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乡村振兴示范带和片区化组团发展成为重要的实践路径。这些模式通过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协同发展,为乡村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抓好顶层设计中的科学规划和布局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前提。科学规划不仅是乡村发展的蓝图,更是确保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的重要保障。
一、明确发展目标与定位:为乡村发展锚定方向
乡村振兴示范带和片区化组团发展的核心在于明确目标与定位。科学规划需要立足于乡村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文化特色和产业基础,通过深入调研和分析,确定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方向。
(一)深入调研,摸清家底
在规划初期,必须对乡村进行全面的调研,包括自然资源、人口结构、经济现状、文化传统等。例如,浙江省杭州市的瓜山“未来社区”,在规划前对当地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发现该地区具有良好的交通条件和丰富的土地资源,但同时也面临着基础设施老化和产业单一的问题。基于这些调研结果,规划团队明确了“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以业聚人、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为后续的改造和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因地制宜,精准定位
明确目标后,需要根据乡村的实际情况进行精准定位。例如,张掖市甘州区速展村在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中,通过科学规划,结合当地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了集新型社区、现代农业、田园休闲、生态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发展带。这种精准定位不仅提升了乡村的经济活力,还为居民创造了更好的生活环境。
(三)动态调整,适应变化
乡村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科学规划需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在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以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例如,一些乡村在发展初期以农业为主导产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逐渐向农旅融合、文化创意等多元化产业转型。通过动态调整规划,乡村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优化空间布局: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科学规划能够优化乡村的空间布局,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通过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村庄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乡村能够实现发展的有序性和可持续性。
(一)土地利用规划:盘活闲置资源
土地是乡村发展的核心资源,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能够盘活闲置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例如,嵊州市在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时,编制了《嵊州市和美乡村建设总体规划(2023—2027年)》,按照“多规合一”要求,对每个创建村进行科学规划,突出历史传承、自然禀赋和文化积淀等要素。通过这种规划,嵊州市将闲置的宅基地、荒地等转化为乡村旅游、生态农业等产业用地,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二)村庄布局优化:提升整体形象
村庄布局的优化不仅能够提升乡村的整体形象,还能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例如,北京市在“百村示范、千村振兴”工程中,通过高标准编制示范片区规划实施方案,推动村庄渐进式有机更新,建设花园村庄。这种规划注重村庄的风貌设计和空间布局,通过合理规划道路、广场、绿地等公共空间,提升了乡村的整体形象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共建共享
基础设施是乡村发展的基础,科学规划能够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例如,环云湖片区通过供水管网、自行车赛道等基础设施共建,加快宁波市两新红领学院扩容,走出了一条红色党旗引领绿色发展、和谐共治的新路。这种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不仅提升了乡村的基础设施水平,还为城乡融合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增强乡村经济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的协同发展。科学规划能够整合乡村的产业资源,优化产业结构,打造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
(一)产业融合:拓展乡村经济边界
产业融合是乡村经济发展的新趋势,通过科学规划,乡村能够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例如,嵊州市通过片区化打造,形成了“田园梦”“越剧源”“长桥粮”等各具特色的组团,实现了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和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这种产业融合不仅拓展了乡村经济的边界,还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二)特色产业集群:打造乡村经济名片
特色产业集群是乡村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通过科学规划,乡村能够整合资源,打造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例如,魏县漳河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中,坚持城乡融合、多规合一理念,统筹考虑产业发展、人口布局、公共服务、土地利用和生态保护等,优化示范带内村镇布局。通过这种规划,漳河乡村振兴示范带形成了以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特色手工业为主的产业集群,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名片。
(三)创新驱动:激发乡村经济活力
创新驱动是乡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通过科学规划,乡村能够引入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激发经济活力。例如,瓜山“未来社区”通过打造数字化治理平台,整合人、房、企、事、物五大要素,实现了跨部门、跨层级的协同治理。这种创新不仅提升了乡村的治理能力,还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四、强化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提升乡村居民生活质量
科学规划能够强化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建设,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通过统筹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乡村能够实现城乡资源的共建共享。
(一)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生活条件
基础设施建设是提升乡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关键。通过科学规划,乡村能够合理布局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例如,竹泉村通过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形成了整洁、完善的生态环境,同时积极参与旅游标准化示范企业创建,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这种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改善了乡村的生活条件,还为乡村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二)公共服务优化:缩小城乡差距
公共服务是乡村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体现。通过科学规划,乡村能够优化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缩小城乡差距。例如,北京市在“百村示范、千村振兴”工程中,通过高标准编制示范片区规划实施方案,推动村庄渐进式有机更新,建设花园村庄。这种规划注重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通过合理布局学校、医院、文化中心等设施,提升了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共建共享机制: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共建共享机制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通过科学规划,乡村能够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共建共享。例如,环云湖片区通过供水管网、自行车赛道等基础设施共建,加快宁波市两新红领学院扩容,走出了一条红色党旗引领绿色发展、和谐共治的新路。这种共建共享机制不仅提升了乡村的基础设施水平,还为城乡融合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五、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实现城乡融合与共同富裕
科学规划能够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实现城乡融合和区域共同富裕。通过打破行政边界,推动区域内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乡村能够形成整体联动的发展格局。
(一)打破行政边界:实现区域资源共享
打破行政边界是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通过科学规划,乡村能够实现区域内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例如,台州黄岩区通过地方立法,强调“规划先行”,鼓励乡镇根据跨域组团需要联合编制村庄规划,为后续串点成线、连线成片奠定基础。这种规划不仅打破了行政边界,还实现了区域内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二)城乡融合:缩小城乡差距
城乡融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通过科学规划,乡村能够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产业发展的融合。例如,北京市在“百村示范、千村振兴”工程中,通过高标准编制示范片区规划实施方案,推动村庄渐进式有机更新,建设花园村庄。这种规划注重城乡融合,通过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缩小了城乡差距。
(三)共同富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共同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通过科学规划,乡村能够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共同富裕。例如,环云湖片区通过供水管网、自行车赛道等基础设施共建,加快宁波市两新红领学院扩容,走出了一条红色党旗引领绿色发展、和谐共治的新路。这种规划不仅提升了乡村的整体发展水平,还为城乡融合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六、提升治理能力:确保乡村建设有序推进
科学规划能够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实现乡村发展的长效性和稳定性。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明确各方职责,建立健全利益分配机制,乡村能够促进治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一)数字化治理:提升治理效率
数字化治理是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科学规划,乡村能够引入数字化技术,提升治理效率。例如,瓜山“未来社区”通过打造数字化治理平台,整合人、房、企、事、物五大要素,实现了跨部门、跨层级的协同治理。这种数字化治理不仅提升了乡村的治理能力,还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二)利益分配机制:保障农民权益
利益分配机制是乡村治理的重要内容。通过科学规划,乡村能够建立健全利益分配机制,保障农民权益。例如,明月村通过“政府搭台、文创撬动、公益助推、旅游合作社联动”的发展机制,吸引了艺术家和非遗传承人入驻,推动了农旅融合发展。这种利益分配机制不仅保障了农民的权益,还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
(三)多方参与:形成治理合力
多方参与是乡村治理的重要保障。通过科学规划,乡村能够动员各方力量,形成治理合力。例如,曲江区在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中,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顶层设计和注重科学规划,形成了区镇村三级书记抓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格局。这种多方参与的治理模式不仅提升了乡村的治理能力,还为乡村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七、保障资源合理利用:实现乡村发展的可持续性
科学规划能够保障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土地利用、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乡村能够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一)生态保护:实现绿色发展
生态保护是乡村发展的基础。通过科学规划,乡村能够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例如,竹泉村通过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形成了整洁、完善的生态环境,同时积极参与旅游标准化示范企业创建,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这种生态保护不仅提升了乡村的生态环境,还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资源循环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资源循环利用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科学规划,乡村能够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资源浪费。例如,张掖市甘州区速展村在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中,通过科学规划,打造了集新型社区、现代农业、田园休闲、生态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发展带。这种规划不仅提升了乡村的生态效益,还实现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补偿机制:保障生态保护积极性
生态补偿机制是生态保护的重要保障。通过科学规划,乡村能够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保障生态保护的积极性。例如,一些地区通过建立生态补偿基金,对参与生态保护的农户和企业进行补偿,激励他们积极参与生态保护。这种生态补偿机制不仅保障了生态保护的积极性,还为乡村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八、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科学规划还应注重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乡村文化是乡村的灵魂,是乡村发展的独特优势。通过科学规划,乡村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同时结合现代需求进行创新。
(一)文化保护:保留乡村文化底蕴
文化保护是乡村文化传承的基础。通过科学规划,乡村能够更好地保护传统文化资源。例如,成都三鱼萌狮文化村通过改造传统村落景观,打造了集农商文旅于一体的特色项目。这种改造不仅保留了乡村的文化底蕴,还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文化创新:满足现代需求
文化创新是乡村文化传承的重要保障。通过科学规划,乡村能够结合现代需求进行文化创新。例如,明月村通过“政府搭台、文创撬动、公益助推、旅游合作社联动”的发展机制,吸引了艺术家和非遗传承人入驻,推动了农旅融合发展。这种文化创新不仅满足了现代需求,还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文化活动:增强乡村文化凝聚力
文化活动是乡村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科学规划,乡村能够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增强乡村文化的凝聚力。例如,一些乡村通过举办传统节日、民俗活动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增强了乡村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九、创新机制与要素集聚:为乡村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科学规划需要创新机制,推进要素集聚。通过创新机制,乡村能够更好地吸引人才、资金和技术等要素,为乡村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一)创新机制: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创新机制是乡村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科学规划,乡村能够创新机制,激发发展活力。例如,明月村通过“政府搭台、文创撬动、公益助推、旅游合作社联动”的发展机制,吸引了艺术家和非遗传承人入驻,推动了农旅融合发展。这种创新机制不仅激发了乡村的发展活力,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
(二)要素集聚: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要素集聚是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科学规划,乡村能够吸引人才、资金和技术等要素,推动经济发展。例如,魏县漳河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中,通过创新机制,吸引了社会资本投入,推动了乡村产业的快速发展。这种要素集聚不仅推动了乡村经济发展,还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三)政策支持:保障机制创新和要素集聚
政策支持是机制创新和要素集聚的重要保障。通过科学规划,乡村能够争取政策支持,保障机制创新和要素集聚。例如,一些地区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人才、资金和技术等要素向乡村流动,为乡村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十、坚持生态优先:建设美丽新村
科学规划应坚持生态优先,建设美丽新村。乡村的生态环境是乡村发展的基础,是乡村的独特优势。通过科学规划,乡村能够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一)生态保护红线:保障生态安全
生态保护红线是生态优先的重要保障。通过科学规划,乡村能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保障生态安全。例如,一些地区通过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限制开发活动,保护了乡村的生态环境。这种生态保护红线不仅保障了生态安全,还为乡村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生态修复: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生态修复是生态优先的重要内容。通过科学规划,乡村能够开展生态修复工程,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例如,竹泉村通过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形成了整洁、完善的生态环境,同时积极参与旅游标准化示范企业创建,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这种生态修复不仅提升了乡村的生态环境质量,还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生态旅游: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生态旅游是生态优先的重要实现路径。通过科学规划,乡村能够发展生态旅游,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例如,张掖市甘州区速展村在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中,通过科学规划,打造了集新型社区、现代农业、田园休闲、生态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发展带。这种生态旅游不仅提升了乡村的生态效益,还实现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与展望
在乡村振兴示范带和片区化组团发展视域下,科学规划和布局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前提。通过明确目标、优化空间布局、推动产业协同、强化基础设施、促进区域协同、提升治理能力、保障资源合理利用、注重文化传承、创新机制和坚持生态优先,乡村能够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发展,更是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传承。通过科学规划,我们能够为乡村描绘出更加美好的未来,让乡村成为人们向往的美丽家园。
Copyright © 2018 景观网 .All Rights Reserved
www.中国景观网.net 备案号:浙ICP备2021007798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 网站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