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解析“国土空间碳排放核算系统”——用“一把尺子”丈量土地利用碳排放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协会 | 作者:编辑部 | 发布时间: 2021-09-27 | 2553 次浏览 | 分享到: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日益成为世界共识。如何更好地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构建低碳排放的土地利用结构,推进实现2060年我国碳中和目标,是当前亟待回答的一个重大课题。

日前,自然资源部碳中和与国土空间优化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发布了“国土空间碳排放核算系统”。该系统利用特定国土空间土地利用遥感数据及相关的经济社会数据,实现自动核算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保持和变化中发生的碳排放。该重点实验室主任黄贤金就该系统的研发背景、具体应用及未来展望作了详细解读。


促成低碳型国土空间格局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2006年的相关清单,土地利用碳源碳汇评估方法包括三类土地利用分析方法:第一类有土地利用总面积,无土地利用转化的数据;第二类有土地利用总面积,包括类别间变化的数据(类似土地利用转化矩阵);第三类是有空间明晰的土地利用转化数据。


因此,要充分揭示中国土地利用的碳汇实际,就需要构建土地利用碳排放清单,从而便于进行土地利用碳源、碳汇核算。


黄贤金告诉《中国自然资源报》记者,国土空间作为碳源碳汇的载体,其碳核算涉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陆地生态系统,以及能源、工业、废弃物、农林活动等人为碳排放。即使是局部核算数据和参数的调整,也将影响到整体性评价结果。


“研发国土空间碳排放核算系统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碳排放核算自动化,推动碳排放管理便捷化,促进碳减排评估工具化。”黄贤金说,该系统能自动生成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综合碳排放清单,为开展国土空间优化、支撑双碳目标夯实了研究基础,相当于打造了丈量土地利用碳排放的“一把尺子”,为科学开展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促进低碳型国土空间格局形成提供了政策工具。


打造土地利用碳排放数据库


低碳国土空间开发的实现主要有碳减排和碳增汇两个途径。前者是以“源”作为出发点,通过科技进步以及能源改革,减少人为源的碳排放;而后者是从“汇”的角度来考虑,采用合理有效的措施将更多的碳固定于生态系统中。


黄贤金介绍,从空间格局来看,华东、华南和华北地区土地利用的碳汇效应比较显著,而东北和西南地区则是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较为显著,西北地区土地利用的碳汇(源)效应不甚显著。


“从土地利用来看,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碳汇差异,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当然,也可以通过改善土地利用、加强自然资源管理以及生态修复,进一步增强碳汇功能。”黄贤金说。


基于上述观念研发的“国土空间碳排放核算系统”,已为江苏省地方标准《非建设用地温室气体排放核算规程》《江阴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温室气体统计核算办法(试行)》等提供了技术方法和计算支持,形成了以中国土地利用碳排放清单为目标,融合陆地生态系统要素、核算模型集成、土地利用碳排放清单输出于一体的中国土地利用碳排放数据库。


力争建立碳汇影响评估制度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构建科学有序、适度的国土空间格局,自然资源部碳中和与国土空间优化实验室还将密切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实施评估、城市体检等工作要求,进一步完善并开展国土空间碳排放核算系统研发工作,增强该系统支撑功能,从而为科学开展区域气候治理提供技术支撑和政策方案。


黄贤金介绍了国土空间碳排放核算系统的下一步研发目标,包括基于大数据的全域国土空间碳源/汇精细化核查系统;不同情境下2060年国土空间碳中和模拟系统;服务用户端的国土空间碳源/汇监测系统;开展国土空间格局变化的碳源/汇效应分析等。


黄贤金表示,随着该系统不断得到广泛应用,希望将来能在国土空间规划以及国土空间详细规划等编制中,建立碳汇影响评估制度,提出碳汇损失补偿机制,或者碳汇空间补偿机制,为实现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中和人类经济社会系统的碳排放,提供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