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五五”规划的宏大蓝图下,广东省正以创新的思路和扎实的举措,积极推进《“文艺赋美乡村”工作方案》落地实施,为和美乡村建设注入强大的文艺力量,让乡村在文化滋养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一幅乡村文化繁荣发展的画卷正在南粤大地徐徐展开。
一、强化政策支持与资源整合,筑牢文艺赋美乡村的根基
(一)政策解读与部署
为确保《“文艺赋美乡村”工作方案》顺利推进,广东省成立了省级“文艺赋美乡村”工作领导小组,由宣传、农业农村、文化和旅游等部门联合组成。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工作推进中的重大问题,为全省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领导小组的成立不仅是对工作方案的高度重视,更是对乡村文化建设的全面统筹和协调,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在此基础上,各地市也纷纷响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例如,广州市重点围绕乡村艺术展览、文创产品开发等方面制定方案,计划在未来五年内打造多个乡村艺术展览馆,定期举办乡村文创产品设计大赛,推动乡村艺术与现代设计的深度融合。广州市的文化部门组织专家团队深入乡村调研,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如从化区的荔枝文化、增城区的稻田文化等,将其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创产品,提升乡村文化产品的附加值。
梅州市则结合客家文化特色,制定以客家山歌、传统建筑保护等为重点的实施方案。通过举办客家山歌文化节、客家传统建筑修复工程等项目,传承和弘扬客家文化。梅州市文化部门组织客家山歌传承人和文艺工作者深入乡村,收集整理客家山歌的歌词和曲调,编纂成册,为客家山歌的传承提供资料支持。同时,还邀请建筑专家对客家传统建筑进行评估和修复,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二)资源保障与投入
在资源保障与投入方面,广东省省级财政设立了“文艺赋美乡村”专项扶持资金,每年投入一定数额的资金,用于支持乡村文艺创作、文化设施建设、人才培养等项目。各地市、县(区)也相应设立配套资金,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体系。例如,专项扶持资金可用于资助乡村题材的影视制作,如扶持拍摄反映粤北山区乡村脱贫攻坚故事的电影《山乡巨变》,为影片的拍摄提供场地租赁、设备购置等方面的资金支持;也可用于扶持乡村文化合作社的发展,帮助合作社购置文化活动设备、开展文艺培训等。
同时,广东省还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文艺赋美乡村”项目建设。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乡村文化旅游、乡村艺术创意产业等领域。例如,在江门市的古劳水乡,通过引入社会资本,打造了一个集水乡文化体验、乡村艺术创作、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项目。投资者参与开发乡村特色民宿项目,将民宿打造成具有文艺特色的乡村文化体验空间,游客在这里可以欣赏到当地的水乡风情绘画、体验传统水乡手工艺制作等,同时为投资者提供合理的回报机制,如税收优惠、土地使用权优惠等政策支持,激发了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二、丰富文艺创作与文化供给,点亮乡村文化生活
(一)创作优质文艺作品
文艺创作是“文艺赋美乡村”的核心内容之一。广东省定期组织全省范围内的文艺创作采风活动,邀请作家、画家、音乐家、戏剧家等深入乡村,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入了解乡村生活,积累创作素材。每年组织 3 - 5 次采风活动,每次持续 1 - 2 周,覆盖不同类型的乡村地区,如山区乡村、沿海乡村、平原乡村等。通过这些采风活动,文艺工作者们能够亲身感受乡村的风土人情,创作出一批反映乡村真实生活、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文艺作品。
同时,广东省实施“乡村文艺创作扶持计划”,设立专项创作基金,对优秀乡村题材文艺作品给予资金扶持和奖励。每年评选出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如 10 部优秀乡村题材小说、5 部优秀乡村题材影视作品、10 幅优秀乡村题材美术作品等,并在省级文化场馆举办作品展览、展映活动。例如,2023 年评选出的小说《稻花香里说丰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粤东平原乡村的农耕生活和农民的精神世界,展现了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变迁与坚守;影视作品《海边的渔村》则通过生动的画面和感人的故事,讲述了沿海渔村渔民的生产生活和对海洋文化的传承。这些优秀作品的展示不仅提升了乡村文艺创作的影响力,也为农民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二)开展文化惠民活动
文化惠民活动是丰富乡村文化供给的重要途径。每年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期间,广东省集中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组织文艺演出团队深入乡村,为农民群众送上精彩的文艺演出。演出内容包括歌舞、戏曲、魔术、杂技等多种形式,结合乡村文化特色,融入乡村生活元素,让农民群众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例如,在湛江市的徐闻县,文艺演出团队在春节期间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具有岭南特色的歌舞表演《春满岭南》,节目以岭南地区的花卉、水果等元素为创作灵感,展现了岭南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赢得了农民群众的阵阵掌声。
同时,广东省每年组织不少于 100 场的“三下乡”活动,整合文化、科技、卫生等多部门资源,为乡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在文化方面,除了文艺演出外,还开展文化讲座、图书捐赠等活动;在科技方面,提供农业技术培训、科技咨询服务;在卫生方面,开展义诊活动、健康知识宣传等。利用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平台,每年放映不少于 10000 场乡村题材电影,丰富农民群众的夜间文化生活。例如,在韶关市的南雄县,电影放映队为当地农民放映了反映红军长征过南雄的电影《血战乌迳》,让农民群众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增强了他们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搭建平台与培育文化人才,激发乡村文化内生动力
(一)搭建乡村文化平台
乡村文化平台是乡村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广东省在全省范围内推动乡村文化广场、乡村文化礼堂等文化设施建设。每个行政村至少建设一个面积不少于 1000 平方米的文化广场,配备舞台、音响设备、健身器材等设施;在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乡村文化礼堂,集文化展示、文艺演出、教育培训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例如,佛山市南海区的乡村文化礼堂建设经验可进行推广,其通过整合乡村祠堂、闲置校舍等资源,打造了一批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乡村文化礼堂。这些文化礼堂不仅成为乡村文化活动的中心,也成为传承乡村文化、凝聚乡村精神的重要场所。
同时,广东省利用互联网平台搭建乡村文化线上展示平台,如“广东乡村文化云”网站和手机应用程序。网站和应用程序设置乡村文艺作品展示、乡村文化活动预告、乡村文化人才交流等多个板块,方便农民群众和文艺工作者进行交流互动。例如,乡村文艺爱好者可以在平台上发布自己创作的乡村题材诗歌、摄影作品等,其他用户可以进行评论、点赞和分享;乡村文化活动组织者可以在平台上发布活动信息,吸引更多的农民群众参与。此外,还鼓励乡村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开展乡村文化宣传活动,提升乡村文化知名度。例如,清远市的连南瑶族自治县通过抖音平台发布了一系列瑶族文化艺术表演视频,展示了瑶族的歌舞、服饰、民俗等文化特色,吸引了大量网友的关注和点赞,有效提升了连南瑶族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培育壮大乡村文化人才队伍
乡村文化人才是乡村文化建设的关键力量。广东省每年开展不少于 50 期的乡村文化人才培训班,邀请文化艺术领域的专家、非遗传承人等担任授课教师,培训内容包括文艺创作、文化活动组织、非遗技艺传承等多个方面。培训对象包括乡村文艺爱好者、乡村文化合作社成员、乡村学校教师等,通过培训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乡村文化骨干。例如,在潮州市举办的潮州木雕技艺培训班,邀请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亲自授课,吸引了来自周边乡村的 50 多名木雕爱好者参加培训。通过系统的培训,学员们掌握了潮州木雕的基本技艺和创作方法,为传承和发展潮州木雕艺术奠定了基础。
同时,广东省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乡村文化能人”评选活动,每年评选出 100 名左右在乡村文化建设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如乡村文艺团队负责人、非遗传承人、乡村文化活动组织者等。对评选出的“乡村文化能人”给予荣誉证书和一定的物质奖励,并将其纳入“文艺赋美乡村”人才库,优先推荐参加各类文化艺术活动和培训项目。例如,2024 年评选出的乡村文化能人之一——河源市紫金县的民间歌手张明,他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客家山歌的传承和创新,组织了多次客家山歌演唱活动,并创作了一批反映乡村生活的新客家山歌。通过评选活动,张明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也为其他乡村文化人才树立了榜样。
四、推动产业融合与文化传承,实现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
(一)赋能乡村产业发展
乡村文化艺术与乡村产业的融合是实现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广东省组织开展“乡村艺术赋能产业发展”研讨会,邀请文化艺术专家、乡村产业从业者、市场营销专家等共同探讨如何将文化艺术元素融入乡村产业。例如,在珠海市的斗门区,通过研讨会的形式,探讨如何将当地的莲藕种植产业与乡村艺术相结合,提出了开发莲藕主题的艺术产品、举办莲藕文化节等创意项目。每年在全省范围内评选出 10 个左右“乡村艺术赋能产业示范项目”,如某乡村的农产品文创包装项目、某乡村的乡村文化主题民宿项目等,给予资金扶持和政策支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例如,中山市的三乡镇通过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产品文创包装项目,将传统的农产品如三乡濑粉、三乡荔枝等进行艺术化包装设计,融入岭南水乡文化元素,提升了农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受到了市场的欢迎。
同时,广东省推动乡村文化艺术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打造一批乡村文化旅游线路和景点。例如,以广州市从化区的乡村为例,开发“从化乡村艺术之旅”线路,游客可以在沿途欣赏乡村壁画、参观乡村艺术工作室、体验乡村民俗文化活动等。在从化区的莲麻小镇,游客可以欣赏到以当地酒文化为主题的乡村壁画,还可以参观乡村酿酒作坊,了解传统的酿酒工艺;在西塘童话小镇,游客可以参观乡村艺术工作室,与当地的手工艺人互动,体验陶艺、木艺等传统手工艺制作。此外,广东省还支持乡村发展乡村艺术创意产业,如乡村手工艺品制作、乡村艺术培训等,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例如,在汕头市的澄海区,当地农民通过发展乡村手工艺品制作产业,制作具有潮汕文化特色的陶瓷工艺品、剪纸工艺品等,通过线上线下销售平台,将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增加了农民收入。
(二)传承乡村优秀文化
乡村优秀文化的传承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广东省开展全省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建立完善的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对列入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制定保护规划,落实保护措施。例如,对具有代表性的乡村传统技艺,如潮州木雕、佛山剪纸等,设立传承基地,为传承人提供创作场地和资金支持,鼓励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培养新一代传承人。在潮州木雕传承基地,传承人定期举办木雕技艺培训班,向学员传授木雕技艺,同时开展木雕作品展览活动,展示传承人的作品和学员的学习成果,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潮州木雕艺术。
在乡村学校开展乡村优秀文化传承教育活动,将乡村民俗文化、传统技艺等内容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例如,编写乡村文化校本教材,开设乡村民俗文化课程、传统技艺兴趣班等,让乡村文化在青少年中得以传承。同时,利用乡村文化礼堂等场所,定期举办乡村文化讲座、非遗展示活动,增强农民群众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例如,在肇庆市的广宁县,当地在乡村文化礼堂举办竹编技艺展示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竹编技艺,吸引了众多村民前来观看和学习,让竹编这一传统技艺在乡村得以传承和发展。
五、加强宣传推广与示范引领,营造乡村文化繁荣发展的良好氛围
(一)宣传推广成效
宣传推广是提升“文艺赋美乡村”工作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广东省制定“文艺赋美乡村”宣传推广计划,与省级电视台、报纸、网站等主流媒体合作,开设“文艺赋美乡村”专题栏目,定期报道乡村文艺创作成果、文化活动开展情况、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动态等。例如,广东卫视开设的“乡村文艺风”专题节目,每周播出一期,时长 30 分钟,通过采访乡村文艺创作者、拍摄乡村文化活动现场等方式,展示乡村文艺魅力。节目播出后,受到了观众的广泛关注和好评,许多观众表示通过节目了解到了广东乡村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激发了他们对乡村文化的兴趣和关注。
同时,广东省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宣传推广活动,如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发起“广东乡村文艺风采”话题挑战赛,鼓励农民群众和文艺工作者上传乡村文艺作品视频,通过点赞、评论、转发等方式进行互动。对于优秀作品给予流量扶持和奖励,提高乡村文艺在网络上的曝光度。例如,一位来自梅州的农民歌手上传的客家山歌视频在抖音平台上获得了超过百万的点赞量,视频中他用质朴的歌声演唱了自己创作的客家山歌,展现了客家乡村的风土人情,吸引了大量网友的关注和评论,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客家山歌这一独特的乡村文化形式。此外,广东省还与知名互联网商业平台合作,开展乡村文艺产品线上销售活动,如在淘宝、京东等平台开设“广东乡村文艺特产馆”,销售乡村手工艺品、特色农产品等,推动乡村文艺产业发展。通过这些宣传推广活动,广东省的乡村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关注,为乡村文化繁荣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总结推广经验
示范引领是推动“文艺赋美乡村”工作全面开展的重要方式。广东省每年组织召开“文艺赋美乡村”工作现场会,选取工作成效显著的乡村作为现场会地点,邀请各地市、县(区)相关负责人参加。现场会通过实地参观、经验交流、专家点评等方式,总结推广各地好的经验做法。例如,在惠州市的博罗县举办的现场会上,与会人员参观了当地的乡村文化广场、乡村文化礼堂等文化设施,观看了乡村文艺演出团队的表演,了解了博罗县在乡村文艺创作、文化活动组织、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通过现场会的形式,各地市、县(区)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推动“文艺赋美乡村”工作深入开展。
同时,广东省编写《广东“文艺赋美乡村”典型案例集》,每年收集整理 20 - 30 个典型案例,涵盖乡村文艺创作、文化活动组织、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传承保护等多个方面。案例集详细记录每个案例的背景、做法、成效和经验启示等内容,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推广,为全省各地开展“文艺赋美乡村”工作提供参考借鉴。例如,案例集中的《乡村文化合作社的创新实践——以江门市开平市为例》一文,详细介绍了开平市乡村文化合作社在整合乡村文化资源、组织文化活动、发展文化产业等方面的创新做法和取得的成效,为其他地区乡村文化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此外,广东省定期开展“文艺赋美乡村”成果展示活动,如举办乡村文艺作品展览、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成果展等,展示工作成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例如,在广东省博物馆举办的乡村文艺作品展览上,展出了来自全省各地的乡村题材绘画、书法、摄影作品等,这些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广东乡村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和文化魅力,吸引了大量观众前来参观,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文艺赋美乡村”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
在“十五五”规划的推动下,广东省通过强化政策支持与资源整合、丰富文艺创作与文化供给、搭建平台与培育文化人才、推动产业融合与文化传承、加强宣传推广与示范引领等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积极推动《“文艺赋美乡村”工作方案》落地实施,助力和美乡村建设。这一过程中,广东省不仅为乡村文化繁荣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也为农民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让乡村在文化滋养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一幅乡村文化繁荣发展的画卷正在南粤大地徐徐展开。未来,广东省将继续坚持文化赋能乡村的理念,不断探索创新,持续推进“文艺赋美乡村”工作,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更多文化力量,让乡村成为人们向往的美丽家园。
Copyright © 2018 景观网 .All Rights Reserved
www.中国景观网.net 备案号:浙ICP备2021007798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 网站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