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加入
免费发布
景观档案,记录中国景观历史。
  • 暂无相关记录!
新闻news
历史街区如何“破圈”?景感设计让文化服务“活”起来
来源: | 作者:编辑部 | 发布时间: 2025-04-02 | 221 次浏览 | 分享到:


美学价值:丰富自然和人文景观

致力于美学价值提升的景感营造主要可围绕视觉感知开展。搭配合适的植物群落,丰富种植层次。此外,应充分发掘主轴南后街这条核心的“视觉轴线”,优化景观视线通廊。光线对街巷空间也具有明显的重塑作用,可以充分利用光线凸显街巷空间的特色与古建筑形态,提升三坊七巷特色历史建筑的古朴韵味。


灵感价值:提供灵感源泉

灵感价值的提升可通过多维感知的途径进行景感营造。在听觉感知层面,通过丰富三坊七巷的植物配置并布置引虫引鸟设施来提升自然声源多样性;在街区靠近外部道路的区域通过声景设计来降低噪声;增加街区内独有的民俗活动声等。


植物是自然环境中气味的主要来源,因此在嗅觉感知层面,可提升福州特有香花植物的丰富度,如茉莉(Jasminum sambac)、桂花Osmanthus fragrans)等。还可考虑无特殊气味,或气味较弱、滞尘能力强的植物品种,以有效改善空气质量。


地方认同感价值:展现地域独特性

借助三坊七巷内历史文化展览机构,让居民和游客更好地领略传统文化,从而在心理认知层面增强对历史街区的地方依恋和认同感。在视觉感知层面,可引入独特的标志符号,并结合当地建筑材料和传统建造技术构建完整的视觉景观体系,从而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在听觉层面,可通过福州方言戏曲演绎三坊七巷的古厝“坊巷人物”故事,增强游客的地方认同感。三坊七巷的地方传统特色美食则可以从嗅觉和味觉层面吸引游客。


精神价值:满足精神需求

三坊七巷的精神价值主要反映在文化活动和产品的呈现上。在景感营造时可挖掘三坊七巷内特有的历史和文化声源,对其进行设计重现并加强保护管理。在相对安静的区域,特色文化声也可形成一种鲜活的“景观”。此外,还可创设更多以三坊七巷文化为主题的衍生品。相关的民俗、民族文化活动和产品可以提升人们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地方依恋层面的精神需求,以此提升街区的精神价值。


教育价值:开展教育活动

三坊七巷的教育价值可体现在街区内的各种物质和精神载体中。街区内坐落众多名人故居且是传统私家园林集萃地,可在景观节点增加解说系统来介绍相关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增强游客与实体历史景观的互动性;特色文化活动的表演可通过人们的视觉和听觉感知传递文化价值;还可定期构筑文化走廊及专题展览,打造三坊七巷特色研学品牌,提升三坊七巷的教育价值。


文化遗产价值:赋予历史意义

景感营造可主要在视觉和触觉层面进行。视觉上,三坊七巷原有的文化景观主要通过不同的景观要素和材质进行呈现。因此,新增的景观材质应在契合街区古朴格调的基础上,选择硬度适中、较为温暖和光滑的材料,并且适当增加表面的纹理质感和凹凸程度,从而有利于吸引游客触碰体验,同时满足人体舒适度的需求。


游憩与生态旅游价值:满足休闲、娱乐意愿

视听环境是提升游客游憩动机和游览体验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视觉上,三坊七巷整体风格应基于历史风貌,并在注重协调传统和现代元素的前提下,展现核心的福州历史文化。此外,还可从触觉角度出发,营造舒适的街区微气候环境。在味觉方面,可定期举办美食鉴赏活动,在后期重点打造相关的美食品牌,通过品牌营销和宣传等形式吸引更多游客。在嗅觉层面,可引入对应的商业项目,如“三坊七巷气味博物馆”,展览和售卖相关周边产品,从而丰富整个街区的旅游特色。



06

结语与展望


虽然本研究构建的景感评价指标体系来源于现有的历史街区相关研究,但相信通过未来更深入的研究挖掘,该框架的适用性将拓展至历史街区以外的其他景观场所。以CES提升为导向的历史街区景感营造是一个涉及气候环境、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使用者特征等诸多因素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在实践中,景感设计师应注重对场地基础信息的采集与识别,以及对使用者感知信息的充分分析和解读,从而实现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


未来研究可根据本研究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及所梳理的CES与景感要素的相互关系,归纳总结出具体的可量化指数,后续进行评价指标体系应用时,还应通过专家打分、熵权法等方式确定各指标权重。在今后的研究和实践中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从而更切实地通过景感营造策略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为历史街区规划设计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专访记录
最新加入
景观文化
  • 浙景杭协

    浙景杭协

    协会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