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中,土特产的产业化发展宛如一颗璀璨明珠,承载着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美好愿景。将土特产打造成富民产业,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文化传承与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产业链延伸、数字供应链建设、品牌营销创新、科技赋能、组织模式创新、政策支持与人才保障等诸多方面,每一环节都至关重要,相互交织、相互促进,共同勾勒出土特产产业化的壮丽画卷。
一、产业链延伸:深挖价值,拓展边界
(一)纵向深加工延伸
在食品类土特产领域,从初级加工到精深加工的转变是提升附加值的关键一步。以水果为例,建立标准化的清洗、分拣和包装车间,采用食品级清洗剂和先进设备,确保水果表面的农药残留和杂质被彻底清除。分拣时,根据水果的大小、成熟度、外观等指标进行分级,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经过精细包装的苹果,每箱售价可比普通包装高出20% - 30%。而在精深加工方面,肉类土特产的低温肉制品加工利用先进的低温杀菌技术,在保证肉制品口感和营养的同时,延长保质期。
例如,将传统腊肉加工成低温腊肉火腿,售价可比普通腊肉高出50%左右。同时,开发肉制品的预制菜系列,如将地方特色的酱牛肉加工成预制菜,方便消费者食用,拓宽了销售渠道。
手工艺类土特产的纵向深加工同样潜力巨大。以陶瓷土特产为例,对传统陶瓷制作工艺进行数字化改造,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陶瓷模具,提高模具的精度和生产效率。在陶瓷绘画环节,引入数字化绘画软件,让设计师可以更精准地设计图案,然后通过喷墨打印技术将图案转移到陶瓷坯体上,大大提高了陶瓷工艺品的质量和生产速度。
经过这种升级后的陶瓷工艺品,价格可以比传统手工制作的陶瓷工艺品高出30% - 50%。此外,将木雕土特产与家具设计相结合,开发木雕装饰的家具,如木雕屏风、木雕床头柜等,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兼具艺术价值,价格可以比普通屏风高出2 - 3倍。
(二)横向跨界融合
与文旅产业的结合为土特产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体验工坊的打造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方式。以茶叶土特产为例,建设茶叶体验工坊,设置茶叶采摘体验区、制作体验区和品茶区,游客可以亲自参与茶叶的整个生产过程,从采摘到品尝,感受茶叶的魅力。每次体验收费可以根据不同项目设置在50 - 200元之间,同时带动茶叶产品的销售量增加30% - 50%。
特产地图的开发则为游客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旅游体验。以一个拥有多种土特产的山区为例,开发“特产地图”打卡路线,游客可以沿着地图依次参观蜂蜜养殖基地、山核桃采摘园和竹编工坊。这种打卡路线可以带动沿途餐饮、住宿等周边消费增长3 - 6倍,同时提高土特产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植入文化IP是提升土特产文化内涵的有效手段。以剪纸非遗技艺为例,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将剪纸技艺与当地的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相结合,开发具有故事性的剪纸产品。例如,制作以当地春节习俗为主题的剪纸系列,包括门神、窗花、生肖等图案,并配上详细的民俗故事说明。
通过这种故事化包装,剪纸产品的售价可以比普通剪纸产品高出20% - 30%,更容易吸引游客和文化爱好者购买。此外,与文创企业合作,开发以文化IP为主题的土特产包装,如将地方戏曲人物形象印在茶叶包装上,或者以传说故事为蓝本制作土特产礼盒,提升土特产的文化内涵和品牌价值。
二、数字供应链建设:智慧赋能,高效流通
(一)智慧种养
物联网监测系统在智慧种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蔬菜种植基地,安装土壤湿度、温度、养分传感器和气象监测设备,实时采集土壤和气象数据,并通过物联网技术传输到控制中心。农民可以根据这些数据精准灌溉、施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
例如,根据土壤湿度传感器的数据,当土壤湿度低于设定值时,自动启动灌溉系统,精准控制灌溉水量,相比传统灌溉方式,可节水30% - 50%。同时,通过气象监测设备提前预警恶劣天气,减少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在畜禽养殖场,利用智能养殖设备,如自动喂料系统、环境监测系统和疫病预警系统,提高畜禽的成活率和养殖效益。
精准农业技术的推广也是智慧种养的重要内容。利用卫星定位系统(GPS)和无人机技术进行精准农业作业,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通过GPS定位系统规划农田的种植区域和作业路线,实现精准播种、施肥和除草。无人机可以用于农田的植保作业,相比传统的人工植保方式,无人机植保效率更高,能够更均匀地喷洒药剂,减少农药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例如,一台无人机一天可以完成100 - 200亩农田的植保作业,而人工每天只能完成10 - 20亩。
(二)冷链云仓
县域共享仓储的建设是冷链云仓的核心。配备先进的冷藏、冷冻设备和仓储管理系统,根据不同的土特产保鲜要求,设置不同的温度区域。同时,安装智能仓储管理系统,实现货物的自动入库、出库和库存管理。通过整合当地的冷链物流资源,与快递企业、物流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实现冷链物流的统一调度和配送,降低物流成本40%左右。冷链配送的优化也至关重要。
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冷链配送路线进行优化,减少配送时间,降低能源消耗,提高配送效率。同时,研发和应用新型冷链包装材料,如保温性能更好的泡沫箱、相变材料包装等,确保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的品质不受影响。
(三)溯源系统
区块链技术在溯源系统中的应用为土特产的质量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通过物联网设备采集土特产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关键数据,并将这些数据通过区块链技术进行加密存储和上链,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不可篡改。消费者可以通过扫描产品二维码,查看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信息,增加对产品的信任度。溯源信息的可视化展示和消费者互动功能也非常重要。
开发可视化溯源平台,将溯源信息以直观的方式展示给消费者,如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土特产的生产过程。同时,设置消费者互动功能,如消费者可以对产品的质量、口感等进行评价和反馈,企业可以根据消费者的反馈及时调整生产和销售策略,增强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
三、品牌建设与营销创新:塑造形象,拓展市场
(一)打造区域公用品牌
品牌整合与命名是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第一步。对区域内具有相似特点的土特产进行资源整合,统一命名,集中资源进行品牌推广。在命名时,充分考虑地域文化、产品特色等因素,使品牌名称简洁易记、富有文化底蕴和吸引力。品牌故事与文化挖掘是提升品牌价值的关键。深入挖掘土特产产地的历史文化故事,将土特产与当地的民俗文化、传统节日相结合,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土特产礼盒。
例如,某地的粽子土特产结合当地的端午节文化,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粽子礼盒,在礼盒包装上印制端午节的民俗故事、龙舟图案等,不仅增加了产品的文化内涵,还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
(二)新媒体营销
短视频与直播带货成为新媒体营销的热门方式。制作高质量的短视频内容,展示土特产的生产过程、特色和文化内涵。同时,策划直播带货活动,邀请当地的农民、手工艺人或者网红主播进行直播。在直播中,主播可以现场展示土特产的制作过程、品尝产品,与观众进行互动,解答观众的疑问。
社交媒体与电商的融合也为土特产的销售提供了新的渠道。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品牌推广和产品宣传,通过微博抽奖活动、微信公众号深度文章等形式吸引粉丝关注。同时,与主流电商平台合作,开设官方旗舰店,进行产品展示、促销活动策划和客户服务。通过社交媒体与电商的融合,拓宽销售渠道,提高销售额。
四、科技赋能:创新驱动,提升竞争力
(一)提升生产技术
SC认证的推广是提升生产技术的重要手段。组织专业技术人员,为土特产生产企业提供SC认证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帮助企业了解SC认证的标准和要求。同时,政府出台SC认证补贴政策,对通过SC认证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鼓励企业积极申请SC认证,提高产品质量。冷链覆盖率的提高也是提升生产技术的关键。政府对土特产生产、加工和销售企业购置冷链设备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鼓励企业加大冷链设备投入。同时,支持冷链技术研发机构和企业开展冷链技术研发,提高冷链覆盖率,确保土特产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的品质不受影响。
(二)创新产品开发
生物育种技术的应用为土特产的创新产品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利用生物育种技术,培育适合当地种植的高产、优质、抗病虫害的农作物新品种,突破传统种植的地域限制。同时,建立种质资源库,保护当地的特色种质资源,挖掘其潜在的经济价值。数字技术与智慧农业的应用也为创新产品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将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构建智能农业系统,开发农业大数据平台,为农业生产提供决策支持。同时,建设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展示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效果,推动智慧农业的发展。
五、组织模式创新:协同合作,共谋发展
(一)“龙头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模式
利益联结机制的完善是“龙头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模式的核心。龙头企业与合作社签订长期稳定的订单合同,明确产品规格、质量标准、收购价格等条款,确保农户生产的农产品符合企业加工要求,同时也保障了农户的收入。同时,鼓励农户以土地、资金等形式入股合作社,合作社再与龙头企业合作,共同开展土特产生产经营。在盈利分配上,按照股份比例进行分红,建立风险共担机制,减少农户的损失。技术与管理支持也是该模式的重要内容。
龙头企业为合作社和农户提供技术支持,包括种植养殖技术培训、新品种推广、病虫害防治指导等。合作社为农户提供生产资料采购、产品销售、信息咨询等管理服务,通过合作社的集中采购,降低生产资料的采购成本,同时利用自身的销售渠道和信息优势,帮助农户销售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
(二)“党建 + 合作社 + 农户 + 电商”模式
党建引领作用的发挥是该模式的关键。党组织通过加强政治引领、组织引领和工作引领,确保合作社的发展方向符合国家政策和农民利益。同时,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员带头学习新技术、新知识,积极参与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活动和电商销售,通过自身的影响力带动其他农户参与。电商运营与服务是该模式的重要支撑。利用党建资源,整合各方力量搭建电商平台,提供在线交易、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等功能。同时,开展电商培训活动,提高农户和合作社的电商运营能力,提供电商服务支持,推动土特产电商产业的发展。
六、政策支持与保障:保驾护航,助力发展
(一)专项资金扶持
项目申报与管理是专项资金扶持的重要环节。政府相关部门组织专业人员,为土特产企业、合作社和农户提供项目申报指导,确保资金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资金使用方向的优化也至关重要。明确专项资金的重点支持领域,如土特产的深加工、品牌建设、冷链物流等方面,合理分配专项资金,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形成合力支持土特产产业发展。
(二)税收优惠
税收优惠政策的宣传与落实是保障企业受益的重要手段。通过多种渠道宣传税收优惠政策,提高企业和农户对政策的知晓度。同时,建立税收优惠政策落实监督机制,确保符合条件的企业和农户能够充分享受到税收优惠。税收优惠形式的创新也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多支持。除了传统的所得税减免政策外,探索其他税收优惠形式,如税收抵免政策,鼓励企业进行绿色生产。同时,将税收优惠政策与土特产产业的发展目标相结合,对达到一定规模、品牌影响力较大、带动农户增收效果显著的企业,给予更优惠的税收政策。
(三)产业集群建设
产业集群的规划与布局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基础。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制定土特产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明确产业集群的主导产业、发展目标和空间布局。同时,加强产业集群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持。产业集群的发展与服务是推动产业壮大的关键。推动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同时,建立产业集群管理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技术支持、市场信息等服务,加强对产业集群的管理,维护产业集群的良好发展环境。
七、人才与培训:智力支撑,持续发展
(一)培养专业人才
技能培训与认证是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方式。针对农民开展种植养殖技术培训,邀请农业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授课,培训内容包括优良品种选择、种植养殖技术要点、病虫害防治等。同时,对土特产加工企业和合作社的员工开展加工技术和营销技能培训,提高员工的加工技术水平和营销能力。职业农民与乡土人才的培育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建立职业农民认定制度,开展职业农民培训项目,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文化素质、专业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的职业农民。同时,挖掘当地的乡土人才,如传统手工艺人、民间艺人等,为他们提供展示平台和扶持政策,推动传统技艺的产业化发展。
(二)引进高端人才
人才引进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是吸引高端人才的关键。制定吸引高端人才的优惠政策,包括住房补贴、科研经费、子女入学等方面。同时,通过多种渠道引进高端人才,如举办人才招聘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展人才引进项目等。人才激励与服务保障是留住高端人才的重要手段。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对在土特产产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高端人才进行表彰和奖励。同时,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为高端人才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Copyright © 2018 景观网 .All Rights Reserved
www.中国景观网.net 备案号:浙ICP备2021007798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 网站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