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乡村全面振兴的背景下,县域干部和村集体乡村振兴从业者肩负着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促进乡村生态与文化传承等多方面的重大责任。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也面临着诸多挑战,稍有不慎就可能犯下一些严重的问题,从而影响乡村振兴的进程和效果。
一、县域干部: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力量
(一)杜绝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
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是乡村振兴工作中必须坚决杜绝的顽疾。一些干部在工作中可能会陷入“数字游戏”“报表堆砌”的形式主义陷阱,例如重复筛查、多头算账,导致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疲于应付,不仅浪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还可能引发群众的不满情绪。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精简优化涉农考核,清理整合政务应用程序,减少“指尖上的形式主义”。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引导干部将精力真正聚焦到乡村发展的实际问题上,切实为基层减负,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乡村建设的实际工作中。
(二)尊重农民意愿
农民是乡村的主人,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在乡村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尊重农民意愿至关重要。一些地方在推进乡村建设时,可能会出现违背农民意愿搞大拆大建的情况,这种做法不仅破坏了乡村原有的生态和文化环境,还可能引发农民的抵触情绪。因此,县域干部必须引导农民参与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听取农民的意见和建议,让农民在乡村建设中有充分的话语权和参与感。通过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让农民能够参与到乡村建设的每一个环节,从规划编制到项目实施,从资金使用到效果评估,确保乡村建设符合农民的实际需求和利益,真正实现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
(三)促进乡村均衡发展
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是实现乡村的全面发展,这不仅包括经济的繁荣,还包括社会的和谐、生态的优美以及文化的传承。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可能会出现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导致“富村”与“穷村”差距进一步拉大。这种不平衡的发展不仅不利于乡村整体的振兴,还可能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因此,县域干部必须注重乡村地区的均衡发展,优化城乡公共资源配置,强化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通过加大对偏远地区和薄弱环节的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缩小城乡差距,让每一个乡村都能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不掉队。
(四)注重长远规划
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和科学的规划布局。一些干部在工作中可能会只关注短期目标,忽视乡村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可持续性。例如,在产业发展中,盲目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导致生态环境破坏;或者在项目建设中,缺乏科学论证,导致项目建成后难以持续运营。为了避免这些问题,县域干部必须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通过科学编制乡村振兴规划,明确乡村发展的目标定位、产业布局和生态保护措施,确保乡村发展既能满足当前需求,又能兼顾长远利益,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五)强化基层治理
基层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一个稳定、和谐的乡村社会环境是乡村发展的重要基础。然而,一些地方在基层治理方面存在能力不足、应急管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例如,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薄弱,村干部管理监督不到位,导致一些基层干部作风不实、工作懈怠,甚至出现腐败问题;同时,农村应急管理能力不足,在面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情况时,往往措手不及,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县域干部必须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基层监督体系,严格村干部管理监督,确保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同时,要健全农村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和应急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乡村社会的稳定和谐。
(六)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乡村的全面振兴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然而,一些地方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存在重视不够、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例如,对乡村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缺乏长远规划,导致乡村人才匮乏,难以满足乡村振兴的需要;或者对乡村人才的激励机制不完善,导致人才流失严重。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县域干部必须健全乡村人才培育和发展机制,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加强农民技术技能培训。通过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激发乡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
二、村集体乡村振兴从业者: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一)坚守农民利益底线
农民利益是乡村振兴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村集体乡村振兴从业者在工作中必须坚守农民利益底线,确保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在土地流转、宅基地管理等工作中,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确保农民的土地权益、财产权益不受损害。同时,要完善农民全过程参与项目实施机制,让农民能够参与到乡村产业项目的各个环节,从项目规划到实施,从资金使用到收益分配,确保农民能够从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通过建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真正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受益者,增强农民对乡村振兴的认同感和参与感。
Copyright © 2018 景观网 .All Rights Reserved
www.中国景观网.net 备案号:浙ICP备2021007798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 网站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