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新土特产富”的打造成为了一条充满潜力的发展路径。从农产品到农商品,再到品牌IP的进阶,不仅是一次产业升级的探索,更是一场文化与经济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这一过程涉及多个环节,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以及农户的协同合作,才能实现从田间地头到消费者餐桌的完美蜕变。
一、从农产品到农商品的转变:品质与创新的双重奏
(一)提升产品品质:标准化与生态化的双轨并行
1. 建立标准化体系
农产品的品质是其走向市场的基础,而标准化生产则是确保品质的关键。从种子的选择到种植过程的管理,再到收获后的检测,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把控。例如,对于有机蔬菜的种植,不仅要选用经过认证的有机种子,还要严格遵循有机农业的种植规范,禁止使用化学农药和化肥,确保蔬菜的纯天然和无污染。在种植过程中,制定详细的生产标准,包括土壤肥力指标、灌溉水质标准以及农药使用规范。例如,欧盟的有机农业标准对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灌溉水的微生物指标等都有详细规定,我国可以借鉴这些经验,制定适合本土的高标准。
2. 建立质量检测机制
在农产品收获前,进行抽样检测是确保产品安全的重要环节。对于水果,检测农药残留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对于粮食,检测重金属含量、霉菌毒素等指标。可以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提高检测结果的公信力。例如,一些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已经配备了专业的检测实验室,对入场销售的农产品进行快速检测,不合格产品禁止销售。通过这些措施,不仅能够保障消费者的健康,还能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 优化种植/养殖环境
改良土壤:土壤是农产品生长的基础,其质量直接影响产品的品质。在酸性土壤地区,通过施用适量的石灰调节土壤酸碱度;在盐碱地,采用种植耐盐作物和洗盐等技术改善土壤条件。例如,我国新疆的一些地区通过种植耐盐碱的棉花品种,配合滴灌技术,有效降低了土壤盐碱化程度,提高了棉花产量和质量。
生态养殖:在养殖方面,推广生态养殖模式,不仅能够减少环境污染,还能提升产品的品质。例如,在水产养殖中,通过种植水生植物和投放滤食性鱼类净化水质;在畜禽养殖中,采用散养模式,让动物在自然环境中活动,减少疾病发生,提高肉质品质。这种生态养殖模式不仅符合现代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需求,还能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二)精深加工与创新:技术与需求的精准对接
1. 发展精深加工技术
食品保鲜技术:对于生鲜农产品,保鲜技术是延长其保质期的关键。采用先进的保鲜技术,如低温冷链运输和真空包装技术,确保生鲜肉类和水果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的新鲜度。例如,一些生鲜电商平台在水果产地设立采购点,直接从果园采摘水果,通过冷链运输快速配送到消费者手中,减少中间环节,保证水果的新鲜度。
深加工工艺创新:开发新的加工工艺,提升产品附加值。例如,将普通的谷物加工成谷物棒,添加坚果、蜂蜜等成分,制成营养丰富的休闲食品。对于中药材,通过提取有效成分,制成保健品或药膳。例如,从人参中提取人参皂苷,制成人参口服液等产品,不仅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还满足了消费者对健康产品的需求。
2. 产品创新与多样化
满足个性化需求: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农产品加工企业需要不断创新,开发个性化产品。例如,针对健身人群推出低糖、高蛋白的农产品加工品,如坚果蛋白棒;针对儿童开发趣味形状的水果干和蔬菜饼干。还可以根据季节推出季节限定产品,如春季的樱花味水果干、冬季的姜茶等,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跨界融合创新:将农产品与其他产业融合创新,不仅可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还能开拓新的市场。例如,与化妆品行业合作,开发以天然植物提取物为原料的护肤品;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推出带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农产品包装。这种跨界融合不仅为农产品带来了新的生命力,也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完善供应链:自建与优化的协同推进
1. 自建供应链体系
产地直采:企业或平台直接与农产品产地的农户或合作社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采购关系。例如,一些生鲜电商平台在水果产地设立采购点,直接从果园采摘水果,减少中间环节,保证水果的新鲜度。同时,通过产地直采,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采购数量和品种,提高供应链的灵活性。
冷链物流建设:对于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是确保产品品质的关键。配备冷藏车、冷库等设施,确保农产品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例如,一些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在产地和销售地都建有冷库,通过冷链运输将产品快速配送到各地市场,保证产品质量。
2. 优化供应链管理
信息化管理:利用信息化技术优化供应链管理,可以提高运营效率和透明度。建立农产品追溯系统,消费者可以通过扫描产品二维码查询产品的产地、种植过程、加工环节等信息。同时,通过供应链管理系统实时监控库存和物流状态,提高运营效率。例如,一些农产品加工企业采用ERP系统,实现了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的全流程信息化管理。
成本控制与效率提升:通过供应链集采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优化物流配送路线,减少运输时间和成本。例如,多个农产品加工企业联合采购农产品原料,提高议价能力,降低采购价格。同时,采用共享物流模式,整合多家企业的物流需求,提高车辆利用率,降低物流成本。
二、从农商品到品牌IP的进阶:文化与营销的深度融合
(一)打造品牌故事:情感与文化的双重共鸣
1. 挖掘产品背后的故事
产地故事:产地的独特环境和文化是品牌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云南的普洱茶品牌可以讲述其生长在海拔较高山区的独特自然环境,云雾缭绕,土壤富含有机质,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普洱茶独特的口感。同时,介绍当地少数民族的茶文化和茶马古道的历史,增加品牌的文化底蕴。
农人故事:强调农人的辛勤付出和匠心精神,可以让消费者感受到农产品背后的人情味。例如,介绍一位老果农几十年如一日精心培育苹果的故事,他如何在果园里精心修剪果树、采用传统有机种植方法,让消费者感受到农产品的品质和价值。通过拍摄纪录片、制作短视频等方式,生动地展现这些故事。
2. 故事传播与情感营销
多渠道传播:利用多种渠道传播品牌故事,可以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品牌官网、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发布故事内容,通过生动的图文和视频吸引用户关注。例如,通过抖音短视频展示农产品的种植过程和农人的生活点滴,吸引大量粉丝关注。
情感共鸣营销:通过故事引发消费者的情感共鸣,可以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感和忠诚度。例如,对于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强调其对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贡献,激发消费者的爱国情怀和对农民的关爱之情。或者,通过讲述农产品的健康价值,引发消费者对健康生活的向往,从而促进产品销售。
(二)构建品牌矩阵:区域与企业的协同发力
1. 区域公用品牌建设
品牌定位与设计:明确区域公用品牌的定位,突出区域特色。例如,宁夏的枸杞品牌定位为“中国枸杞之乡”,强调其枸杞品质优良、药用价值高。在品牌设计上,采用具有地方特色的元素,如宁夏枸杞品牌标识中融入了贺兰山的轮廓和枸杞果实的形象,使品牌具有较高的辨识度。
品牌推广与管理:政府主导区域公用品牌的推广和管理,通过举办农产品展销会、品牌推介会等活动提升品牌知名度。例如,每年举办宁夏枸杞产业博览会,邀请国内外客商参展,展示枸杞产品和相关产业成果。同时,建立品牌准入和退出机制,确保使用区域公用品牌的企业或产品符合质量标准。
2. 企业子品牌培育
差异化竞争策略:鼓励企业子品牌根据自身优势和市场需求,制定差异化竞争策略。例如,在同一区域的茶叶品牌中,有的企业主打高端礼品茶,注重包装和品牌文化;有的企业则主打性价比高的日常饮用茶,通过优化生产流程降低成本。通过差异化竞争,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品牌合作与协同:促进企业子品牌之间的合作与协同,可以实现品牌资源共享,提升整体品牌影响力。例如,多个企业子品牌可以联合推出品牌活动,共同推广区域公用品牌。在产品包装上,同时标注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子品牌,实现品牌协同效应。
(三)借力新媒体与社交平台:内容与互动的双重驱动
1. 新媒体营销策略
内容创作与传播:制作高质量的内容,包括图文、视频等形式,是吸引用户关注和分享的关键。例如,制作精美的农产品种植过程图集、农产品加工工艺视频等,发布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内容要注重真实性和趣味性,吸引用户关注和分享。可以邀请网红、美食博主等进行产品试用和评测,扩大品牌影响力。
互动营销:通过新媒体平台与消费者进行互动,可以增强用户参与感和品牌忠诚度。例如,在微博上开展话题讨论,让消费者分享他们对农产品的使用体验和烹饪方法;在抖音上举办农产品烹饪比赛,鼓励用户上传视频,增加用户参与度和品牌曝光度。
2. 社交平台合作与推广
KOL合作:与知名KOL(关键意见领袖)合作,借助其影响力推广品牌。例如,邀请美食领域的KOL品尝农产品加工品,并在其社交媒体账号上分享使用感受和推荐理由。KOL的粉丝群体往往具有较高的忠诚度和购买意愿,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快速提升品牌知名度和产品销量。
社交电商整合:利用社交电商平台进行产品销售,可以实现品牌推广和销售的无缝对接。例如,通过微信小程序、抖音小店等平台,将品牌故事、产品介绍和购买链接整合在一起,方便消费者直接下单购买。同时,利用社交电商平台的社交分享功能,鼓励消费者分享购买链接,实现口碑营销。
(四)挖掘文化符号:创意与体验的双重赋能
1. 文化元素挖掘与应用
地方文化符号提炼: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符号,将其融入农产品品牌建设,可以提升品牌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例如,四川的火锅底料品牌可以将川剧变脸、大熊猫等文化符号融入包装设计和品牌宣传中。对于一些具有历史底蕴的农产品,可以挖掘其与古代诗词、传说故事的关联。如西湖龙井茶,可以引用苏轼等文人墨客对龙井茶的赞美诗句,提升品牌的文化底蕴。
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开发与农产品相关的文化创意产品,不仅可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还能提升品牌的吸引力。例如,以农产品为主题设计纪念品、手工艺品等。如在苹果产地,开发苹果形状的陶瓷工艺品、苹果主题的手机壳等产品,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和文化吸引力。
2. 文化活动与品牌推广
举办文化活动:通过举办文化活动提升品牌影响力。例如,举办农产品文化节,展示农产品的种植、加工过程,同时举办文艺表演、民俗活动等。如山东寿光每年举办蔬菜文化节,展示蔬菜种植技术和蔬菜文化,吸引大量游客和采购商,提升了寿光蔬菜的品牌知名度。
文化体验与旅游结合:将农产品品牌推广与文化旅游相结合,开发农产品产地旅游线路,游客可以在参观农产品种植基地、加工车间的同时,体验当地的民俗文化。这种体验式旅游不仅增加了游客对农产品品牌的认知度,还带动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例如,在葡萄产地,游客可以参观葡萄园,参与葡萄采摘活动,品尝葡萄酒,同时了解当地的葡萄文化和酿酒历史。
(五)拓展销售渠道:线上与线下的协同拓展
1. 线上渠道拓展
电商平台入驻:积极入驻主流电商平台,如淘宝、京东、拼多多等,根据不同平台的用户特点和运营规则,优化店铺页面设计和产品详情页内容。例如,在淘宝平台,可以通过淘宝直播进行产品推广,与消费者实时互动;在拼多多平台,利用其拼团模式,吸引消费者购买农产品。
社交电商平台运营:利用社交电商平台的优势,开展社交电商营销。例如,在微信小程序上开设品牌店铺,通过微信朋友圈、微信群等社交渠道进行产品推广。利用社交电商平台的社交裂变功能,如邀请好友购买可获得优惠券等方式,扩大品牌传播范围。
2. 线下渠道拓展
商超与专卖店合作:与大型商超、连锁便利店合作,将产品摆上货架,可以提高产品的曝光率和销售量。同时,开设品牌专卖店或体验店,为消费者提供产品体验和购买服务。例如,一些高端农产品品牌在城市核心商圈开设专卖店,展示产品的同时,提供试吃、烹饪指导等服务,提升品牌形象。
展会与活动推广:参加国内外农产品展销会、食品博览会等活动,展示产品和品牌。通过与采购商、经销商的面对面交流,拓展销售渠道。例如,每年的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吸引了大量国内外企业参展,农产品品牌可以通过展示产品特色、品牌优势,与国内外采购商建立合作关系,将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六)强化政企研协同:政策与技术的双重支持
1. 政府支持与引导
政策扶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农产品品牌建设,是推动“新土特产富”发展的重要保障。例如,给予品牌建设专项资金支持,用于品牌宣传推广、品牌设计等。对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税收优惠,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质量。
品牌保护与监管:加强农产品品牌的知识产权保护,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是维护品牌声誉的关键。建立健全品牌监管机制,对使用区域公用品牌的企业或产品进行严格审核和监督,确保品牌声誉。例如,通过定期检查和抽检,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对违规企业进行严厉处罚。
2. 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
技术研发与创新: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和创新,是提升产品附加值的关键。例如,科研机构为企业提供农产品保鲜、加工工艺改进等技术支持,帮助企业提升产品品质和附加值。企业为科研机构提供实践基地和资金支持,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人才培养与引进:通过政企研合作,培养和引进农产品品牌建设所需的人才,是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保障。例如,政府与高校合作,开设农产品品牌管理、市场营销等相关专业课程,为企业输送专业人才。企业也可以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人才培训项目,提升员工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新土特产富”的打造是一场全方位的产业升级和文化创新实践。从农产品到农商品,再到品牌IP的进阶,需要在品质提升、精深加工、供应链完善、品牌故事挖掘、文化符号运用、销售渠道拓展以及政企研协同等多个方面协同发力。通过这些努力,不仅可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还能推动农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的目标。这是一条充满希望和挑战的道路,需要我们共同探索和实践,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Copyright © 2018 景观网 .All Rights Reserved
www.中国景观网.net 备案号:浙ICP备2021007798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 网站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