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贯彻绿色低碳理念,提高发展质量 (一)全面落实绿色发展理念。 全面树立因地制宜、低碳发展、清洁生产、文化传承的绿色发展理念,倡导“被动式技术优先、主动式技术优化”设计原则,优化功能空间布局,充分发掘场地空间、工程本体与设备在节约资源方面的潜力。倡导有效利用地域自然条件,尊重城市肌理、产业特征和地域风貌,实现建筑布局、工艺布局、交通组织、场地环境、场地设施和管网的合理设计,推动工程建设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二)提升建筑绿色低碳设计水平。 按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相关标准,全面推广绿色建筑设计,提高建筑节能水平。强化绿色建筑设计方案技术论证,发挥设计在工程价值链上的引领作用。推动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方法、应用技术创新,形成涵盖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等方面的绿色建筑技术体系。强化住宅健康性能设计,提升室内空气、水质、隔声等设计水平。加强建筑碳排放计算,充分考虑建材生产、建筑设计、建筑施工、建筑拆除等全生命周期碳减排。探索建立绿色建筑设计、评估、反馈机制,促进设计技术不断迭代优化。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制定绿色建筑设计导则。 (三)发挥绿色勘察基础作用。 倡导绿色勘察理念,鼓励对岩土工程工艺、工法进行创新,加强勘察工作中的环境保护。强化勘察工作全过程服务,重视可行性研究及方案设计阶段的勘察工作,加强地质地理环境特征和岩土工程条件分析,提高地基基础方案建议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提高勘察数据准确性,减少因勘察原因产生的重大变更,节约工期和造价。 (四)加强低碳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 鼓励绿色低碳关键技术与设备产品研发创新,持续完善绿色低碳技术体系。研究既有建筑最大化利用等城市更新关键技术,研究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应用、建筑电气化等建筑低碳关键技术,合理利用浅层地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余热资源,大力推广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发展零碳建筑技术。鼓励绿色建材、低碳技术等在工程建设全生命周期中的应用。 (五)完善建筑工程质量标准。 进一步完善建筑工程项目性能标准指标,提高安全标准指标,合理确定节能、室内外环境质量、无障碍、适老化等建筑品质指标。完善抗震设计标准,研究制定工程抗震鉴定和加固标准、工程减震隔震等抗震新技术应用标准。研究完善绿色建筑设计、施工、运行维护标准,完善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技术及评价标准。编制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相关标准。 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发展动力 (一)完善勘察设计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引导社会多方力量参与,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为引导的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科技创新体系。深化科技创新合作,支持勘察设计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生产厂商等共同开展科研攻关任务。引导建立以质量、贡献、绩效为核心指标的科技创新评价体系,加强科技创新与资质、职称、评优评奖等关联,激发从业人员创新动力。以设计为先导推广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工艺设备、新型材料,推进科技创新成果应用。 (二)持续加强前瞻性技术研究。 强化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鼓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自主布局基础理论研究。鼓励勘察设计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围绕生态环保、数字化、新型城镇化建设、重大工程、建设工程消防安全、防灾减灾等领域开展前瞻性研究,创新设计方法,开发核心技术、专利技术及产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创建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大师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科技创新平台,提升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三)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建立创新机制和激励制度,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开展工程勘察设计行业转型试点,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鼓励中小型勘察设计企业在专业细分领域开展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积极争取国家引导基金支持,鼓励社会资本加大扶持力度,支持中小型企业“专精特新”发展。 (四)增强方案设计原创能力。 坚持以人为本、人民城市人民建的设计理念,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将绿色低碳、人文关怀、科技创新融入设计实践。深入研究中国历史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充分融合国内外先进设计思想,完善中国特色建筑理论体系。鼓励建筑师在工程实践中大胆创新,形成多样化的本土建筑风格。建立健全建筑设计方案比选和公开公示制度,鼓励开展方案竞赛,提升原创设计水平。倡导开展建筑评论,促进建筑设计理念交融和升华,推进优秀传统建筑文化传承和创新。 七、推动行业数字转型,提升发展效能 (一)推进勘察设计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升级迭代。 以信息技术赋能勘察设计企业管理创新,优化管理模式,重塑管理流程,持续完善企业管理、生产管理信息系统数据与功能的无缝集成,逐步实现全面动态业务管理。鼓励有条件的勘察设计企业建立数据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利用先进技术手段进行数据治理和分级分类管理,保障数据资产安全完整、合理配置、有效利用。 (二)推进BIM全过程应用。 加快提升BIM设计软件性能,重点突破三维图形平台、建模软件、数据管理平台,开发基于BIM、5G、云计算等技术的协同设计应用系统。加快推进BIM正向协同设计,倡导多专业协同、全过程统筹集成设计,优化设计流程,提高设计效率。鼓励企业优化BIM设计组织方式,统一工作界面、模型细度和样板文件,不断丰富和完善BIM构件库资源。逐步推广基于BIM技术的工程项目数字化资产管理和智慧化运维服务。
Copyright © 2018 景观网 .All Rights Reserved
www.中国景观网.net 备案号:浙ICP备2021007798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 网站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