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服务设施。主要包括管理设施、商业服务设施、游憩设施、文化教育设施、安全保障设施。服务设施应结合现有城镇、景区、村落、建筑进行建设,避免重复建设。并根据沿线城镇和村落的分布合理设置驿站。
1.管理设施、商业服务设施应结合区域服务中心和驿站设置,设施的规模应与游人容量相适应。
2.游憩设施主要包括文体活动场地、休憩点等,可结合驿站和沿线景点设置,观景台、长凳休憩点的设计应尽量就地取材,采用当地石头、木头等材料,与古道风貌相协调。
3.文化教育设施包括文化宣教设施、解说设施、展示设施等,应设置在历史文化遗址遗迹等需要解说、展示的区域,对文化背景、名人轶事、民俗节庆等内容进行集中展示,便于游客对于历史文化的进一步理解。
4.安全保障设施包括治安消防点、医疗急救点、安全防护设施等,应结合沿线村镇和驿站合理设置。
(三)基础设施。主要包括电力、通信、给水、污水、环卫等设施。
1.电力设施应就近连接城市供电网络,结合驿站提供照明、充电服务,偏远地区宜使用清洁能源供电。
2.通信设施应就近连接城乡通信网络,保障古道的通信网络覆盖,驿站、古亭等服务节点可考虑设置免费热点,方便游客及时掌握古道的各项实时信息。
3.给水设施包括生活用水、杂用水和消防用水的供给设施,给水点宜结合驿站、古亭等服务节点设置,给水设施应就近连接城乡给水管网。
4.环卫设施包括公厕、垃圾收集设施等,应结合沿线村镇、驿站、古亭等合理设置,并将污水就近排入污水管网。
(四)标识系统。分为定位标识、信息标识、指路标识和警示标识四种类型,具有引导、解说、指示、命名、禁止和警示等功能。
定位标识标明各类地点、设施的名称;信息标识对地点、线路、景点、设施进行解释、教育、说明,讲述古道故事;指路标识对古道线路沿线的地点、设施方位、距离、行走时间进行说明;警示标识对存在滑坡、危岩、山洪、塌陷等安全隐患的古道进行警示说明。
标识设置应系统考虑,根据线路创建完整的标识系统,避免出现标识内容互相矛盾或重复的现象,尽量用最少的标识设施把必须的信息展现出来。标识材料应因地制宜,体现人性化,在颜色、材料和尺寸上尽量与周边环境协调。标识内容应简单易懂,不产生歧义,向游客传递最核心最根本的内容。
(五)古道连接线。是指与古道本体相连接的城市道路、公路(县道、乡道、村道)、步道、绿道、风景道等线性载体。围绕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结合现代人的需求,可利用古道连接线与古道本体相连接,打造互联互通的森林慢行系统。古道连接线的线路设计,应优先选择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或自然景观优美的线路,尽量利用现有的绿道、登山径、低等级公路等路径。
第二十条 其他设施。包括休息设施、护栏路牙、挡土墙。
(一)休息设施。设置在古亭、路侧的条石坐凳。条石坐凳靠铺装边界平放于地面上,与周边铺装紧密相接。
(二)护栏路牙。路牙主要包括条石路牙及块石路牙。条石路牙主要设置在较整齐的条石台阶两侧,起到加固台阶的作用。块石路牙主要设置在较乡野的道路单侧,起到隔离道路及绿地空间的作用。
(三)挡土墙。挡土墙设置在道路两侧,起到扶固土坡的作用,样式呈梯形砌筑,基部较宽顶部较窄,大块石头垒于基层,小块石头垒于上层。
第二十一条 选材原则。
(一)古道路面的修缮和复原应在材质和施工技术等方面与原有古道保持一致,尽量减少人工痕迹,就地取材,并对表面采用自然打磨的方法,消除过多的尖角和不规整的曲面,不宜采用爆破原石片铺设。形状、颜色应与原古道的石材相似,依据地形修复古道。
(二)踏步石应尽量方正,至少有一个平整面,要尽量避免使用凹凸较大的一面朝上,遇到锥形、卵形和多面体等形状块石,需进行加工后再铺设。
(三)古道基层的修复,尽量使用原工艺(如素土夯实或灰土夯实),若需提高其稳固性,可以适当使用适合古道修复的现代材料,但尽量用于相对隐蔽部位。
第二十二条 古道台阶施工要求。古道山地段纵坡一般不大于18%,纵坡超过18%,宜设置台阶。
(一)台阶施工过程中应考虑古道整体协调美观,避免做工粗糙或过重的现代工艺痕迹。
(二)台阶高度和踏步宽度要符合人体工学要求,避免过高或过低影响行走。
(三)台阶面应保持水平或者略向内倾,台阶面不应外倾,防止行人滑倒。
(四)新修古道台阶踏步数不应少于2级,踏步宽度不宜小于0.3m,踏步高度不宜大于0.15m,且不宜小于0.1m,踏步设有相应的防滑措施。条件为特陡山地时,宜根据具体情况增加台阶数,但不宜超过18级。台阶连续升高超过5.0m时,宜设置转折平台,转折平台的进深不宜小于古道宽度。
第二十三条 生态环境。古道两侧的生态环境,应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植被,确实要进行绿化改造的,应优先选用本地乡土树种和特色景观树种,植被修复应注重自然、生态、协调的原则,保证植物群落稳定性和突出地方特色,不应在古道两边大量加种行道树、人工草皮和园林地被植物。驿站、古亭、观景台等节点处的植物配置,应在场地现有植被基础上,选择本地特色景观植物,营造层次、色彩、季相、意境丰富的植物景观,提升古道游赏乐趣。
Copyright © 2018 景观网 .All Rights Reserved
www.中国景观网.net 备案号:浙ICP备2021007798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 网站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