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2024气候设计-北京大学生态文明大师讲坛举办
来源: | 作者:编辑部 | 发布时间: 2024-12-21 | 102 次浏览 | 分享到:

Childs随后重点介绍了其中一种设计中常用的工具——形态分析法(Morphological Analysis),并通过多个案例,展示了该方法应用于探索社会构成的各种可选方案中的巨大潜能。形态分析通常用于产品概念的提出,其将问题分解为若干系统或若干子功能,并探寻如何实现每个系统或子功能的各种方法。通过一系列形态分析,不仅可以对社会进行整体考量,还可以对能源、流动性、建成环境、娱乐、健康和福利,以及教育等层面进行具体考量。

Childs指出,形态分析有助于我们探索社会构成的各种选择。除功能方面外,还可对风险等操作方面进行评估。最重要的一点是,在面临包括气候变化在内的众多不确定性的未来挑战时,形态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减少大量选项,使我们的决策更加富有效力。


马  军


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图片

马军教授分享了他对低碳城市水处理系统的思考,强调了应对气候变化的迫切性。他指出,随着城市扩张和人口增加,水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然而,现有的水处理技术并不能有效满足这一需求,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问题日益严峻。

马教授分析了城市水系统面临的挑战,包括温室气体排放、洪水,以及水资源的不均匀分布等。他提到,当前的水处理技术主要依赖于生物处理,虽然可以降解有机物,但在处理过程中仍需消耗大量能源。他呼吁改变传统的末端管道处理模式,转向资源循环利用的系统,以实现更高效的水资源管理。

他提出,首先要实现水资源的源头分离和再利用,促进水和营养物质的循环。例如,黑水中的营养可以回流至农田,以肥料的形式加以再利用。他还强调了雨水的回收利用,以及通过分散式水处理系统提升城市的水处理能力。通过这些措施,既可减少城市的碳排放,又能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马教授也分享了在处理工业废水和城市废水方面的成功经验,强调通过创新的催化剂和膜技术,能够提高水处理的质量和效率。

最后,马教授总结道,改变当前城市水系统的思维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低碳水处理的关键。他呼吁在设计未来城市时,应整合新技术和创新思维,以构建更加可持续和韧性的水处理系统,助力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俞孔坚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

图片

俞孔坚教授讨论了如何将灰色基础设施与基于自然的绿色基础设施结合,以开发整体的解决方案,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挑战。通过融合“灰色”和“绿色”的思维,提出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既能适应环境变化,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气候问题。

俞孔坚指出,目前的灰色基础设施(如河渠、防洪墙等),从长远的角度看,往往与自然过程相违背。而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则不同,通过减缓水流、给水更多空间,达到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和生态恢复的目的。实践证明,这些方法在减少洪水和调节水资源方面卓有成效。他指出,基于自然的基础设施提供了多方面的生态系统服务,包括干旱和洪水调节、气温调节、生物多样性支持等。这种方法不仅仅是对基础设施的改进,更是一种生态文明的转型,从工业文明向更生态的、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向迈进。尤其是在中国,有五千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历史,季风气候下形成的经验可以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提供重要的借鉴。

最后,俞孔坚总结道,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在于水资源管理,而不仅仅是碳排放。通过推广基于自然的绿色基础设施,赋能每一个家庭、社区乃至城市共同参与,或许能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对全球气候问题带来切实的改进。 


图片


图片


本次论坛聚焦应对气候危机,探讨了多学科合作与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强调气候韧性在城市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与会者一致认为,面对复杂的气候挑战,整合各领域的知识与资源至关重要。此次交流不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分享机会,也体现了共同面对气候变化的信心与期待。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