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Eltahir再次强调道,在区域和地方尺度上预测气候变化对人们真正关心的问题的影响,可以更清楚地揭示气候变化的风险,从而更好地为地方社会提供信息;要了解气候变化在地方尺度的影响,关键是要切实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全球气候变暖是全世界各地人们共同面临的挑战,但是其对于不同地域所造成的影响不尽相同,我们需要在地方层面采取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Glen T. Daigger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密歇根大学教授 Daigger教授从环境工程的角度探讨了全球水资源管理的挑战与策略。他指出,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带来的压力日益加剧,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方法无法有效应对极端气候现象,如干旱和洪水。为此,他提出“组合管理”策略,结合多种自然与工程手段,如海绵城市、洪泛区等,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更灵活地应对水资源短缺或过剩的情况。此外,他强调水资源再利用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美国西南部和欧洲地区,饮用水再利用已逐渐成为供水组合中的关键部分。 Daigger还指出,水管理必须更加注重资源效率,尤其在资源匮乏的时代。他提到,全球水行业正逐步向“资源回收”模式转变,不仅回收水,还包括废水中的能量、营养等有价值的元素。例如,法国的政策计划未来十年内将10%的水源通过再利用来满足需求。在此过程中,水流中的化学能源可以被捕获,转化为沼气、蛋白质等,进一步降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 此外,Daigger特别提到,非洲等发展中地区在水资源和卫生设施的创新上存在独特机遇。他认为,创新在推动水管理领域变革中至关重要。未来,全球水行业需更加注重系统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确保水资源和废水管理可以在未来不同的需求下调整使用方式。他强调,全球有必要更广泛地推动安全的水和卫生设施的覆盖,为所有人提供可持续的水资源保障。
Cynthia E. Smith 美国库珀·休伊特国家设计博物馆策展人 Smith女士首先介绍了美国库珀-休伊特国家设计博物馆在社会责任方面的使命,强调设计应关注大多数人的需求,特别是以应对环境问题为出发点的设计需求。 Smith提出,社会责任设计应增加社会包容性,支持平等、正义与相互合作,尊重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并融合多元声音和文化,实现跨学科、跨领域设计合作。 随后,Smith从探索设计策略、增强公众参与、关注地方尺度、营造共享空间、保护地方特色、推进地方转变、提升生存环境、应对未来设计等维度,展示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十个设计项目——小到助听器、收音机、净水壶、婴儿车、太阳能灶炉、送货车、水上教室、车站,大到城市水风险智能预测——这些形形色色的项目大多位于发展中国家与贫困社区,设计师通过他们的奇思妙想,证明了设计已成为社会变革的一种工具,从社会、伦理和环境等层面构建了气候正义的未来。 Smith强调,未来的气候变化趋势取决于我们未来的选择。我们需要将气候变化作为一种机遇,而非威胁。我们可以通过案例研究和最佳实践展示,倾听地方需求、促进公众参与,真正提升地方层面的气候韧性建设。设计师需运用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性,从现在开始行动起来。
Makoto Yokohari 东京大学教授 Yokohari教授强调了气候变化对城市环境的深远影响,特别是全球变暖引发的极端天气现象日益加剧。例如,日本樱花的盛开时间已明显提前,反映出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直接影响。 过去130年间,东京的年平均气温上升了3.5℃,这使得热岛效应愈发显著。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人口将集中在城市,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高温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为此,Yokohari提出了三项应对措施:增加城市绿地以降低温度;通过绿色空间提供身体和心理上的凉爽感;以及利用现代科技引导人们前往这些绿色区域。 在讨论具体实施策略时,他强调了绿色基础设施的重要性,包括公园和绿带的建设,但同时也指出了其中的潜在挑战。例如,由于城市资金短缺,许多地方难以开发足够的公共绿地,因此他呼吁私营部门参与绿色空间的开发建设。此外,他还介绍了一个移动应用程序的构想,旨在引导公众更便捷地前往城市绿地,以增强人们对这些空间的使用。 Yokohari教授还强调,恢复和保护城市周边的农业用地是应对热岛效应的重要措施。东京早期的城市中广泛存在农业用地,他认为这种传统应当得到重视与保护,只有将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才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最后,他总结道,城市规划者和设计师在设计未来城市时,必须充分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通过创新与合作,创造出更具韧性的城市环境,以应对日益严峻的气候挑战。
Peter Childs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教授 Childs教授认为,社会由许多方面组成。虽然社会可以有机地发展和演变,但我们也可以通过人为干预方式——即设计——做出深思熟虑的决定。 我们可以将设计视为将现有状态转变为理想状态的途径。Childs认为,在定义所谓的“好设计”时,重要的是视觉效果和功能概念,即不仅需吸引我们的视觉感知,也需满足一定的(通常是多种的)功能要求。
Copyright © 2018 景观网 .All Rights Reserved
www.中国景观网.net 备案号:浙ICP备2021007798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 网站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