善和丰富,可以为打造 5000 亩黄精种植产业区的三产融合提供更加全面、详细、可操作的指导,促进黄精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Copyright © 2018 景观网 .All Rights Reserved
www.中国景观网.net 备案号:浙ICP备2021007798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 网站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