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加入
免费发布
三叶青林下栽培技术
来源:浙江林业 | 作者:编辑部 | 发布时间: 2021-12-09 | 5645 次浏览 | 分享到:

三叶青简介


三叶青(Tetrastigma hemsleyanum Diels et Gilg)为葡萄科(Vitacvae)崖爬藤属(Tetrastigma)植物,为民间常用中草药,又称金线吊葫芦、三叶扁藤等,在我国广泛分布于浙江、江苏、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省。四年采收较佳,主要药效部位块根,具有抗肿瘤、抗病毒、保护肝脏、抗炎镇痛等作用,在临床上已广泛用于抗肿瘤及小儿解热镇痛等,被称为“植物抗生素”。浙江三叶青是市场上应用较多的品种之一,并入选新“浙八味”。以三叶青为主要成分的新冠肺炎1号方-化湿宣肺合剂(浙药制备字Z20200026000),针对普通型新冠肺炎,在浙江省9家新冠肺炎定点医院进行了临床应用,发热、咳嗽等方面疗效明显。


长期以来,三叶青药材一直依赖野生资源,非再生性采挖一方面导致野生三叶青资源蕴藏量急剧下降,许多传统产区无药可采;另一方面不同产地野生三叶青有效成分变异明显高于人工栽培,影响三叶青质量。加强林下仿野生栽培技术研究,是三叶青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和有效途径。近五年来三叶青林下仿野生栽培技术研究逐渐深入,从种源收集评价、栽培基质、栽培模式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条件优化,三叶青亩产鲜块茎可达100kg以上。由于三叶青未入选中国药典,也未入选可用于保健品原料目录或新食品原料目录,相关产品开发、全产业链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三叶青入药在民间已广泛应用,俗称“药王”,尤以浙产三叶青疗效最佳。

 

技术介绍


技术简介


浙江三叶青是市场上应用较多的品种之一,并入选新“浙八味”。浙江是野生三叶青主产地之一,生态、地理环境均适于三叶青的栽培,尤其适合套种于杉木、油茶等林下。林下仿野生栽培三叶青技术既有利于保持三叶青优良品质和保障三叶青资源可持续利用,对于提高林地利用率和生产力,增加林农收入,促进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林下仿野生栽培三叶青技术在全省推广成效明显,经省内相关专家的技术支撑,通过“一亩山万元钱”科技富民典型案例、浙江省林下经济典型模式等技术资料发放以及技术培训等途径,全省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基本掌握三叶青的林下栽培技术。目前全省已发展林下三叶青仿野生栽培1.02万亩,以油茶、毛竹、杉木及板栗林下仿野生栽培三叶青为主,主要栽培模式为无纺布袋、控根容器及裸根栽植。主要分布在丽水、衢州、金华及杭州,占全省三叶青林下栽培总面积的83.33%,面积最大的为丽水0.35万亩。全省亩年产值平均为0.77万元,杭州最高可达2.34万元。


浙产三叶青由于价格高、产量低、没进入药典等原因,主要集中在栽培和原药材加工,中成药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高附加值产品为病人减轻痛苦抗癌产品几乎没有。产业亟需开发利用,提高附加值,尤其在抗癌抗肿瘤等领域,市场空间巨大。因目前三叶青的生产与加工只能依据地方标准,例如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无相关国家的生产加工质量标准,药用广泛性受到一定的限制,在日化及医美产品领域开发抑菌液、冻干粉、超微粉等注册产品,以三叶青为主要原料生产的药品有“排石利胆胶囊”、“结石康胶囊”等。


技术要点

1

种苗选择

因三叶青产地不同,三叶青形状、药效成分含量略有差别。种苗选择时宜选经审(认)定省级良种或者丽水,温州及金华等地经多点试验的优良种源。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根系长1cm、根系发达,新叶2片以上,叶片嫩绿或翠绿的种苗。

2

栽培与管理

①产地环境

产地环境空气质量、土壤质量,灌溉水质量应符合LY/T 1678的要求。

②林地选择

选择海拔800m以下,坡度<30°,常绿树(林)种毛竹、油茶、香榧,松、杉木成熟林林地;落叶树种山核桃、葡萄、猕猴桃等林地,遮荫度0.7。土层厚度>30cm,土质疏松、肥沃、呈微酸性;排水良好,无大天窗;交通、水利条件良好。

③林地整修

通过间伐和修剪,除去林内病虫树(枝)、过密树(枝)、高度1.5m以下细小枝和横向及下垂枝,修剪后林分遮荫度达0.7左右(阳坡稍密,阴坡稍疏),保持通风透光,阳光透视地面均匀,无大天窗。

林地坡度<15º可全垦整地和修筑水平梯带,并开排水沟;15~30º林地进行带状或块状整地,带(块)内全垦,带(块)间、山顶、山脊、陡坡及坡底2.5m保留原有植被。林地整地按水平带挖垄,垄宽视坡度陡缓和种植方式而定,以50~80cm为宜,拣出树根、大石块等杂物,在垄面上铺施有机肥、草木灰堆沤腐熟基质等与垄土搅拌均匀,裸地种植需做畦,地势较平缓之地要开好排水沟。

④栽培时间

春、秋两季均可种植。春季种植时间为3月中旬-5月中旬日均气温上升至10℃以上,倒春寒已基本结束,低温对幼苗不会造成伤害;秋季种植时间为11月下旬-12月中旬,此时种植利于苗木根系生长,但要做好防旱、防寒工作;苗木做到随起随栽,避免苗根遭受风吹和日晒,影响成活率。

⑤栽培方式

裸根直栽:直接栽种要翻耕土地打畦,畦高30cm,宽度40cm,畦距25~30cm;畦面两侧开沟,深度10cm左右,在畦内开沟撒入适当的钙镁磷肥和草木灰,以苗株行距30cm×40cm排好种苗,覆盖少量泥土,种植,压紧苗株周围土壤,浇足定根水;4.5~6.0万株/公顷。 

容器栽培:利用控根容器或无纺布袋容器,基质配比为林地腐殖质土或泥炭33:红壤16:蛭石26:珍珠岩8:砻糠17,堆沤后与土搅拌均匀装袋填实,每袋之间留空隙2~5 cm,均匀摆放在垄地上或半埋于土中,每袋种植1-2株,压实种苗周围土壤,浇足定根水。

3

栽后管理

①苗木补植

栽植后加强幼苗管护工作,定期检查,成活率达不到85%以上的要及时采用规格相同苗木进行补植。

②设施准备

在林地依托地势修建蓄水池,做好喷滴灌等灌溉设施和保水保土工作,忌积水,提高苗木的成活率,促进生长。林地遮荫度达不到的区域,覆盖透光率为30~45%的遮荫网。

③施肥培土

以施有机肥、草木灰等钾肥为主;每年适时、适量施追肥2~4次,第1次在2-3月植株抽芽前,第2次在10-11月块根膨大期,每亩施三元复合肥(N:P:K=15:18;21)15kg;5-10月,叶面肥稀释500~1000倍,喷施于作物叶片正反面;秋、冬季施堆肥或厩肥;施肥期间要做好培土工作,防止块根外露。

④除草

幼龄期每年5-11月人工除草 3~5 次。1年后每年人工除草 2 次以上,禁用除草剂。

⑤控制光照和防止霜冻

夏季、秋初应酌情遮挡70%的太阳光,秋后及冬季和初春时节则需稍高的光照度,同时要及时做好严寒霜冻预防工作,气温降至0℃以下时,可采用覆盖稻草等方式进行防冻越冬。

⑥搭架引蔓

三叶青为攀爬藤本植物,当藤蔓长到25 cm以上,出现须蔓攀延时,插入1.20 -1.5m竹枝竹竿等将藤蔓引向搭架,防止三叶青在地上匍匐落地生根。

⑦病虫害防治

三叶青植株抗病性较强,基本无病害。但如果在春夏季雨水过多时, 没有做到及时排水,造成大量积水,极易引发三叶青根腐病、霉菌病和叶斑病等病发生。

根腐病:根腐病主要是由木贼镰抱病原引起,表现症状为三叶青植株根部发黑腐烂,导致整株死亡。防治根腐病措施:发病初期可以使用50% 甲基托布津可溶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洒。

霉菌病:在潮湿的环境中,由于三叶青生长过于旺盛或者种植密度过大,容易造成三叶青间不通风,叶片下表面容易出现白色菌丝团,严重时 导致三叶青成片死亡。防治霉菌病措施:发病初期及时剪除病叶,用50%多菌灵可溶性粉剂600-1000倍液喷洒叶片,连喷洒3次。

叶斑病:初期三叶青叶片表面产生圆形或不规则深褐色病斑,病斑不断扩大严重时导致全株叶片枯死。防治叶斑病措施:用65%代森锌500—600倍液或1 :1 :150波尔多液防治。

鼠害:山地鼠,又称地老鼠。主要为害三叶青根系与块根,严重时可造成根茎及块根大量损害,引起植株生长不良以致整株枯死,影响三叶青产量。防治措施:(1)毒饵诱杀。用毒饵灭鼠,施放时毒饵应放在 地老鼠活动通道内或洞口,每处投毒饵适量;(2)熏蒸灭鼠。在晴天找出有效洞口或通道,每洞口投磷化铝片剂1片(3—3.3克),用泥土封洞踏实。施放后,磷化铝片吸收土中水分后分解,放出磷化氢,将地鼠毒死;(3)用波尔多液(硫酸铜:生石灰:水二1 :1 :100)加入适量硫磺悬浮剂,浇灌或喷施;(4)保护天敌。如蛇、猫头鹰、黄鼠狼等。

蛴螬:金龟甲的幼虫。喜食根、块茎和幼苗,是世界性地下害虫,危害很大。防治措施:(1)毒饵诱杀。每亩地用25%对硫磷或辛硫磷胶囊剂150—200克拌谷子等饵料5千克,或50%对硫磷、50%辛硫磷乳油50—100克拌饵料3—4千克,撒于土沟中,可收到良好效果;(2)物理防治。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减少蟒蛔的发生数量;(3)生物防治。利用茶色食虫虻、金龟子黑土蜂、白偃菌等。


发展潜力

三叶青属于喜阴植物,对光照要求比较严格,最适合50%~70%遮阴率的地方生长,另外当气温低于零下5度时会导致三叶青植株冻伤甚至死亡(耐寒品种“浙青1号”可以承受零下15度的气温),所以我国长江以南、海拔低于800米的广大山林地区都适合三叶青的生长。因此,三叶青林下袋式生态栽培模式可以在浙江、湖南、广西、福建、四川、江苏、江西等省份海拔低于800米的坡度较缓的毛竹林、油茶林以及乔木林地推广。由于三叶青显著的抗病毒、抗炎疗效,加上三叶青林下袋式栽培具有突出的技术优势:(1)林药复合经营提高了林地的复种指数,增加了亩收益水平,使绿水青山转变成了金山银山;(2)袋式林下生态种植模式使三叶青黄酮、酚酸类次生代谢产物含量大大提高;(3)解决了大棚土中种植三叶青只长藤叶、块茎形成难的问题,使块茎形成率达到了100%;(4)通过袋式换土解决了三叶青连作障碍难题;(5)提高了三叶青栽培的标准化水平和药材质量均一性。因此,可以预见三叶青林下袋式生态栽培模式发展潜力巨大。