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加入
免费发布
景观档案,记录中国景观历史。
  • 暂无相关记录!
新闻news
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迈向农业强国的新征程
来源: | 作者:编辑部 | 发布时间: 2025-02-02 | 88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乡村振兴已成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战略。《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的发布,标志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目标、理念和技术手段的全面升维,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规划的战略升维与实施路径,展现其对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意义。

一、战略升维:锚定更高目标,拓展更广视野

(一)目标升维:从局部突破到全面振兴

到2027年,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实质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上新台阶。这一目标不仅聚焦于经济层面的振兴,更涵盖了生态、文化、治理等多领域的全面提升。规划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的目标,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农村人口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为底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这意味着乡村振兴不再局限于单一领域的突破,而是要在多个维度实现协同发展,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振兴格局。

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实现农业农村的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出,到2027年,农业生产方式将更加现代化,农业产业链将更加完善,农产品的附加值将显著提高。同时,乡村生态环境将得到显著改善,乡村文化将更加繁荣,乡村治理将更加有效。这些目标的实现,将使乡村在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建设农业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图片


(二)理念升维:城乡融合与因地制宜


规划强调城乡融合发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一理念的转变,意味着乡村发展将不再孤立于城市之外,而是与城市形成互补、互动的关系。通过城乡融合,乡村可以更好地承接城市的资源外溢,同时为城市提供生态、文化等多方面的支持。此外,规划还注重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避免“一刀切”,尊重乡村发展规律。每个乡村都有其独特的自然条件、文化传统和产业基础,只有根据这些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发展策略,才能实现真正的振兴。

城乡融合发展不仅是理念上的转变,更是实践中的探索。规划提出,要通过完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同时,要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统筹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例如,在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逐步实现城乡同质化服务,让乡村居民也能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质量的公共服务。

因地制宜的理念则体现在对乡村的分类指导上。规划将乡村分为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和搬迁撤并类等不同类型,根据不同类型村庄的特点和发展需求,制定差异化的振兴策略。例如,对于集聚提升类村庄,重点是优化村庄布局,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对于特色保护类村庄,则要注重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发展特色旅游产业。


图片

(三)技术升维:科技赋能与数字转型

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推动智慧农业发展,加快种业振兴和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通过科技创新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这一规划的重要技术升维方向。数字技术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实现对农业生产环境的实时监测、数据分析与智能决策,还能为乡村绿色生产提供科学支持。例如,通过物联网技术,农民可以远程监控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及时调整灌溉、施肥等操作,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农业科技的创新是提升农业竞争力的关键。规划提出,要加大农业科技研发投入,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特别是在种业领域,要加快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和利用,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同时,要推动农机装备的智能化升级,提高农机装备的自动化、精准化水平,减少劳动力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数字技术的应用不仅限于农业生产,还延伸到乡村治理、公共服务和文化传承等多个领域。规划提出,要加快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5G网络、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在乡村的广泛应用。通过数字技术,可以实现乡村治理的智能化,提高公共服务的便捷性和覆盖面,丰富乡村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渠道。

二、实施路径:多领域协同推进,全方位提升乡村发展水平

(一)优化城乡发展格局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规划提出实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完善“人地钱挂钩”政策,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并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这些措施将有效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同时保障他们在城镇的权益,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此外,规划还强调分类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根据村庄类型确定发展目标,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统筹发展,让乡村在城乡融合的进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图片


城乡融合的关键在于打破城乡之间的制度壁垒。规划提出,要完善户籍制度改革,简化农业转移人口落户程序,降低落户门槛。同时,要建立“人地钱挂钩”机制,确保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能够享受到与户籍人口同等的教育、医疗、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此外,要保障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让他们在城市和农村之间能够自由选择,避免因户籍制度改革而损害农民的合法权益。

分类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实现城乡融合的重要手段。规划将乡村分为不同类型,根据不同类型村庄的特点和发展需求,制定差异化的振兴策略。例如,对于集聚提升类村庄,重点是优化村庄布局,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对于特色保护类村庄,则要注重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发展特色旅游产业。通过分类指导,可以避免“一刀切”的问题,使每个乡村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二)加快现代农业建设

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规划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力度,推动逐步把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这将有效提升农业的抗灾能力和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同时,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也是关键。规划提出加快种业振兴,建设种质资源保存鉴定等设施平台,推动智慧农业发展。通过这些措施,农业将从传统模式向现代化转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规划提出,要加大财政投入,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和规范,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质量和效益。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可以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田灌溉排水、土壤肥力、田间道路等设施水平,增强农业的抗灾能力。同时,高标准农田建设还可以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农业科技和装备的创新是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规划提出,要加快种业振兴,建设种质资源保存鉴定等设施平台,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同时,要推动农机装备的智能化升级,提高农机装备的自动化、精准化水平,减少劳动力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此外,要推动智慧农业发展,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管理和决策。


图片

(三)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规划提出深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强化农民增收举措,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推动乡村文旅深度融合,提升乡村旅游质量效益,加快数字赋能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农业+”文化、教育、旅游、康养等新业态,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这些措施将使乡村产业更加多元化,增加农民收入,推动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规划提出,要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小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通过联合体的带动,可以促进农产品的加工、销售和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要推动农村电商发展,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农村消费市场升级。

乡村旅游是乡村产业融合的重要抓手。规划提出,要推动乡村文旅深度融合,提升乡村旅游质量效益。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将乡村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农民增收。同时,要加快数字赋能乡村文化产业,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创新乡村文化产业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渠道,提升乡村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四)大力培养乡村人才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的支持。规划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和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鼓励青年入乡发展和就业创业,加强农业农村科技领军人才、青年人才培养。同时,健全涉农高等教育体系,优化提升职业教育,继续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育计划。这些措施将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培养出一批懂农业、爱农村、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高素质农民培育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规划提出,要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通过开展农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经营管理培训等多种形式,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同时,要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市场意识和管理能力的乡村产业带头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青年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希望。规划提出,要鼓励青年入乡发展和就业创业,为青年人才提供政策支持和创业平台。同时,要加强农业农村科技领军人才、青年人才培养,通过开展科研项目、学术交流、技术培训等活动,提高青年人才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此外,要健全涉农高等教育体系,优化提升职业教育,继续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育计划,为乡村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图片

(五)繁荣乡村文化

乡村文化是乡村的灵魂。规划提出提升乡村精神风貌,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弘扬良好乡风家风民风。重塑乡村文化生态,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增强乡村文化影响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传承。这些措施将使乡村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提升乡村的文化软实力,增强乡村居民的文化自信。

乡村精神风貌的提升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规划提出,要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增强乡村居民的国家意识、法治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同时,要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弘扬良好乡风家风民风,倡导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营造文明和谐的乡村社会氛围。

乡村文化生态的重塑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规划提出,要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同时,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传承,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提升乡村文化影响力。

(六)深入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规划提出加快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开展农业减排固碳技术攻关。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提升村容村貌。这些措施将使乡村更加美丽宜居,推动乡村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为乡村振兴创造良好的生态条件。

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是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向。规划提出,要加快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开展农业减排固碳技术攻关。通过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可以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化肥、农药使用量,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同时,要开展农业减排固碳技术攻关,提高农业的碳汇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是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规划提出,要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提升村容村貌。通过农村厕所革命,可以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减少疾病传播。同时,要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加强农村垃圾、污水治理,提升村容村貌,营造美丽宜居的乡村环境。


图片

(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建设宜居宜业的乡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规划提出推进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提升村容村貌,开展乡村绿化美化行动。稳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完善基础民生保障。这些措施将使乡村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公共服务更加优质,让乡村成为人们愿意生活、愿意创业的地方。

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是建设宜居宜业乡村的重要基础。规划提出,要推进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加强农村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础设施的覆盖范围和服务质量。同时,要开展乡村绿化美化行动,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营造美丽宜居的乡村环境。

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是建设宜居宜业乡村的重要保障。规划提出,要稳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完善基础民生保障。通过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可以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农村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同时,要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此外,要完善基础民生保障,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八)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改革是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规划提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健全多元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机制,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健全乡村全面振兴投入机制。这些改革措施将为乡村振兴提供制度保障,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规划提出,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制度,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同时,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农村土地的规模化经营。

多元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机制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规划提出,要健全多元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同时,要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健全乡村全面振兴投入机制,确保乡村振兴的资金需求。


图片

(九)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农村基层组织是乡村振兴的战斗堡垒。规划提出推进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健全县乡村三级治理体系,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深化法治乡村建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夯实平安乡村建设根基,推进乡村治理数字化。这些措施将使农村基层组织更加坚强有力,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党建引领是乡村治理的重要保障。规划提出,要推进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同时,要健全县乡村三级治理体系,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确保乡村治理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法治乡村建设是乡村治理的重要内容。规划提出,要深化法治乡村建设,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农村居民的法治意识。同时,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夯实平安乡村建设根基,推进乡村治理数字化,提升乡村治理的现代化水平。

三、结语:乡村全面振兴,未来可期

《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的战略升维与实施路径,为乡村振兴描绘了一幅宏伟的蓝图。从目标的全面提升到理念的深刻转变,从技术的创新突破到多领域的协同推进,这一规划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一规划的指引下,乡村将变得更加美丽、富裕、和谐,农业强国的目标将在不远的将来实现。乡村振兴,未来可期!


专访记录
最新加入
景观文化
  • 浙景杭协

    浙景杭协

    协会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