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乡村运营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手段。乡村运营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节奏,分阶段稳步推进。本文将深入探讨乡村运营的三个阶段,即基础环境运营阶段、业态和产品运营阶段以及平台和品牌运营阶段,旨在为乡村运营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基础环境运营阶段
(一)基础环境打造
乡村的基础环境是其发展的基石。以西平县水泉汪村为例,在基础环境打造中,村里注重对自然景观的保护与提升。通过清理河道、种植花草树木、打造景观小品等举措,村庄环境焕然一新,为后续的运营活动营造了良好的自然氛围。具体来说,村里组织村民对河道进行了全面清理,清除了多年的淤泥和垃圾,使河道重新变得清澈见底。同时,在河道两岸种植了柳树、桃树等树木,春天桃花盛开,夏天柳树成荫,成为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此外,村里还利用闲置的土地,打造了多个景观小品,如石磨广场、风车长廊等,这些景观小品不仅美化了环境,还成为了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同时,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也至关重要。在一些乡村运营项目中,政府和企业共同投入资金,完善供水供电设施,确保村民和游客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例如,在浙江省的某个乡村,政府投入资金对村里的供水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新建了多个蓄水池,安装了先进的净水设备,使村民和游客能够喝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
此外,加强网络通信建设,为乡村电商、智慧旅游等新业态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村里与电信运营商合作,铺设了光纤网络,实现了全村的无线网络覆盖,村民可以在家里通过网络销售农产品,游客也可以通过网络预订民宿、查询旅游信息,极大地便利了村民和游客的生活。
(二)运营理念植入
运营理念的植入是乡村运营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组织村民参加各类培训课程,如乡村运营大家谈沙龙活动,邀请实操专家授课,让村民了解乡村运营的新理念、新模式。这些培训课程不仅涵盖了乡村规划、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知识,还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使村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乡村运营带来的变化和机遇。
例如,在一次培训中,专家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将村里的闲置房屋改造成民宿,增加村民收入。村民们听了之后,纷纷行动起来,将自己的房屋进行改造,开办了多家具有特色的民宿,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入住。
此外,利用线上学习平台,为村民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鼓励他们自主学习,进一步拓宽了村民的知识面和视野。村里建立了线上学习群,定期推送相关的学习资料和视频课程,村民们可以在群里交流学习心得,互相鼓励。同时,选取一些有意愿、有能力的村民作为示范户,率先开展乡村运营实践,如开办农家乐、民宿等。通过他们的成功经验,带动更多村民参与进来,形成良好的运营氛围,让运营理念在乡村中生根发芽。
例如,村里的张大哥率先开办了农家乐,他通过精心设计菜品、提供优质服务,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就餐。其他村民看到张大哥的成功,也纷纷效仿,开办了自己的农家乐,形成了良性竞争的局面,进一步提升了乡村的运营水平。
(三)团队建设培养
乡村运营需要一支专业、高效的团队。在团队建设方面,外部人才的引进至关重要。借鉴华谊兄弟在浙江某乡村打造“电影小镇”的经验,引进专业的规划、设计、管理人才,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理念和技术,为乡村运营提供了有力支持。这些外部人才不仅在项目规划和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还通过与本地村民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本地人才的成长和发展。
例如,规划师们在设计乡村景观时,充分听取了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将村民的需求融入到规划中,使规划更加符合乡村的实际。同时,他们还对村民进行了培训,传授了一些基本的规划和设计知识,提高了村民的参与度和专业水平。
同时,本地人才的培养也不容忽视。开展针对本地村民的技能培训,如乡村旅游服务培训、农产品加工技术培训等,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参与到乡村运营中来。例如,村里组织了乡村旅游服务培训,邀请专业的酒店管理人才,对村民进行服务礼仪、客房管理等方面的培训。通过培训,村民的服务意识和专业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此外,鼓励本地大学生回乡创业,为乡村运营注入新鲜血液。这些本地人才熟悉乡村的情况,能够更好地结合本地资源和文化,开展具有特色的运营项目,为乡村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例如,村里的一位大学生毕业后回到家乡,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开办了一家农产品电商平台,将村里的农产品通过网络销售到全国各地,不仅增加了村民的收入,还提升了乡村的知名度。
二、业态和产品运营阶段
(一)建立和经营适合的业态
在基础环境搭建完成后,乡村运营进入业态和产品运营阶段。这一阶段的核心是建立和经营适合乡村发展的业态。根据乡村的资源特点和市场需求,进行精准的业态定位和规划至关重要。以计家墩理想村为例,该村以“乡村+X”模式,打造了主题民宿、餐饮、会晤空间、书店、市集、手作工坊、亲子乐园等七大功能板块,形成了独特的乡村生活示范区。
具体来说,村里根据不同的游客需求,设计了多种主题的民宿,如田园风光民宿、文艺青年民宿等,满足了不同游客的住宿需求。同时,村里还开设了多家特色餐厅,提供当地的特色美食,如农家菜、土火锅等,让游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乡村的风土人情。
同时,推动不同业态之间的融合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例如,将农业与旅游相结合,发展农旅融合项目;将文化与创意相结合,打造文化创意产品等,提升乡村业态的整体竞争力,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计家墩理想村,村里利用当地的农业资源,开发了农事体验项目,如采摘水果、种植蔬菜等,让游客在体验农事活动的同时,也能购买到新鲜的农产品。此外,村里还与当地的艺术家合作,打造了文化创意产品,如手工艺品、书画作品等,这些产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具有实用价值,深受游客喜爱。
(二)开发和推广销售本地产品
开发和推广销售本地产品是乡村运营的重要环节。以连平为例,围绕灯舞连平IP,构建文创产品、文创空间等支撑体系,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产品开发中,提升了产品的文化内涵和附加值。具体来说,村里组织当地的艺术家和手工艺人,设计了一系列具有灯舞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如灯舞玩偶、灯舞挂件等,这些产品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具有实用价值,深受游客喜爱。同时,注重产品的品质和包装设计,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村里与专业的设计团队合作,对产品的包装进行了精心设计,使产品更加美观、大方,提升了产品的档次。
在产品推广销售方面,利用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直播带货等多种渠道,扩大本地产品的销售范围。一些乡村通过与知名电商平台合作,开设官方旗舰店,将本地的农产品、手工艺品等推向全国市场。例如,连平在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开设了官方旗舰店,通过精美的图片和详细的产品介绍,吸引了大量消费者购买。
此外,组织村民参加各类展销会、农产品推介会,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拓展了产品的销售渠道,增加了村民的收入。村里定期组织村民参加当地的农产品展销会,展示和销售村里的农产品和文创产品,通过与消费者的直接交流,了解市场需求,不断改进产品。
(三)举办相关活动
举办相关活动是吸引游客、增加乡村人气的有效手段。以龙游县举办的“二十四风物节”为例,该活动通过展示乡村的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与,增加了乡村的人气和活力。具体来说,活动期间,村里组织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如传统手工艺展示、民俗表演、农产品展销等,让游客在参与活动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乡村的文化魅力。
此外,面向周边的学校和教育机构,开展主题研学活动也是一种有效的活动形式。如连平面向周边50万研学客群,提供非遗文化、自然教育、红色研学三大类主题研学内容体验,打造乡村研学体系。具体来说,村里与当地的学校和教育机构合作,开发了一系列研学课程,如非遗文化体验课程、自然教育课程等,通过实地参观、互动体验等方式,让孩子们在学习中感受乡村的文化和自然之美,同时也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三、平台和品牌运营阶段
(一)构建乡村服务体系
在业态和产品运营取得一定成效后,乡村运营进入平台和品牌运营阶段。这一阶段的核心是构建乡村服务体系,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在生产服务方面,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为村民提供种植、养殖技术指导;设立农产品加工服务中心,帮助村民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成立农村金融服务中心,为村民和创客提供小额信贷、保险等金融服务,解决他们的资金难题。
例如,在浙江省的某个乡村,政府与农业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定期邀请专家为村民举办技术培训讲座,传授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方法。同时,村里还设立了农产品加工服务中心,引进了先进的加工设备,帮助村民将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如制作水果干、蔬菜酱等,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此外,村里还成立了农村金融服务中心,与多家金融机构合作,为村民和创客提供小额信贷和农业保险服务,解决了他们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资金瓶颈问题。
在生活服务方面,完善乡村的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村民的生活品质。例如,村里新建了乡村卫生室,配备了先进的医疗设备和专业的医护人员,为村民提供了基本的医疗服务。同时,村里还建设了文化活动中心,配备了图书室、健身房、多功能厅等设施,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此外,村里还定期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如文艺演出、书画展览等,提升了村民的文化素养和生活质量。
(二)助力村民、创客更好发展
构建乡村服务体系的目的是助力村民、创客更好发展。打造乡村创业孵化基地,为创客提供场地、设备、资金等支持是一种有效的措施。例如,一些乡村建立了电商创业孵化园,为返乡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办公场地、网络设备、创业培训等,帮助他们顺利开展电商创业。在孵化园里,大学生们可以免费使用办公场地和网络设备,还可以参加由专业导师举办的创业培训课程,学习电商运营、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此外,孵化园还为他们提供了创业资金支持,帮助他们解决创业初期的资金困难。
此外,搭建村民与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平台,促进技术交流与成果转化也至关重要。通过组织村民与企业开展农产品订单合作,实现产销对接;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提高乡村产业的科技含量,为乡村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例如,村里与当地的农业企业合作,签订了农产品订单合同,企业按照村民的种植计划,提前预订农产品,并提供技术支持和市场销售渠道。同时,村里还与高校的农业科研团队合作,开展新品种培育和种植技术研究,将科研成果应用到实际生产中,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三)形成有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
形成有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是乡村运营的最终目标。以寿光蔬菜为例,其区域公用品牌的发布,解决了品牌效应不明显等问题。在品牌策划与设计中,充分挖掘乡村的文化内涵和资源特色,打造具有辨识度和吸引力的品牌形象至关重要。
例如,寿光蔬菜品牌以“绿色、健康、安全”为核心理念,通过精美的品牌形象设计和品牌故事传播,成功吸引了消费者的关注。同时,制定品牌使用管理办法,规范品牌使用行为,确保品牌质量,维护品牌的良好声誉。品牌使用管理办法规定了品牌使用者的资格条件、品牌使用标准和品牌维护责任等内容,确保品牌使用者能够严格按照标准生产和销售产品,保证品牌质量。
在品牌推广与营销方面,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品牌推广与营销,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例如,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进行广告宣传;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品牌推介会,展示品牌形象和产品特色;开展品牌故事营销,讲述乡村的品牌故事,增强品牌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认同,让区域公用品牌成为乡村发展的有力引擎,带动乡村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寿光蔬菜品牌通过在央视等主流媒体投放广告,提高了品牌的知名度;同时,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农产品展销会,展示寿光蔬菜的优质产品和品牌形象,吸引了大量采购商和消费者。此外,品牌还通过讲述寿光蔬菜的发展历程和农民的创业故事,增强了品牌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认同,进一步提升了品牌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乡村运营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通过基础环境运营阶段的环境打造、理念植入和团队建设,为乡村运营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业态和产品运营阶段,通过建立和经营适合的业态、开发和推广销售本地产品、举办相关活动,推动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在平台和品牌运营阶段,通过构建乡村服务体系、助力村民和创客更好发展、形成有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只有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个阶段,才能确保乡村运营的稳步推进,最终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
Copyright © 2018 景观网 .All Rights Reserved
www.中国景观网.net 备案号:浙ICP备2021007798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 网站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