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福建省正以乡村特色产业为突破口,积极探索一条具有福建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2025年,福建省将通过一系列创新策略与路径,推动乡村特色产业从“土特产”向“大文章”转变,为乡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一、优化产业体系建设:打造多层次乡村经济圈
福建省将继续推进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3212”工程,通过创建省级以上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和“一村一品”专业村,形成多层次的乡村经济圈。这一工程旨在通过点线面协同推进,实现“一村一品”微型经济圈、农业产业强镇小型经济圈、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型经济圈和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大型经济圈的有机结合,推动乡村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以宁德大黄鱼、永安竹制品、安溪铁观音等特色产业为例,福建省将推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协同发展。通过支持中央厨房、预制菜等新模式的发展,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同时,福建省还将加强农产品加工设施改造,支持区域性预冷烘干、储藏保鲜、鲜切包装等初加工设施建设,确保农产品在采摘后能及时处理,减少损耗,提高品质。
此外,福建省还将通过优化一产、深化二产、强化三产,培育特色产业、特色产品、特色品牌,着力推进十大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具体措施包括实施茶产业绿色发展工程、设施蔬菜提升工程、特色果业优化工程等,进一步提升乡村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例如,安溪县通过建设高标准生态茶园,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推动茶叶品质提升,同时发展茶叶深加工产业,开发茶饮料、茶保健品等新产品,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在产业布局方面,福建省将重点支持沿海地区发展海洋渔业、闽南地区发展水果与花卉产业、闽西地区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闽北地区发展生态农业与休闲农业等,形成区域特色产业带。通过差异化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提升全省乡村产业的整体效益。
二、提升品牌影响力:打造“福农优品”品牌矩阵
品牌是乡村特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福建省将深入实施农产品“三品一标”四大行动,创建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增强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通过构建“福农优品”品牌矩阵,定期发布“福农优品”百品榜,评定一批福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福建名牌农产品,推动更多品牌列入全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
在销售渠道拓展方面,福建省将借助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新兴渠道,拓宽农产品销售路径。同时,利用各类展会、体验中心等平台,举办产销对接活动,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福建农产品将更好地走向全国市场,实现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的无缝对接。
例如,福建省通过“福农优品”品牌建设,推动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古田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通过举办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福建农产品展销会等活动,福建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此外,福建省还将通过“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加快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广泛应用,促进“福”字号优质农产品上网销售,实现产销顺畅衔接、优质优价。
在品牌建设过程中,福建省将注重品牌文化的挖掘与传播。以寿宁高山茶为例,通过讲述“一片茶叶的故事”,将当地的历史文化、自然生态与品牌建设有机结合,提升了品牌的内涵与附加值。通过品牌文化的传播,福建农产品不仅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更成为福建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
三、推动产业融合与创新:打造乡村产业新业态
乡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与融合。2025年,福建省将实施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完善乡村旅游厕所、停车场等配套设施,鼓励发展生态旅游、森林康养、乡村民宿、房车营地、休闲露营、户外运动等新业态。通过农文旅融合,乡村不仅将成为农产品的生产基地,还将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度假的首选地。
智慧农业是福建省乡村产业创新的另一大亮点。福建省将加快推进农业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集成应用,建设“智慧渔港”和食用菌产业等智能化生产基地。通过科技赋能,乡村产业将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例如,古田县通过建设食用菌智慧生产示范基地,实现了菌菇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此外,福建省还将深入挖掘地域特色文化元素,结合寿宁县下党乡的红色文化等资源,推动乡村农文旅融合。通过举办多元赛事,提升乡村旅游的基础配套,乡村将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例如,下党乡通过发展红色旅游、民俗体验等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学习,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还促进了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在产业融合方面,福建省将支持各地发展“农业+”模式,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例如,平和县通过发展蜜柚采摘体验、柚花观赏等项目,将蜜柚产业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形成了“一业带多业”的发展格局。通过产业融合,福建省乡村产业将实现多元化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四、强化科技与人才支撑:为乡村产业注入新动力
科技是乡村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而人才则是实现科技转化的关键。2025年,福建省将加强省级以上农业领域创新平台建设,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过推动种业“芯片”升级,打破国外种源垄断,福建省将为乡村特色产业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例如,自主选育的白羽肉鸡配套系和工厂化栽培专用品种,已逐渐实现种源的国产化。
为吸引人才返乡创业,福建省将提供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创业补贴、住房保障等。通过建立博士、硕士工作站或实训基地,福建省将鼓励更多人才在乡村一线建功立业。同时,福建省还将通过设立“订单人才”“定向人才”培养班,为乡村特色产业输送实用型人才。
此外,福建省还将通过创新创业平台,强化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依托创新创业园、农产品加工园、电商产业园等,健全指导服务机制,培育乡土人才、能工巧匠,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活力。例如,莆田市北岸琼山村通过引进返乡创业人才,发展胡萝卜种植加工产业,不仅提升了当地胡萝卜的品质和附加值,还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
在科技推广方面,福建省将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建立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将先进农业技术送到田间地头。例如,南平市通过“科技特派员”制度,为当地茶农提供了种植技术指导和市场信息支持,推动了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通过科技与人才的双重支撑,福建省乡村产业将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
五、优化政策与保障:为乡村产业保驾护航
乡村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与保障。2025年,福建省将为乡村产业项目优先提供用地,优化专项资金使用,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特色产业建设。通过政策引导,福建省将为乡村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深化山海协作是福建省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另一大举措。福建省将健全乡村振兴重点县及欠发达老区苏区县挂钩帮扶机制,建设“飞地园区”,支持欠发达地区培育特色产业。通过区域协同,福建省将实现乡村产业的均衡发展。例如,厦门市与龙岩市通过山海协作,共同建设产业园区,推动龙岩市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实现了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此外,福建省还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广“五节一循环”绿色发展模式,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试点,打造生态友好型乡村产业。通过生态化发展,福建省将实现乡村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例如,武夷山市通过发展生态茶园,推广有机种植技术,不仅提升了茶叶品质,还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在政策保障方面,福建省将加大对乡村特色产业的财政支持力度,设立专项扶持资金,用于支持乡村产业项目建设、品牌推广、科技创新等方面。同时,福建省还将通过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措施,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特色产业建设。通过政策与保障的双重支持,福建省乡村产业将实现可持续发展。
乡村特色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2025年,福建省通过优化产业体系建设、提升品牌影响力、推动产业融合与创新、强化科技与人才支撑、优化政策与保障等一系列举措,将乡村特色产业从“土特产”打造成“大文章”,为乡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走出一条具有福建特色的乡村产业发展之路。
Copyright © 2018 景观网 .All Rights Reserved
www.中国景观网.net 备案号:浙ICP备2021007798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 网站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