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中,浙江以其独特的地域优势和创新精神,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运营之路。这条道路不仅涵盖了环境整治、市场机制、多元主体协同、产业融合、人才振兴和数字赋能等多个方面,还通过一系列具体而微的实践,为全国乡村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一、以环境整治为先导,筑牢运营的生态根基
(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
浙江在乡村环境整治方面,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细节和实效。在垃圾治理方面,各地因地制宜,创新举措。例如,嘉兴桐乡的濮院镇推行“垃圾银行”模式,村民将可回收垃圾送到回收点,换取积分,积分可以兑换生活用品。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村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还有效减少了垃圾污染。在污水治理方面,宁波余姚的梁弄镇建设了多个小型污水处理站,采用生物处理技术,将生活污水净化后用于灌溉,既解决了污水问题,又节约了水资源。此外,丽水松阳的古村落通过定期组织村民开展“美丽庭院”评选活动,激发了村民参与村庄清洁的积极性。评选出的“美丽庭院”不仅能得到荣誉证书,还能获得一定的物质奖励,有效提升了村庄的整体风貌。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浙江各地还注重宣传教育,通过举办环保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例如,杭州富阳的东梓关村,通过举办“环保文化节”,邀请环保专家为村民讲解垃圾分类和污水处理的重要性,同时组织村民参观先进的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分类示范点,让村民直观感受到环保措施带来的积极变化。这种宣传教育活动不仅提高了村民的环保意识,还增强了村民参与环境整治的自觉性。
(二)生态修复与保护
在生态修复与保护方面,浙江同样不遗余力。在湖州安吉的天荒坪镇,当地通过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修复了因过度开采而受损的山体。如今,这里植被茂盛,成为生态旅游的热门景点。在杭州富阳的壶源溪流域,通过生态护岸建设和河道清淤,使河流水质明显改善。当地还发展了生态渔业和观光旅游,带动了周边乡村的经济发展。此外,温州泰顺的乌岩岭自然保护区通过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保护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周边的乡村通过发展生态旅游,让村民吃上了“生态饭”。
在生态修复的具体措施上,浙江各地还注重科技手段的应用。例如,丽水庆元的百山祖镇,通过引入生态修复技术,对受损的湿地进行修复。当地利用生态浮岛技术,在湿地中种植水生植物,吸收水中的富营养物质,净化水质。同时,通过生态护坡技术,防止水土流失,保护湿地生态系统。这些科技手段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生态修复的效率,还增强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以市场机制为核心,激活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引入社会资本
浙江在引入社会资本方面,注重政策引导和项目合作。在杭州临安的龙门古镇,当地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古镇的旅游开发。企业负责景区的建设和运营,村民通过土地入股和参与景区服务获得收益。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古镇的旅游品质,还增加了村民的收入。金华义乌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对投资乡村电商产业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和财政补贴。这些政策吸引了大量电商企业入驻乡村,带动了当地农产品的线上销售。
在具体项目合作中,浙江各地还注重合同管理和服务保障。例如,宁波慈溪的达蓬山景区,当地政府与投资企业签订了详细的合同,明确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合同中不仅规定了企业的投资额度和建设标准,还明确了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对村民的帮扶措施,如提供就业岗位、开展技能培训等。这种合同管理方式,不仅保障了项目的顺利实施,还确保了村民的利益。
(二)培育乡村市场主体
在培育乡村市场主体方面,浙江注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建设。在绍兴诸暨的同山镇,当地通过技术培训和资金支持,培育了一批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些主体通过规模化经营和品牌化营销,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例如,同山镇的高粱种植合作社通过统一采购种子、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使高粱种植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在嘉兴海盐的秦山街道,当地形成了“公司 + 合作社 + 农户”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龙头企业负责市场开拓和品牌建设,合作社负责组织生产,农户负责种植养殖。这种模式有效整合了产业链资源,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在具体培育过程中,浙江各地还注重品牌建设和服务提升。例如,温州永嘉的乌牛早茶合作社,通过注册地理标志商标,提升了乌牛早茶的品牌知名度。合作社还定期组织茶农参加茶叶制作培训,提高茶叶品质。通过品牌建设和质量提升,乌牛早茶在市场上获得了更高的价格和更好的口碑。
三、以多元主体协同为支撑,构建共建共享格局
(一)政府引导与支持
浙江在乡村运营中,政府始终发挥着规划引领和财政支持的作用。浙江省政府出台的《浙江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 - 2022年)》,明确了全省乡村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具体任务。各地根据省级规划,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详细的乡村发展规划,确保乡村发展有章可循。在衢州龙游,当地政府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升。例如,投入资金建设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改善农村教育和医疗条件,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质量。
Copyright © 2018 景观网 .All Rights Reserved
www.中国景观网.net 备案号:浙ICP备2021007798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 网站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