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在一些旅游景区,为了吸引游客,部分商家推出了所谓的“中医药体验项目”,但这些项目往往缺乏专业指导,甚至存在误导游客的情况。这种现象不仅损害了中医药非遗的声誉,也影响了游客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
(二)传承人短缺
中医药非遗传承人数量有限,且年龄结构偏大,传承后继乏人。这不仅制约了中医药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也影响了中医药非遗与旅游融合的深度和广度。培养中医药非遗传承人需要长期的投入和系统的教育,而目前的培养机制还不够完善,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例如,在一些偏远地区,由于缺乏专业的中医药教育资源,年轻一代对中医药非遗的认知和兴趣较低,导致传承人短缺的问题更加突出。此外,中医药非遗传承人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培养难度较大,这也限制了传承人的数量。
(三)旅游产品同质化
部分地区在开发中医药非遗旅游产品时,缺乏创新性和独特性,导致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例如,许多地方都推出了中药香囊、养生茶等类似的旅游商品,缺乏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这种同质化现象不仅难以吸引游客,还可能导致市场竞争加剧,影响中医药非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在一些旅游景区,游客常常会发现类似的中医药非遗旅游产品,这些产品虽然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但缺乏创新和个性化设计,难以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因此,需要在产品开发过程中注重创新和个性化设计,提升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四、中医药非遗与旅游融合的发展建议
(一)加强政策支持
政府应制定更加完善的政策法规,加大对中医药非遗保护与旅游融合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例如,北京市出台《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支持中医药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引导基金、提供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中医药非遗与旅游融合的项目开发。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政策引导,推动中医药非遗与旅游融合的标准化建设,确保旅游开发过程中对中医药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例如,制定中医药非遗旅游产品的质量标准和服务规范,提升旅游产品的品质和游客的体验。
(二)强化传承人培养
建立传承人培养体系,通过师徒传承、学校教育、社会培训等多种方式,培养既懂中医药非遗又懂旅游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例如,达仁堂通过开设非遗传承教育基地,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非遗传承人。此外,还可以通过举办非遗传承人培训班、开展非遗传承人进校园等活动,提高传承人的专业水平和社会影响力。
在一些地区,学校和社区联合开展中医药非遗传承活动,通过开设中医药非遗课程、举办非遗讲座等方式,培养年轻一代对中医药非遗的兴趣和认知。这种教育模式不仅为中医药非遗的传承提供了新的途径,也为中医药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培养了专业人才。
(三)创新旅游产品
深入挖掘中医药非遗的文化内涵,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和市场需求,开发具有创新性和独特性的旅游产品。例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发中医药文化体验项目,让游客通过虚拟现实设备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医药非遗的魅力。此外,还可以开发中医药主题的研学旅游课程、康养旅游套餐等,满足不同游客群体的需求。
在一些旅游景区,通过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开发了中医药非遗主题的互动体验项目。例如,游客可以通过虚拟现实设备参观中药种植基地,了解中药的种植和炮制过程。这种创新的旅游产品不仅提升了游客的体验,也增强了中医药非遗的吸引力。
(四)推动活态传承
鼓励传承人在旅游空间开展传承实践,注重中医文化内涵建设,将旅游空间作为展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例如,北京市鼓励在旅游景区、公园、民俗村等地举办非遗推广活动,通过现场展示、互动体验等方式,让游客深入了解中医药非遗的文化内涵和技艺特点。
在一些旅游景区,中医药非遗传承人定期举办中医药文化讲座和技艺展示活动,游客可以近距离观看中医药非遗技艺的表演,并与传承人互动交流。这种活态传承方式不仅让游客深入了解中医药文化,也为中医药非遗的传承提供了新的平台。
五、未来展望
中医药非遗与旅游融合不仅是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的创新模式,也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政策支持、传承人培养、产品创新等多方面的努力,中医药非遗与旅游融合将为健康中国建设和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未来,随着中医药非遗与旅游融合的不断深化,相信会有更多具有文化内涵和创新性的旅游产品涌现,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独特的旅游体验,同时也为中医药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开辟更广阔的道路。
总之,中医药非遗与旅游融合是一条具有广阔前景的发展道路,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持续探索和推进。只有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才能让中医药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旅游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Copyright © 2018 景观网 .All Rights Reserved
www.中国景观网.net 备案号:浙ICP备2021007798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 网站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