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加入
免费发布
景观档案,记录中国景观历史。
  • 暂无相关记录!
新闻news
新质生产力:2025乡村振兴的“智慧引擎”
来源: | 作者:编辑部 | 发布时间: 2025-01-29 | 155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战略中,新质生产力正以其强大的创新力和引领力,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驱动力。新质生产力融合了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数字经济等多重元素,深度契合乡村发展的实际需求,为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生态环境改善及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本文将从科技创新、产业融合、基础设施建设、组织管理优化、片区化组团发展、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等维度,深入探讨新质生产力如何赋能乡村振兴。

一、科技创新赋能农业现代化

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也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力量。通过物联网技术,农田土壤湿度、温度、养分等参数能够实现实时监测,为精准农业提供数据支持。例如,在山东寿光,智能温室技术的应用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环境参数,实现精准灌溉和施肥,显著提高了蔬菜产量和品质。此外,基因编辑、细胞培养等生物技术的突破,为农作物新品种的培育提供了更高效、精准的手段,进一步推动了绿色农业的发展。

科技创新不仅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还通过“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和“科技小院”模式,将先进的农业技术推广到乡村,帮助农民掌握现代化的种植和养殖技术。这种科技赋能的方式,不仅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图片

二、推动产业融合与多元化发展

新质生产力通过科技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动了乡村产业的深度融合与多元化发展。电商的兴起打破了传统农产品销售的局限,拓展了市场空间。例如,湖南泸溪县通过建设电商人才队伍,推动农产品技术服务和乡土文化的挖掘,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数字农业的转型。此外,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业态不断涌现,成为乡村振兴的新亮点。

贵州的“村超”和万宁的“村趴”等文旅IP,通过“数字+文化+旅游”的创新模式,将乡村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和现代科技相结合,吸引了大量游客。这种产业融合模式不仅提升了乡村文旅品牌的知名度,还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新质生产力通过数字化手段,推动了传统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改造。例如,智慧公路、智能电网的建设不仅提升了乡村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还带动了智能制造、物联网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此外,扩大农村地区的网络覆盖范围,缩小了城乡发展的数字鸿沟,促进了城乡信息资源共享。

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乡村能够实现区域间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均衡分配,进一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这种基础设施的升级,不仅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提升奠定了基础。

图片

四、优化组织管理与人才支撑

新质生产力的落地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效的组织管理。农村基层党组织通过数字党建系统,对党员干部进行精准考核,提升了乡村治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通过农业技术推广站、科技特派员等手段,向农民传授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帮助农民掌握先进的种植、养殖和加工技术。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也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经营主体通过整合资源、优化管理,提升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专业化水平。例如,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在推动乡村产业融合中的中介效应显著大于农业龙头企业。这种组织管理的优化,不仅提升了乡村治理水平,也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五、推动片区化组团发展

新质生产力通过资源整合和协同创新,推动了片区化组团发展。在一些乡村地区,通过构建“镇—村—园”的产业空间结构,形成了区域发展引擎、产业发展核心和经济发展载体的有机结合。这种组团发展模式不仅优化了资源配置,还促进了区域内产业的协同发展。

图片

例如,在经济薄弱地区,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和先进技术,打造了特色农业产业园区。这些园区不仅带动了周边村庄的经济发展,还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农民能够参与到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分享产业发展的红利。

六、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新质生产力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在农业生产中,生物防治技术的推广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同时,通过利用农业废弃物生产沼气和有机肥,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了废弃物对环境的压力。

此外,通过卫星遥感、物联网等技术,农民能够精准监测土地质量,优化种植策略,减少资源浪费。这种绿色、低碳的农业生产模式,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还提升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图片

七、文化传承与创新

新质生产力为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撑。乡村文化承载着当地的农业文明和民风民俗,是乡村健康发展的精神支柱。通过“互联网+”、3D等数字技术,乡村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途径得以创新。例如,重庆通过“巴渝农耕文化数字一张图”,整合了近1000个农耕文化遗产点位,为乡村旅游、农业体验等产业提供了强大的文化支撑。

图片

在乡村文化建设中,数字技术的应用还体现在文化传承和教育方面。通过线上平台,乡村文化故事得以广泛传播,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同时,通过开展文化活动和民俗体验,乡村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创新,焕发出新的活力。

2025年,新质生产力将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关键作用,推动乡村在产业、生态、文化、治理等多个领域实现高质量发展。通过科技创新赋能农业现代化、推动产业融合与多元化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组织管理与人才支撑、推动片区化组团发展、注重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以及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乡村将在新质生产力的引领下,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专访记录
最新加入
景观文化
  • 浙景杭协

    浙景杭协

    协会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