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中,浙江以其独特的地域优势和创新精神,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运营之路。这条道路不仅涵盖了环境整治、市场机制、多元主体协同、产业融合、人才振兴和数字赋能等多个方面,还通过一系列具体而微的实践,为全国乡村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一、以环境整治为先导,筑牢运营的生态根基
(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
浙江在乡村环境整治方面,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细节和实效。在垃圾治理方面,各地因地制宜,创新举措。例如,嘉兴桐乡的濮院镇推行“垃圾银行”模式,村民将可回收垃圾送到回收点,换取积分,积分可以兑换生活用品。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村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还有效减少了垃圾污染。在污水治理方面,宁波余姚的梁弄镇建设了多个小型污水处理站,采用生物处理技术,将生活污水净化后用于灌溉,既解决了污水问题,又节约了水资源。此外,丽水松阳的古村落通过定期组织村民开展“美丽庭院”评选活动,激发了村民参与村庄清洁的积极性。评选出的“美丽庭院”不仅能得到荣誉证书,还能获得一定的物质奖励,有效提升了村庄的整体风貌。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浙江各地还注重宣传教育,通过举办环保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例如,杭州富阳的东梓关村,通过举办“环保文化节”,邀请环保专家为村民讲解垃圾分类和污水处理的重要性,同时组织村民参观先进的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分类示范点,让村民直观感受到环保措施带来的积极变化。这种宣传教育活动不仅提高了村民的环保意识,还增强了村民参与环境整治的自觉性。
(二)生态修复与保护
在生态修复与保护方面,浙江同样不遗余力。在湖州安吉的天荒坪镇,当地通过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修复了因过度开采而受损的山体。如今,这里植被茂盛,成为生态旅游的热门景点。在杭州富阳的壶源溪流域,通过生态护岸建设和河道清淤,使河流水质明显改善。当地还发展了生态渔业和观光旅游,带动了周边乡村的经济发展。此外,温州泰顺的乌岩岭自然保护区通过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保护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周边的乡村通过发展生态旅游,让村民吃上了“生态饭”。
在生态修复的具体措施上,浙江各地还注重科技手段的应用。例如,丽水庆元的百山祖镇,通过引入生态修复技术,对受损的湿地进行修复。当地利用生态浮岛技术,在湿地中种植水生植物,吸收水中的富营养物质,净化水质。同时,通过生态护坡技术,防止水土流失,保护湿地生态系统。这些科技手段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生态修复的效率,还增强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以市场机制为核心,激活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引入社会资本
浙江在引入社会资本方面,注重政策引导和项目合作。在杭州临安的龙门古镇,当地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古镇的旅游开发。企业负责景区的建设和运营,村民通过土地入股和参与景区服务获得收益。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古镇的旅游品质,还增加了村民的收入。金华义乌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对投资乡村电商产业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和财政补贴。这些政策吸引了大量电商企业入驻乡村,带动了当地农产品的线上销售。
在具体项目合作中,浙江各地还注重合同管理和服务保障。例如,宁波慈溪的达蓬山景区,当地政府与投资企业签订了详细的合同,明确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合同中不仅规定了企业的投资额度和建设标准,还明确了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对村民的帮扶措施,如提供就业岗位、开展技能培训等。这种合同管理方式,不仅保障了项目的顺利实施,还确保了村民的利益。
(二)培育乡村市场主体
在培育乡村市场主体方面,浙江注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建设。在绍兴诸暨的同山镇,当地通过技术培训和资金支持,培育了一批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些主体通过规模化经营和品牌化营销,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例如,同山镇的高粱种植合作社通过统一采购种子、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使高粱种植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在嘉兴海盐的秦山街道,当地形成了“公司 + 合作社 + 农户”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龙头企业负责市场开拓和品牌建设,合作社负责组织生产,农户负责种植养殖。这种模式有效整合了产业链资源,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在具体培育过程中,浙江各地还注重品牌建设和服务提升。例如,温州永嘉的乌牛早茶合作社,通过注册地理标志商标,提升了乌牛早茶的品牌知名度。合作社还定期组织茶农参加茶叶制作培训,提高茶叶品质。通过品牌建设和质量提升,乌牛早茶在市场上获得了更高的价格和更好的口碑。
三、以多元主体协同为支撑,构建共建共享格局
(一)政府引导与支持
浙江在乡村运营中,政府始终发挥着规划引领和财政支持的作用。浙江省政府出台的《浙江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 - 2022年)》,明确了全省乡村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具体任务。各地根据省级规划,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详细的乡村发展规划,确保乡村发展有章可循。在衢州龙游,当地政府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升。例如,投入资金建设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改善农村教育和医疗条件,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质量。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浙江各地还注重政策落实和服务保障。例如,丽水莲都区的碧湖镇,当地政府成立了乡村振兴服务队,定期深入乡村,帮助村民解决实际问题。服务队不仅协助村民办理各类手续,还提供技术指导和市场信息,确保政府的政策落到实处。
(二)村民积极参与
在村民参与方面,浙江注重民主决策和创业支持。在丽水青田的祯旺村,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和村民议事会,让村民参与到乡村旅游项目的规划和运营中。村民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被充分采纳,使项目更符合村民的利益和意愿。在台州温岭的石塘镇,当地政府为村民提供创业培训和小额贷款支持,鼓励村民发展民宿和渔家乐。许多村民通过创业,实现了增收致富。
在具体参与过程中,浙江各地还注重村民的能力建设和利益保障。例如,宁波象山的石浦镇,当地通过举办民宿经营培训班,提高村民的经营能力。培训班不仅讲解民宿的装修、服务等知识,还邀请成功民宿经营者分享经验。同时,当地政府还建立了村民利益保障机制,确保村民在项目中获得稳定的收益。
(三)社会组织助力
在社会组织助力方面,浙江注重公益基金会和志愿者组织的作用。在宁波宁海的前童古镇,当地成立了乡村发展基金会,募集资金用于乡村文化保护和旅游项目开发。基金会还组织志愿者开展文化活动和环保活动,提升了乡村的社会文明程度。在舟山普陀的东极岛,志愿者组织定期开展海滩清洁活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同时,志愿者还为游客提供导游服务,宣传海洋生态保护知识,提升了游客的环保意识。
在具体助力过程中,浙江各地还注重社会组织的能力建设和项目管理。例如,温州洞头的鹿西乡,当地通过引进专业的社会组织,开展乡村文化保护项目。社会组织不仅带来了先进的保护理念和技术,还通过项目管理,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效果评估。
四、以产业融合为抓手,重塑乡村的经济形态
(一)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
浙江在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方面,注重农产品加工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结合。在湖州长兴的吕山乡,当地利用当地的特色农产品——湖羊,发展湖羊深加工产业。通过与食品企业合作,开发湖羊火锅、湖羊罐头等产品,提升了湖羊的附加值。在嘉兴桐乡的乌村,当地将传统农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打造了集采摘、观光、体验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园。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农事活动,品尝农家美食,享受田园生活。
在具体融合过程中,浙江各地还注重产业链延伸和服务提升。例如,金华浦江的虞宅乡,当地通过发展葡萄深加工产业,开发葡萄汁、葡萄干等产品,延长了葡萄产业链。同时,当地还通过举办葡萄采摘节,吸引游客前来体验葡萄采摘,提升了葡萄的附加值。
(二)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创新
在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创新方面,浙江注重“互联网 + 农业”模式和“农业 + 文化 + 旅游”融合模式的探索。在金华浦江的虞宅乡,当地通过电商平台销售葡萄等特色农产品。同时,利用互联网开展葡萄采摘直播活动,吸引了大量线上订单,拓展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在丽水缙云的河阳古村,当地深入挖掘古村的文化资源,开发了民俗文化节、手工艺品制作体验活动等旅游产品。游客在欣赏古村风貌的同时,还可以参与文化活动,丰富了旅游体验。
在具体创新过程中,浙江各地还注重科技应用在具体创新过程中,浙江各地还注重科技应用与文化传承的结合。例如,绍兴柯桥的安昌古镇,不仅利用互联网平台推广古镇的特色美食和传统手工艺品,还通过虚拟现实(VR)技术,让游客在家中就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古镇的风貌和文化活动。这种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不仅提升了旅游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还为文化传承提供了新的途径。
同时,浙江在产业融合过程中,还特别关注农产品的品牌化和标准化建设。在衢州江山的廿八都古镇,当地通过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同时,通过打造“廿八都”农产品品牌,将当地的特色农产品如香柚、蜂蜜等推向市场,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五、以人才振兴为关键,破解发展的核心瓶颈
(一)吸引人才回流
浙江在吸引人才回流方面,注重政策引导和创业环境的优化。在温州乐清的柳市镇,当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返乡创业优惠政策,包括创业补贴、场地支持等。这些政策吸引了大量外出务工人员和大学生返乡创业,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例如,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小张,利用当地政府提供的创业资金和技术培训,在家乡创办了一家农产品加工厂,不仅解决了当地农产品的销售问题,还带动了周边村民的就业。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浙江各地还注重搭建创业平台和提供一站式服务。例如,台州仙居的白塔镇,当地政府建立了返乡创业孵化基地,为返乡创业者提供办公场地、设备设施等硬件支持。同时,还配备了专业的创业导师,为创业者提供项目策划、市场分析等服务。这种一站式服务,大大降低了创业者的门槛,提高了创业成功率。
(二)人才培育与引进
在人才培育与引进方面,浙江注重本土人才的培育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在衢州江山的清湖街道,当地通过与职业院校合作,开展农业技术、电商营销等培训。许多村民通过培训,掌握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电商运营技巧,成为新型职业农民。例如,村民小李通过参加电商培训,学会了如何在网上销售自家的农产品,不仅拓宽了销售渠道,还提高了收入。
在专业技术人才引进方面,浙江各地还注重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例如,丽水莲都的古堰画乡,当地引进了一批艺术家和旅游规划师,为乡村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专业指导。这些人才通过举办艺术展览、开展旅游规划等活动,提升了乡村的文化旅游品质。同时,当地政府还为引进的人才提供住房补贴、子女教育等优惠政策,确保他们能够安心工作。
六、以数字赋能为引擎,驱动乡村的现代化转型
(一)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浙江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注重网络覆盖和物流配送的优化。在杭州萧山的进化镇,当地通过建设5G基站,实现了乡村网络全覆盖。5G网络的高速率和低延迟,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例如,当地的农产品电商企业通过5G网络,能够更高效地进行直播带货,吸引了大量线上订单。
在物流配送方面,浙江各地还注重智能化物流系统的应用。例如,金华武义的柳城畲族镇,当地通过整合邮政、快递等物流资源,建设了农村电商物流配送中心。配送中心采用智能化物流管理系统,实现了物流信息的实时跟踪和智能调度,提高了物流配送效率,降低了物流成本。同时,当地政府还与物流企业合作,推出了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确保农产品的新鲜度和品质。
(二)数字技术应用与创新
在数字技术应用与创新方面,浙江注重农业物联网和大数据的应用。在嘉兴嘉善的姚庄镇,当地通过安装传感器和摄像头,实现了蔬菜种植的智能化管理。通过物联网技术,农民可以远程监控蔬菜生长环境,实现精准灌溉和施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例如,当地的一位菜农通过手机APP就能实时查看蔬菜的生长情况,及时调整灌溉和施肥计划。
在大数据应用方面,浙江各地还注重市场需求分析和精准营销。例如,宁波江北的慈城镇,当地通过建立乡村大数据平台,收集乡村人口、土地、产业等数据。利用大数据分析市场需求,指导乡村产业发展。例如,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当地游客对特色农产品的需求增加,当地及时调整农产品种植结构,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当地政府还通过大数据平台,为农产品电商企业提供了精准的市场信息,帮助企业制定营销策略。
浙江的乡村运营实践,不仅在环境整治、市场机制、多元主体协同、产业融合、人才振兴和数字赋能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还通过一系列具体而微的举措,为全国乡村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这些路径和措施,不仅提升了乡村的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还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未来,浙江将继续探索创新,推动乡村运营向更高水平迈进,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更多力量。
Copyright © 2018 景观网 .All Rights Reserved
www.中国景观网.net 备案号:浙ICP备2021007798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 网站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