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仇保兴:生态文明时代需要观念的转型
来源:中国城科会 | 作者:pro7b365d | 发布时间: 2018-09-22 | 21164 次浏览 | 分享到:
国务院参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理事长在2018中国长白山国际生态会议开幕式发表《生态文明时代需要观念的转型》主题演讲。

第三、自适应性

生态系统中每个个体无论大小,无论是宏观的还是微观的单元,都有对环境有自主的感受能力,都能对环境的变化作出判断,都能总结而且都能作出它自己的对策。这种来自主体的对策人们有的时候是忽视的,作出它自己认为最合理的、最合适的应对方案,所以每个个体是主动的。生态系统的宏观持续或者它的命运决定这些无数个个体自适应性的行为、能力和对环境的正确判断。由下而上涌现出来的生命力,才能真正决定生态系统演变的方向。我们讲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必须是分布式的、自组织式的,而不是由哪一个“上帝”来控制的。

而工业文明恰恰容易忽视系统个体的感受、个体的学习能力,认为系统结构才是最重要的,认为从上而下的“设计”是决定一切的,认为世界是设计出来的,认为人可以胜天、可以定天、可以改天。而且人们又常常错误地认为,这些微小的个体是单一的、是被动的、是静止的、是完全由强大的外力所摆布的,这些都是错误观点。由于这样的想法,我们自然就认为“越大越集中越好”,习总书记批评的“大洋怪”建筑和工程就遍地而起。实际上,大规模、中心控制常常是跟个体的自适应性是对抗的,对个体的自适应性是摧残的,是一种替代的关系,这就造成我们的生态系统是不可持续的、或是浪费的。我们把所有的祖国大地的河流都改成三面光了,你想它们的生物多样性、丰富性与自适应性修复就完全不一样了,人们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而总是企图用一种理想的模式来改造和管理某一个生态系统的时候,其实我们的知识储备是不足的,一定要知道我们对生态系统复杂性认识不足。我们对系统中不同个体的DNA、个体的行为、个体对环境的反应也并不了解,人类应该更加谦卑。

第四、背景性

说到背景性,东西方文明在远古时期其实在敬畏大自然方面具有一致性,但进入中世纪之后,尤其是工业文明以后东西方出现了分裂。一位哈佛大学著名的心理学家办公室里面挂着一幅图画,森林里面站着一匹白马。他经常叫学生看这幅图画,问这是什么画?东方学生往往会说这是一幅森林的画,但是森林里面站着一匹白马。但是西方背景的学生却常说这是马的画,马站在森林里面。为什么东方跟西方学生的观念会不一样呢?因为东方文明本质上是一个背景文明。比方说,我们中国古代所有的城市、所有的建筑非常讲究周边环境(包括山、水、林、田、湖等)与城镇或建筑之间的关系;而西方文明讲究点到点的思维、讲究逻辑性,城市、建筑选址和建设也直奔主题,以达成为目标。

这样一来我们可以看到,生态文明建设是需要找回东方文明合理的内涵,而我国的高速工业文明经历了四十多年,取得巨大的成功以后人们也慢慢滋生出来一种忽视背景、忽视历史的不良倾向。我们经常把主题跟目标、跟手段对立起来,把目标与手段颠倒过来,我们也习惯于点到点的思维,而把背景放到一边去了。我们经常把南方适应的模式运用到北方来。忽视这些背景和真实的复杂的生态环境了,这样做经常会抓住了芝麻利益而丢了背景这个大西瓜。中国古代文明强调天人合一、天人交融、天人共享,这说明人是在背景中生活的,这个大背景就是天,就是大自然。离开了大自然,其实我们不能抓住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人类没有这样的能力,但是我们却常常充满着这种工业文明衍化出的幻想。

回溯世界文明历史,不难得出:成也是工业文明,如果不转变思路的话,败也是工业文明,所以在迈入生态文明后,人们的思想是需要转型的。我们这个论坛突出表达了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一种人类崭新的思想模式,是人类文明进入了人类世界后的一种新的世界观,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最核心的、而且不可替代的理念。而生态文明作为一种观念和理论并没有成熟起来,它仍然在丰富发展的过程中间,是需要不断讨论、是需要不断提炼的、是充满着争论的。

当前,我们首先要把它的核心内容搞清楚,防止以工业文明的手段来取代生态文明,防止打着生态文明的旗号仍然来行使工业文明之实。我们通过这些论坛的讨论也使自己懂得哈佛大学的校长说过的一句话,他说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让人们识别谁在胡说八道”。我们通过这些论坛积累了这些生态文明的丰富理念,是把十九大的精神贯彻落实的实际举措。然后我们就能识别什么是伪生态?什么是假生态?这样一来我们的论坛就成功了,参加论坛的每个人就会收获满满,回去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把“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真正能够推进一步。

谢谢!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