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加入
免费发布
景观档案,记录中国景观历史。
  • 暂无相关记录!
新闻news
四者协同振兴乡村:政府、乡镇、村社与运营商的共生实践与创新探索
来源: | 作者:编辑部 | 发布时间: 2025-01-30 | 160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政府、乡镇、村社与市场运营主体的协同合作模式,正成为破解乡村资源活化难题的关键路径。这一模式通过角色分工、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机制,推动“政策输血”向“产业造血”转变。本文以乡村旅游开发为切入点,结合国内外实践经验,深度解析四者协同的运作逻辑与创新可能。  

一、角色分工:从单兵作战到系统集成

1. 政府:制度设计者与生态守护者

政府的核心职能在于构建制度框架与资源保障体系。浙江省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中,创新推出《乡村旅游用地负面清单》,明确禁止开发区域的同时,允许通过“点状供地”方式灵活解决民宿建设用地难题。例如,安吉县余村通过“点状供地”将分散的12亩闲置土地划定为民宿集群区,既规避了耕地“非农化”风险,又吸引了裸心谷等高端品牌入驻。  

图片

在资金杠杆层面,福建省设立“乡村振兴特别债券”,首期发行30亿元用于古村落修复,要求运营商承诺将年收入的5%反哺村集体。安吉县则设立20亿元乡村旅游发展基金,采用“政府出资30%+社会资本跟投70%”的PPP模式,成功撬动社会资本参与余村“两山”示范区建设。在监管层面,江苏省推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数”,从生态环境、文化传承等6个维度进行动态监测,对不达标项目实行“一票否决”。2022年,苏州周庄因河道水质连续3个月未达Ⅲ类标准,被暂停3A级景区资质,倒逼全镇升级污水处理系统。  

2. 乡镇:资源转化器与矛盾缓冲带

乡镇作为承上启下的关键节点,需破解资源碎片化难题。成都市蒲江县明月村成立镇级资产管理公司,将散落的47栋闲置农房统一收储,改造为陶艺工坊、蓝染工作室等文创空间。农户通过房屋入股获得保底租金(每平方米年租金80元)+经营分红(净利润的15%),2023年户均增收4.2万元。在人才培育方面,丽江市白沙镇与云南旅游职业学院合作开发“非遗传承人认证体系”,设置东巴文字、纳西古乐等7个专业方向,学员通过120课时培训并考核合格后,可享受每月800元岗位津贴。此类机制使乡镇从“被动执行者”转变为“主动赋能平台”。  

图片

乡镇还需承担矛盾缓冲功能。浙江莫干山建立“旅游纠纷调解中心”,由乡镇干部、律师、乡贤组成“调解铁三角”,2022年处理民宿噪音投诉、土地边界争议等案件127起,调解成功率达89%。  

3. 村社:文化基因库与共治实践场  

村社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不可复制的在地文化。福建屏南龙潭村建立“村级文化银行”,系统整理方言、节庆、手工艺等142项文化要素,开发出“方言寻宝”“节气餐桌”等体验产品。例如,“方言寻宝”要求游客通过当地方言线索寻找藏在古宅中的文创礼品,带动村内语音导览器租赁收入年增长45%。贵州雷山县控拜村成立银饰合作社,推行“技艺评级制度”:学徒需通过錾刻、拉丝等7项技能考核方可独立接单,工艺大师杨光宾设计的“蝴蝶妈妈”胸针被大英博物馆收藏,订单价格从每件200元跃升至2000元。  

在治理层面,江西婺源篁岭创新“村民积分制”,将环境维护、游客服务等行为量化赋分,积分可兑换景区消费券或优先获得经营摊位。2023年,村民主动清理河道垃圾137吨,游客投诉率下降62%。  

图片

4. 运营商:市场破壁者与价值放大器 

专业运营团队的核心价值在于打通城乡要素流动壁垒。莫干山民宿集群引入裸心集团等专业运营商,创新“品牌托管”模式:村民提供物业,运营商负责设计改造与客源导入,收益按“前三年3:7分成,后续逐年递增”分配。裸心堡项目将废弃林场改造成悬崖泳池别墅,单晚房价达6800元,但仍保持年均85%的入住率。  

在流量运营层面,婺源篁岭景区与携程签订对赌协议,承诺年度游客量突破100万人次即获得平台首页推荐位。通过“晒秋摄影大赛”“二十四节气直播”等营销活动,最终提前2个月达成目标,带动周边5个村落民宿入住率提升40%。运营商还开发“乡村会员制”,城市家庭支付年费8888元即可享受农产品直供、私密路线游览等权益,2023年吸纳会员2200户,复购率高达73%。  

二、协同机制:构建四位一体生态圈

1. 利益联结:从零和博弈到共生共享

可持续合作需建立动态平衡的分配机制。江西葛仙村推行“三级分红”模式:  

基础保障层:村民土地流转租金每年上浮5%(2023年达每亩3200元)  

劳动参与层:民宿管家、导游等岗位薪资高于当地平均水平20%(月均4500元)  

资本增值层:村集体以基础设施入股获得景区年利润10%分红(2023年分红金额达380万元)  

该模式实施3年后,村民人均年收入从1.2万元增至4.8万元,且未出现因利益分配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在浙江桐庐,运营商探索“反向分成”机制:若村民提供的餐饮、住宿服务在OTA平台评分低于4.5分,则次月分成比例下降2个百分点。此制度倒逼27家农户改造卫浴设施、统一布草标准,2023年整体评分从4.1升至4.7。  

图片

2. 数字赋能:从经验决策到智慧治理

数字化工具正在重构乡村治理逻辑。浙江德清县搭建“乡村智慧大脑”,接入公安、环保等12个部门数据,实现三大功能突破:  

客流预警:通过基站信号监测,当景区瞬时人流超过承载量80%时自动触发限流,2023年五一假期成功避免3起踩踏风险  

服务溯源:为每户农家乐生成专属二维码,游客扫码即可查看卫生评级、食材来源(累计扫码查询超120万次)  

技能匹配:“村民能力矩阵”系统自动推送培训课程,已有263人通过系统升级为“高级民宿管家”,薪资提升30%  

在贵州万峰林,政府联合腾讯开发“村链”区块链系统,将村民的劳务贡献、文化技艺等数据上链存证,年度积分排名前10%者可获得无抵押低息贷款。  

3. 冲突化解: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  

建立分级响应机制至关重要。云南阿者科村制定《旅游开发矛盾调解公约》,设立三级处理流程:  

初级调解:由村内乡贤理事会24小时内协商解决(2023年化解纠纷58起)  

中级仲裁:乡镇司法所介入,7个工作日内出具调解书(涉及金额超5万元的争议强制启用)  

高级处置:提交县政府联席会议,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近三年仅启动2次,均为土地权属历史遗留问题)  

该机制运行以来,成功化解土地权属、收益分配等争议37起,调解成功率达92%。在陕西袁家村,设立“诚信黑名单”制度:商户若出现食品安全问题,需在村口大屏公示整改过程,并缴纳3倍于问题商品售价的保证金。 

三、国际经验:全球视野下的乡村活化启示

1. 日本越后妻有:艺术介入的社群再造

面对人口流失与老龄化,新潟县通过大地艺术节实现“逆向振兴”:  

空间再生:将废弃小学改造为“绘本美术馆”(馆藏全球艺术家创作的3000册乡村主题绘本),空置农舍变身艺术家驻留基地(提供3个月免费工作室)  

代际融合:75岁老人担任“艺术导览员”(时薪1500日元),大学生志愿者开发AR寻宝游戏(累计吸引12万青少年参与)  

经济循环:衍生出“越后酵母面包”“雪国清酒”等在地品牌,年销售额超25亿日元,其中30%利润用于支持老年照护中心  

2. 意大利五渔村:制度约束下的可持续发展 

世界文化遗产地通过刚性规则平衡保护与开发:  

建筑管控:所有外墙颜色必须从传统色谱中选择(提供36种历史色卡),违者每日罚款500欧元(2022年开出罚单47张)  

交通管制:旺季私家车禁入核心区,游客需换乘生态小火车(碳排放量比巴士减少60%)  

收益反馈:门票收入的30%用于海岸线生态修复,近十年岩壁植被覆盖率从52%提升至70%,崖海鸦等濒危鸟类回归  

图片

3. 荷兰羊角村:公私协作的精细化运营

“北方威尼斯”通过多方契约明确权责:  

水系维护:村民负责河道日常清理(每户每年义务劳动12小时),政府承担疏浚工程(每5年投入300万欧元)  

游客管理:运营商开发“静音游船”电子围栏系统,船只进入居住区自动限速至3公里/小时  

文化传承:成立“芦苇屋顶工匠协会”,学徒需完成7年培训方可独立执业,确保传统工艺传承  

四、未来进路:面向2040的乡村进化论

1. 文化科技融合:打造虚实共生的乡村元宇宙 

运用3D激光扫描技术为古建筑建立数字孪生体(福建土楼数字模型精度达0.05毫米),同步至云端永久保存  

开发“时空穿越”AR游戏,游客可通过手机与虚拟历史人物互动(如跟随郑成功巡海、参与宋代茶道仪式)  

搭建NFT数字藏品平台,将村民手工艺品转化为链上资产(湖南凤凰苗绣NFT已拍卖出单件12万元)  

2. 新型社群经济:重构城乡人口流动模式  

创建“乡村创客签证”,允许自由职业者以志愿服务时长兑换居住权(每年服务满200小时可获1年居留许可)  

试点“数字游民公社”,提供共享办公空间与高速卫星网络(云南沙溪公社入驻率达95%,人均月产值为城市的1.8倍)  

推出“乡村贡献度积分”,市民参与生态保护可兑换农产品礼包(北京延庆试点1年,吸引3万人参与植树治沙)  

图片

3. 生态价值转化:探索碳普惠机制

建立“乡村旅游碳账户”,游客低碳行为(如选择共享交通、自带洗漱用品)可兑换消费折扣(浙江安吉已发放碳积分230万分)  

开发碳汇计量模型,1公顷梯田年固碳量可折算为0.5个碳配额(联合国粮农组织认证方法学)  

发行“生态修复债券”,募集资金用于河道治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四川唐家河自然保护区首期债券募得2亿元)  

乡村作为文明实验室

在江西婺源篁岭的晒秋场景中,78岁的黄大娘每日精心摆放辣椒与玉米,这看似传统的农事活动,实则是多方协同设计的文化展演——政府提供传统民居保护资金(每栋年补贴1.2万元),乡镇组织晒秋技艺培训(累计开班42期),运营商将其包装为摄影打卡IP(衍生出27类注册商标),村民通过劳务参与获得分红(日均劳务费80元)。这种“旧元素的新组合”,正是四者协同振兴乡村的微观写照。  

图片

当制度设计、资源活化、文化传承与市场逻辑找到最大公约数,乡村便不再是记忆中的故土,而成为面向未来的生命共同体。在云南阿者科的哈尼梯田上,无人机正在播撒红米种子,这些种子承载着村民股权的希望、运营商流量转化的野心、乡镇干部的政策抱负,以及政府对生态文明的承诺。四者的协同不仅是利益交换,更是不同文明形态的对话与重构——在这里,古老的农耕智慧与区块链合约共存,乡愁记忆与元宇宙体验交织,最终指向一个更具韧性的乡村未来。


专访记录
最新加入
景观文化
  • 浙景杭协

    浙景杭协

    协会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